卷二 史部
關燈
小
中
大
(此類若古史及宋以前雜史、雜地志,多在通行諸叢書内,此舉善本,若諸本相等,舉易得者。
) ◎正史第一 (事實先以正史為據。
) 《欽定二十四史》。
(乾隆間欽定。
此二十四部皆為正史,共三千二百四十三卷,目列後。
正史撰人不錄。
) 《史記》一百三十卷。
(晉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隐,唐張守節正義。
汲古本、掃葉本無索隐、正義。
)《漢書》一百二十卷。
(唐顔師古注。
即宋慶元附三劉刊誤、宋祁校語本。
明監本、汲古本、掃葉本無校語。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
(唐章懷太子賢注。
《内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
)《三國志》六十五卷。
(宋裴松之注。
)《晉書》一百三十卷。
(附唐何超《音義》三卷。
)《宋書》一百卷。
《南齊書》五十九卷。
《梁書》五十六卷。
《陳書》三十六卷。
《魏書》一百一十四卷。
《北齊書》五十卷。
《周書》五十卷。
《隋書》八十五卷。
《南史》八十卷。
《北史》一百卷。
《舊唐書》二百卷。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明南監本附宋董沖《釋音》二十五卷。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新五代史記》七十四卷,《目錄》一卷(宋徐無黨注。
)。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遼史》一百一十六卷。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
《元史》二百一十卷。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武英殿附《考證》本,江甯、蘇州、揚州、杭州、武昌五書局合刻本,新會陳氏覆刻殿本。
明南、北監本《廿一史》,斷自元止,無《舊唐》、《舊五代》。
北監合刻,南監乃新舊版辏集而成,或别刻,或覆刻。
毛氏汲古閣本《十七史》,至《新五代》止,亦無《舊唐》、《舊五代》。
席氏掃葉山房本,與毛本同,增《舊唐》、《舊五代》。
北監本、掃葉本、陳本、坊翻毛本有脫誤。
) 以上正史合刻本重刻明震澤王氏本《史記》一百三十卷。
(武昌局本,間有依明柯校汪刻本者,王延喆、柯維熊、汪諒,有《索隐》、《正義》。
) 古香齋袖珍《史氏》一百三十卷。
(内府本。
) 重刻殿本附《考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
(成都局本。
卷數與殿本同。
) 重刻聞人本《舊唐書》二百卷。
(明聞人诠原刻。
揚州岑建功重校刻本,附《逸文》十二卷、《校勘記》六十六卷。
) 重刻殿本《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汲古閣本《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武昌局本。
) 重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江甯藩庫本。
)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漢書評林》一百二十卷。
(明淩稚隆刻本,較勝他坊本,有《索隐》、《正義》。
) 以上正史分刻本(此外若明刻之秦藩本《史記》,劉氏翻刻元中統本《史記索隐》,汪文盛本兩漢書,馮夢祯刻《三國志》,皆善本。
其餘明刻、近人坊刻《史》《漢》甚多,不具錄。
) 單行本《史記索隐》三十卷。
(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 《史記志疑》三十六卷。
(梁玉繩。
原刻本。
) 《史記三書釋疑》三卷。
(錢塘。
錢坫補《史記注》一百三十卷,未刊。
) 《史記三書正訛》三卷。
(王元啟。
祇平居士集本。
《律書》一卷,《曆書》一卷,《天官書》一卷。
孫星衍《史記天官書考證》十卷,未見傳本。
) 《讀史記十表》十卷。
(汪越。
) 《古今人表考》九卷。
(梁玉繩。
《清白士集》本。
《人表考校補》一卷,《續考校補》一卷。
蔡雲。
自刻本。
) 《漢書律曆志正訛》上下卷。
(王元啟。
祇平居士集。
杭世駿《漢書疏證》、《北齊書疏證》,未見傳本。
) 《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
(汪邁孫。
杭州刻本。
) 《漢書地理志稽疑》六卷。
(全祖望。
朱文翰刻本,粵雅堂本。
) 《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
(錢坫。
原刻本,同治甲戌會稽章氏重刻本附徐松《集釋》。
又《漢書十表注》十卷,未刊。
) 《漢書地理志補注》一百三卷。
