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經部

關燈
(經學、小學書,以國朝人為極,于前代著作,撷長棄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從略。

    ) ◎正經正注第一(此為誦讀定本,程試功令,說經根柢。

    注疏本與明監本五經,功令并重。

    ) 《十三經注疏》。

    (共四百一十六卷。

    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證本,同治十年廣州書局覆刻殿本,阮文達公元刻附校勘記本,明北監本,明毛晉汲古閣本。

     目列後。

    阮本最于學者有益,凡有關校勘處旁有一圈,依圈檢之,精妙全在于此。

     四川書坊翻刻阮本,訛謬太多,不可讀,且削去其圈,尤謬。

    明監、汲古本不善。

    ) 《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二十卷,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漢何休解诂、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二十卷,晉範甯集解、唐楊士勳疏。

     《孝經注疏》九卷,唐玄宗禦注、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

     《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毛詩》、《儀禮》,皆依疏本子卷計數,《孝經》亦依疏分卷。

    ) 相台嶽氏本《古注五經》。

    (宋嶽珂校刻。

    明翻刻宋本。

    武英殿翻刻本附考證,江南翻刻本,貴陽翻刻本,廣州翻刻本,成都翻刻本。

    ) 《易》九卷,王韓注,附《略例》一卷。

    《書》十三卷,孔傳。

    《詩》二十卷,毛傳、鄭箋。

    《春秋左氏傳》三十卷,杜集解。

    《禮記》二十卷,鄭注。

     (便文可稱相台五經。

    ) 永懷堂古注《十三經》。

    (明金蟠、葛鼒同刻本,今江甯書局補足印行。

    又杭州局刻本。

    諸經注,即明李元陽刻注疏本。

    《孝經》題漢鄭氏注,實是唐玄宗注。

    ) 《易》九卷,附《略例》一卷。

     《書》二十卷。

     《詩》二十卷。

     《儀禮》十七卷。

     《周禮》四十二卷。

     《禮記》四十九卷。

     《春秋左傳》三十卷。

     《公羊傳》二十八卷。

     《穀梁傳》二十卷。

     《論語》二十卷。

     《孟子》十四卷。

     《孝經》九卷。

     《爾雅》十卷。

     稽古樓單注巾箱本《十三經》。

    (星子幹氏刻本。

    皆古注,《論語》并刻朱注,《毛詩》間采孔疏。

    ) 明監本宋元人注《五經》。

    (明經廠本,揚州鮑氏刻本,南昌萬氏刻本,又江甯局本,又崇道堂本,又武昌局本。

    通行杜氏巾箱《六經》單注本,尚不謬。

     坊本音注,皆不可據。

    ) 《易宋朱子本義》四卷。

     《宋程子傳》四卷。

    (江甯本本義,依《朱子》原本十二卷,兼刻程傳,他本無。

    ) 《書》宋蔡沈集傳六卷。

    《詩》朱子集傳八卷。

    (武昌局本附序。

    ) 《春秋》舊用宋胡安國傳,乾隆間廢,改用《左傳》杜注三十卷。

    (江甯本左傳有姚培謙補注,鮑本合刻三傳,附《春秋傳說彙纂》。

    ) 《禮記》元陳澔《集說》十卷。

    (崇道堂本兼錄禦案。

    新刻《五經》,江甯本最善。

    ) 明洪武定制,試士經義,用注疏及此數本。

    《春秋》兼用《左》、《公》、《穀》、胡、張洽五《傳》。

    《永樂五經大全》成書後,即專用此本。

    國子監雕闆,因至今沿稱“監本”。

    今明監本希見,姑以舊名統攝之。

     《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

    (明經廠大字本,揚州鮑刻本,南昌萬刻本,武昌局本,皆合五經刻。

    ) 以上正經、正注合刻本毛鄭《詩》三十卷,(《詩譜》一卷,《毛詩音義》三卷,附《毛詩校字記》一卷。

    嘉慶甲子木渎周氏校刻本。

    ) 重刻嘉靖本(《周禮》鄭注十二卷,附《劄記》一卷。

    顧廣圻校。

    黃丕烈刻士禮居叢書本。

    明嘉靖徐氏有翻刻相台嶽氏三《禮》單注本,今偶一見,不錄。

    ) 福禮堂《周禮注》十二卷。

    (周氏刻本,張青選清芬閣重刻本。

    鄭注,附《釋文》。

    ) 影宋嚴州單注本《儀禮》十七卷,附《校錄》一卷。

    (士禮居校本,武昌局翻黃本。

    鄭注。

    ) 影宋景德本《儀禮疏》五十卷。

    (蘇州汪氏校刻本。

    ) 影宋撫州單注本《禮記》二十卷,附《考異》二卷。

    (張敦仁校刻本,武昌局翻張本。

    鄭注。

    ) 惠校本《禮記注疏》六十三卷。

    (惠棟依宋本校。

    和氏刻本。

    ) 影宋單注本《公羊傳》十二卷。

    (汪士鐘刻本。

    何注。

    ) 校宋本《孟子》趙注十四卷,孫奭《音義》二卷。

    (孔繼涵刻微波榭遺書本。

    ) 附《釋文爾雅》單注本十卷。

    (清芬閣校。

    郭注。

    ) 武昌局刻《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孝經》、《爾雅》單注大字本。

    (皆古數。

    卷數仍舊。

    ) 仿宋本《周易本義》十二卷。