(吳卓信。
安徽包氏刻本。
) 《漢書地理志圖今釋》七卷,《漢志水道考》一卷。
(今人。
廣州刻本。
) 《漢志水道疏證》五卷。
(洪頤煊。
問經堂本。
) 《補漢兵志》五卷。
(宋錢文子。
知不足齋本。
) 《漢藝文志考證》十卷。
(王應麟。
《玉海》附刻本。
) 《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
(徐松。
原刻本,張琦刻本,《指海》本。
) 《漢西域圖考》七卷。
(李光廷。
同治庚午刻本。
) 《班馬字類》五卷,附《補遺》。
(宋婁機。
别下齋刻涉聞梓舊本,小玲珑館仿宋大字本,又仿宋中字本。
) 《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
(宋倪思。
劉辰翁評。
嘉慶丁酉福建刻本。
倪書為考史、漢文辭異同,劉評無謂,今倪書無單行本。
)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
(姚之骃。
刻本。
孫志祖補輯謝承《後漢書》五卷,未見傳本。
) 《補後漢書年表》十卷。
(宋熊方。
盧校鮑刻本。
) 《後漢書補表》八卷。
(錢大昭。
汗筠齋本,粵雅堂本。
) 《補後漢藝文志》四卷。
侯康。
伍氏《嶺南遺書》本。
錢大昭《補續漢書藝文志》二卷、《後漢郡國令長考》一卷,錢塘《續漢書律曆志補注》二卷,未刊。
《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
(惠棟。
寶山李氏刻本,粵雅堂本,馮集梧刻本。
) 《後漢書補注》一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
)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
(宋吳仁傑。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陳景雲《兩漢舉正》五卷、錢大昭《兩漢書釋疑》四十四卷、沈欽韓《兩漢書疏證》七十四卷,未刊。
) 《三國職官表》三卷。
(洪饴孫。
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志》刻本。
) 《三國疆域志》二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
) 《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
(杭世駿。
刻本。
) 《三國志補注續》一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學海堂二集》本。
) 《三國志辨誤》一卷。
(宋人阙名。
聚珍本,福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陳景雲《三國志舉正》四卷、錢大昭《三國志辨疑》三卷,未刊。
) 《三國志考證》八卷。
(潘眉。
嘉慶間刻本。
沈欽韓《三國志補訓诂》八卷、《釋地理》八卷,未見傳本。
)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
(畢沅。
經訓堂本。
) 《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補晉兵志》一卷。
(錢儀吉。
《幵石齋記事初稿》本。
) 《補宋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
(郝懿行。
《郝氏遺書》本。
) 《晉宋書故》一卷。
(同上。
洪亮吉《宋書音義》四卷,未刊。
) 《補梁疆域志》八卷。
(洪齮孫。
李兆洛刻本。
) 《南北史表》六卷。
(周嘉猷。
原刻本。
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未刊。
) 《舊唐書校勘記》六十六卷。
(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同校。
) 《舊唐書逸文》十二卷。
(岑建功輯。
揚州岑氏附《舊唐書》刻本。
互見。
) 《新唐書糾缪》二十卷。
(宋吳缜。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陳黃中《新唐書誤》三卷,未刊。
) 《新舊唐書合鈔》二百六十卷。
沈炳震。
海甯查氏刻本。
丁小鶴新《舊唐書合鈔補正》,有刻本,未見。
《新舊唐書互證》二十卷。
(趙紹祖。
原刻本。
) 《五代史補》五卷。
(宋陶嶽。
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
(宋吳缜。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 《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
(吳蘭庭。
知不足齋本,《珠塵》本,單刻本。
) 《新五代史記補注》七十四卷。
彭元瑞、劉鳳诰同撰。
原刻通行本,中分子卷。
《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二卷。
(錢大昕。
錢侗續成。
文選樓本,粵雅堂本。
) 《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
(乾隆四十六年敕撰。
殿本。
《宋》、《遼》、《金》、《元》史原書譯語不合者,殿本四史奉敕改正。
) 《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
(倪璠。
抱經堂《群書拾補》之一。
) 《遼金元三史拾遺》五卷。
(錢大昕。
《潛研堂全書》本。
) 《遼史拾遺》二十四卷,《補》五卷。
(厲鹗。
汪刻本。
杭世駿《補金史》一百卷,未刊。
) 《元史氏族表》三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别有《元史稿》一百卷,未刊。
) 《補元史藝文志》四卷。
(同上。
) 《元史備忘錄》一卷。
(明王光魯。
借月山房本。
) 《元史本證》五十卷。
(汪輝祖。
家刻本。
) 《諸史拾遺》五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 《曆代史表》五十九卷。
(萬斯同。
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六卷。
錢大昕《唐學士年表》一卷、《五代學士年表》一卷、《宋中興學士年表》一卷,德清徐氏刻本。
) 《史表》卷。
(洪饴孫。
李兆洛刻本。
乃合編曆代史目錄。
) 《曆代帝王年表》三卷。
(齊召南。
文選樓本,仁和葉氏重刻本。
此書最簡括。
) 《曆代帝王廟谥年諱譜》一卷。
(陸費墀。
阮福刻本,仁和葉氏重刻本。
) 《曆代統紀表》十三卷,《疆域表》三卷,《沿革表》三卷。
(段承基。
自刻本。
) 《廿一史世譜》五十四卷。
(沈炳震。
海甯查氏刻本。
) 《曆代建元考》十卷。
(鐘淵映。
守山閣本,金壺本。
) 《紀元要略》二卷。
(陳景雲。
)《補注》一卷。
(子黃中。
《文道十書》本,《學津》本,《珠塵》本。
) 《元号略》四卷,《補遺》一卷。
(梁玉繩。
《清白士集》本。
) 《紀元通考》十二卷。
(葉維庚。
自刻本。
此書最詳。
) 《曆代紀元編》三卷。
(李兆洛。
江甯官本,粵雅堂本。
此書最便。
) 《曆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
(同上。
江甯官本。
此書最便。
) 《曆代沿革圖》一卷。
(六嚴。
江甯官本。
以上三書與《皇朝輿地韻編》、《輿地圖》合刻,通稱《李申耆五種》。
) 《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
(陳芳績。
道光間刻本。
)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王鳴盛。
原刻本。
)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李贻德《十七史考異》,未刊。
) 《廿二史劄記》三十六卷。
(趙翼。
原刻本。
)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
(沈名荪、朱昆田同編。
刻本。
錢大昕《南北史隽》一卷,未刊。
) 《宋瑣語》一卷。
(郝懿行。
《郝氏遺書》本。
此二書為史鈔類,附此。
) 以上正史注補、表譜、考證之屬(此類各書,為讀正史之資糧。
) ──右正史類◎編年第二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馬光。
元胡三省《音注》。
胡克家仿元本,武昌局翻胡本。
戰國至五代。
) 《通鑒考異》三十卷。
(同上。
《通鑒全書》附刻本,胡注本已将《考異》散附本書各條下。
) 《通鑒目錄》三十卷。
(同上。
蘇州局翻宋本。
體若表譜,以便尋檢《通鑒》。
) 《通鑒稽古錄》二十卷。
(同上。
單行本,《學津》本,武昌局本。
) 《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
(宋王應麟。
《津逮》本,《學津》本,《玉海》附刻本。
) 《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
(元胡三省。
胡刻《通鑒》、武昌局刻《通鑒》附刻本,《通鑒全書》附刻本。
) 《通鑒胡注舉正》一卷。
(陳景雲。
文道十書本,原書十卷。
) 《通鑒注辨正》二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 《通鑒注商》十八卷。
(趙紹祖。
原刻本。
) 《資治通鑒補》二百九十四卷。
(嚴衍。
附《刊誤》二卷。
童和豫。
鹹豐元年江夏童氏活字本,印行不多。
) 《通
) ◎正史第一 (事實先以正史為據。
) 《欽定二十四史》。
(乾隆間欽定。
此二十四部皆為正史,共三千二百四十三卷,目列後。
正史撰人不錄。
) 《史記》一百三十卷。
(晉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隐,唐張守節正義。
汲古本、掃葉本無索隐、正義。
)《漢書》一百二十卷。
(唐顔師古注。
即宋慶元附三劉刊誤、宋祁校語本。
明監本、汲古本、掃葉本無校語。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
(唐章懷太子賢注。
《内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
)《三國志》六十五卷。
(宋裴松之注。
)《晉書》一百三十卷。
(附唐何超《音義》三卷。
)《宋書》一百卷。
《南齊書》五十九卷。
《梁書》五十六卷。
《陳書》三十六卷。
《魏書》一百一十四卷。
《北齊書》五十卷。
《周書》五十卷。
《隋書》八十五卷。
《南史》八十卷。
《北史》一百卷。
《舊唐書》二百卷。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明南監本附宋董沖《釋音》二十五卷。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新五代史記》七十四卷,《目錄》一卷(宋徐無黨注。
)。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遼史》一百一十六卷。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
《元史》二百一十卷。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武英殿附《考證》本,江甯、蘇州、揚州、杭州、武昌五書局合刻本,新會陳氏覆刻殿本。
明南、北監本《廿一史》,斷自元止,無《舊唐》、《舊五代》。
北監合刻,南監乃新舊版辏集而成,或别刻,或覆刻。
毛氏汲古閣本《十七史》,至《新五代》止,亦無《舊唐》、《舊五代》。
席氏掃葉山房本,與毛本同,增《舊唐》、《舊五代》。
北監本、掃葉本、陳本、坊翻毛本有脫誤。
) 以上正史合刻本重刻明震澤王氏本《史記》一百三十卷。
(武昌局本,間有依明柯校汪刻本者,王延喆、柯維熊、汪諒,有《索隐》、《正義》。
) 古香齋袖珍《史氏》一百三十卷。
(内府本。
) 重刻殿本附《考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
(成都局本。
卷數與殿本同。
) 重刻聞人本《舊唐書》二百卷。
(明聞人诠原刻。
揚州岑建功重校刻本,附《逸文》十二卷、《校勘記》六十六卷。
) 重刻殿本《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汲古閣本《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武昌局本。
) 重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江甯藩庫本。
) 《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漢書評林》一百二十卷。
(明淩稚隆刻本,較勝他坊本,有《索隐》、《正義》。
) 以上正史分刻本(此外若明刻之秦藩本《史記》,劉氏翻刻元中統本《史記索隐》,汪文盛本兩漢書,馮夢祯刻《三國志》,皆善本。
其餘明刻、近人坊刻《史》《漢》甚多,不具錄。
) 單行本《史記索隐》三十卷。
(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 《史記志疑》三十六卷。
(梁玉繩。
原刻本。
) 《史記三書釋疑》三卷。
(錢塘。
錢坫補《史記注》一百三十卷,未刊。
) 《史記三書正訛》三卷。
(王元啟。
祇平居士集本。
《律書》一卷,《曆書》一卷,《天官書》一卷。
孫星衍《史記天官書考證》十卷,未見傳本。
) 《讀史記十表》十卷。
(汪越。
) 《古今人表考》九卷。
(梁玉繩。
《清白士集》本。
《人表考校補》一卷,《續考校補》一卷。
蔡雲。
自刻本。
) 《漢書律曆志正訛》上下卷。
(王元啟。
祇平居士集。
杭世駿《漢書疏證》、《北齊書疏證》,未見傳本。
) 《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
(汪邁孫。
杭州刻本。
) 《漢書地理志稽疑》六卷。
(全祖望。
朱文翰刻本,粵雅堂本。
) 《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
(錢坫。
原刻本,同治甲戌會稽章氏重刻本附徐松《集釋》。
又《漢書十表注》十卷,未刊。
) 《漢書地理志補注》一百三卷。
(吳卓信。
安徽包氏刻本。
) 《漢書地理志圖今釋》七卷,《漢志水道考》一卷。
(今人。
廣州刻本。
) 《漢志水道疏證》五卷。
(洪頤煊。
問經堂本。
) 《補漢兵志》五卷。
(宋錢文子。
知不足齋本。
) 《漢藝文志考證》十卷。
(王應麟。
《玉海》附刻本。
) 《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
(徐松。
原刻本,張琦刻本,《指海》本。
) 《漢西域圖考》七卷。
(李光廷。
同治庚午刻本。
) 《班馬字類》五卷,附《補遺》。
(宋婁機。
别下齋刻涉聞梓舊本,小玲珑館仿宋大字本,又仿宋中字本。
) 《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
(宋倪思。
劉辰翁評。
嘉慶丁酉福建刻本。
倪書為考史、漢文辭異同,劉評無謂,今倪書無單行本。
)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
(姚之骃。
刻本。
孫志祖補輯謝承《後漢書》五卷,未見傳本。
) 《補後漢書年表》十卷。
(宋熊方。
盧校鮑刻本。
) 《後漢書補表》八卷。
(錢大昭。
汗筠齋本,粵雅堂本。
) 《補後漢藝文志》四卷。
侯康。
伍氏《嶺南遺書》本。
錢大昭《補續漢書藝文志》二卷、《後漢郡國令長考》一卷,錢塘《續漢書律曆志補注》二卷,未刊。
《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
(惠棟。
寶山李氏刻本,粵雅堂本,馮集梧刻本。
) 《後漢書補注》一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
)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
(宋吳仁傑。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陳景雲《兩漢舉正》五卷、錢大昭《兩漢書釋疑》四十四卷、沈欽韓《兩漢書疏證》七十四卷,未刊。
) 《三國職官表》三卷。
(洪饴孫。
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志》刻本。
) 《三國疆域志》二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補三國藝文志》四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
) 《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
(杭世駿。
刻本。
) 《三國志補注續》一卷。
(侯康。
《嶺南遺書》本,《學海堂二集》本。
) 《三國志辨誤》一卷。
(宋人阙名。
聚珍本,福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陳景雲《三國志舉正》四卷、錢大昭《三國志辨疑》三卷,未刊。
) 《三國志考證》八卷。
(潘眉。
嘉慶間刻本。
沈欽韓《三國志補訓诂》八卷、《釋地理》八卷,未見傳本。
)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五卷。
(畢沅。
經訓堂本。
) 《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
(洪亮吉。
卷施閣集本。
) 《補晉兵志》一卷。
(錢儀吉。
《幵石齋記事初稿》本。
) 《補宋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
(郝懿行。
《郝氏遺書》本。
) 《晉宋書故》一卷。
(同上。
洪亮吉《宋書音義》四卷,未刊。
) 《補梁疆域志》八卷。
(洪齮孫。
李兆洛刻本。
) 《南北史表》六卷。
(周嘉猷。
原刻本。
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未刊。
) 《舊唐書校勘記》六十六卷。
(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同校。
) 《舊唐書逸文》十二卷。
(岑建功輯。
揚州岑氏附《舊唐書》刻本。
互見。
) 《新唐書糾缪》二十卷。
(宋吳缜。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陳黃中《新唐書誤》三卷,未刊。
) 《新舊唐書合鈔》二百六十卷。
沈炳震。
海甯查氏刻本。
丁小鶴新《舊唐書合鈔補正》,有刻本,未見。
《新舊唐書互證》二十卷。
(趙紹祖。
原刻本。
) 《五代史補》五卷。
(宋陶嶽。
汲古閣本,掃葉山房本。
)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
(宋吳缜。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 《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
(吳蘭庭。
知不足齋本,《珠塵》本,單刻本。
) 《新五代史記補注》七十四卷。
彭元瑞、劉鳳诰同撰。
原刻通行本,中分子卷。
《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二卷。
(錢大昕。
錢侗續成。
文選樓本,粵雅堂本。
) 《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
(乾隆四十六年敕撰。
殿本。
《宋》、《遼》、《金》、《元》史原書譯語不合者,殿本四史奉敕改正。
) 《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
(倪璠。
抱經堂《群書拾補》之一。
) 《遼金元三史拾遺》五卷。
(錢大昕。
《潛研堂全書》本。
) 《遼史拾遺》二十四卷,《補》五卷。
(厲鹗。
汪刻本。
杭世駿《補金史》一百卷,未刊。
) 《元史氏族表》三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别有《元史稿》一百卷,未刊。
) 《補元史藝文志》四卷。
(同上。
) 《元史備忘錄》一卷。
(明王光魯。
借月山房本。
) 《元史本證》五十卷。
(汪輝祖。
家刻本。
) 《諸史拾遺》五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 《曆代史表》五十九卷。
(萬斯同。
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六卷。
錢大昕《唐學士年表》一卷、《五代學士年表》一卷、《宋中興學士年表》一卷,德清徐氏刻本。
) 《史表》卷。
(洪饴孫。
李兆洛刻本。
乃合編曆代史目錄。
) 《曆代帝王年表》三卷。
(齊召南。
文選樓本,仁和葉氏重刻本。
此書最簡括。
) 《曆代帝王廟谥年諱譜》一卷。
(陸費墀。
阮福刻本,仁和葉氏重刻本。
) 《曆代統紀表》十三卷,《疆域表》三卷,《沿革表》三卷。
(段承基。
自刻本。
) 《廿一史世譜》五十四卷。
(沈炳震。
海甯查氏刻本。
) 《曆代建元考》十卷。
(鐘淵映。
守山閣本,金壺本。
) 《紀元要略》二卷。
(陳景雲。
)《補注》一卷。
(子黃中。
《文道十書》本,《學津》本,《珠塵》本。
) 《元号略》四卷,《補遺》一卷。
(梁玉繩。
《清白士集》本。
) 《紀元通考》十二卷。
(葉維庚。
自刻本。
此書最詳。
) 《曆代紀元編》三卷。
(李兆洛。
江甯官本,粵雅堂本。
此書最便。
) 《曆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
(同上。
江甯官本。
此書最便。
) 《曆代沿革圖》一卷。
(六嚴。
江甯官本。
以上三書與《皇朝輿地韻編》、《輿地圖》合刻,通稱《李申耆五種》。
) 《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
(陳芳績。
道光間刻本。
)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王鳴盛。
原刻本。
)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李贻德《十七史考異》,未刊。
) 《廿二史劄記》三十六卷。
(趙翼。
原刻本。
)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
(沈名荪、朱昆田同編。
刻本。
錢大昕《南北史隽》一卷,未刊。
) 《宋瑣語》一卷。
(郝懿行。
《郝氏遺書》本。
此二書為史鈔類,附此。
) 以上正史注補、表譜、考證之屬(此類各書,為讀正史之資糧。
) ──右正史類◎編年第二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馬光。
元胡三省《音注》。
胡克家仿元本,武昌局翻胡本。
戰國至五代。
) 《通鑒考異》三十卷。
(同上。
《通鑒全書》附刻本,胡注本已将《考異》散附本書各條下。
) 《通鑒目錄》三十卷。
(同上。
蘇州局翻宋本。
體若表譜,以便尋檢《通鑒》。
) 《通鑒稽古錄》二十卷。
(同上。
單行本,《學津》本,武昌局本。
) 《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
(宋王應麟。
《津逮》本,《學津》本,《玉海》附刻本。
) 《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
(元胡三省。
胡刻《通鑒》、武昌局刻《通鑒》附刻本,《通鑒全書》附刻本。
) 《通鑒胡注舉正》一卷。
(陳景雲。
文道十書本,原書十卷。
) 《通鑒注辨正》二卷。
(錢大昕。
潛研堂本。
) 《通鑒注商》十八卷。
(趙紹祖。
原刻本。
) 《資治通鑒補》二百九十四卷。
(嚴衍。
附《刊誤》二卷。
童和豫。
鹹豐元年江夏童氏活字本,印行不多。
)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