    (曹寅揚州詩局刻本,武英殿重刻宋大字本。

    ) 重刻宋本《周易本義》十二卷,附《呂氏音訓》。

    (寶應劉氏校刻本。

    宋呂祖謙《音訓》。

    《音訓》别有金華叢書本。

    ) 《周易傳義音訓》八卷,附《易學啟蒙》。

    (程傳、朱本義,宋董楷合編。

     《呂氏音訓》新附。

    高均儒校。

    盱眙吳氏望三益齋刻本。

    ) 《書傳音釋》六卷,附《書》序。

    (蔡傳,宋鄒季友音釋。

    高均儒校。

    吳氏望三益齋本。

    ) 翻刻宋淳祐大字本《四書集注》二十六卷。

    (國朝刻本。

    ) 璜川吳氏仿宋本《四書集注》二十六卷,附《考》四卷。

    (吳志忠校。

    嘉慶辛未刻本。

    ) 以上正經、正注分刻本(注疏乃欽定頒發學官者,宋元注乃沿明制通行者,四書文必用朱注,鄉會試五經文及經解,古注仍可采用,不知古注者,不得為經學。

    ) 古香齋袖珍五經四書。

    (康熙間内府刻。

    無注。

    《春秋》無傳。

    ) 秦氏巾箱本九經。

    (秦镤刻。

    有音無注。

    《易》三卷,《書》四卷,《詩》四卷,《禮記》六卷,《周禮》六卷,《春秋左傳》十七卷,《孝經》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七卷。

    ) 計樹園《十一經讀本》。

    (全文無注,直音。

    嘉慶元年萬廷蘭刻。

    無《論語》、《孟子》,經文皆依殿本注疏,勝于旁訓,惟《公》、《穀》無傳之經文未錄。

    ) 《春秋四傳》合刻本三十八卷。

    (《左》、《公》、《穀》、胡,元失名人編。

    通行本。

    ) 《周禮讀本》十二卷。

    (袁櫆校刻本。

    ) 得齋校本《周官禮注》六卷。

    (殷盤校刻本。

    鄭注間采賈疏及宋人說。

    ) 《周官精義》十二卷。

    (連鬥山。

    通行本。

    不能得單注本者初學止可讀此。

    ) 《儀禮章句》十七卷。

    (吳廷華。

    乾隆丁醜、嘉慶丙辰兩刻本。

    阮元編錄《皇清經解》學海堂刻本,極善。

    ) 《儀禮易讀》十七卷。

    (馬之駉。

    通行本。

    便于初學,惟字太小。

    ) 《左傳讀本》三十卷。

    (道光間敕撰。

    殿本,貴陽官本,清河官本。

    ) 以上諸經讀本附 ──右正經正注◎列朝經注經說經本考證第二 (空言臆說、學無家法者不錄。

    ) 《鄭氏易注》十卷。

    (漢鄭玄。

    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輯本,又廣州刻《古經解彙函》本三卷,附《補遺》一卷。

    ) 《周易鄭注》十二卷。

    (丁傑輯補。

    陳春刻湖海樓叢書本。

    ) 馬王《易翼》一卷。

    (問經堂輯本。

    ) 陸氏《周易述》一卷。

    (吳陸績。

    《古經解彙函》重刻孫堂輯本,又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三卷。

    ) 子夏《易傳》一卷。

    (孫馮翼刻《問經堂叢書》輯本,又張澍《二酉堂叢書》輯本,又玉函山房輯本。

    此唐以前人依托,今通志堂、漢魏叢書所收十一卷本,乃宋以後人僞作。

    )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

    雅雨堂本,《古經解彙函》重刻盧本,明毛晉刻《津逮秘書》本,張海鵬照曠閣刻《學津讨源》本,又明木渎周氏刻本,仁和葉氏刻周本。

    ) 李氏《易解賸義》一卷。

    (李富孫。

    顧修刻《讀畫齋叢書》本。

    ) 《周易口訣義》六卷。

    (唐史徵。

    孫星衍刻《岱南閣叢書》本,《古經解彙函》重刻孫本。

    ) 漢魏二十一家《易注》卷。

    (孫堂輯。

    刻本。

    ) 孫氏《周易集解》十卷。

    (孫星衍。

    岱南閣别行巾箱本,伍崇曜刻《粵雅堂叢書》本。

    ) 《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事》卷,《易言》二卷,《易候》一卷。

    (張惠言。

    《茗柯全集》本。

    學海堂本無《易事》、《易言》、《易候》。

    劉逢祿《虞氏易言補》、《易虞氏五述》,李銳《周易虞氏略例》,未見傳本。

    ) 《周易鄭氏義》二卷。

    (同上。

    ) 《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

    (同上。

    ) 《易義别錄》十四卷。

    (同上。

    孟喜、姚信、翟子元、蜀才、京房、陸績、幹寶、馬融、宋衷、劉表、王肅、董遇、王廙、劉瓛、子夏。

    ) 《周易姚氏學》八卷,《周易通論月令》二卷。

    (姚配中。

    汪守成刻本。

    ) 《卦氣解》一卷。

    (宋翔鳳。

    自著《浮溪精舍叢書》本。

    ) 《周易補疏》二卷。

    (焦循。

    《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 《易緯》十二卷。

    (八種。

    武英殿聚珍版本,杭州、福州重刻本,《古經解彙函》本。

    目列後。

    凡言聚珍版本者,福州皆有重刻本,杭州亦重刻第一單三十九種小字本。

    ) 《乾坤鑿度》二卷。

    (僞。

    )《乾鑿度》二卷。

    (藝海珠塵亦刻。

    ) 《稽覽圖》二卷。

    (珠塵亦刻。

    )《秋終備》一卷。

    《通卦驗》二卷。

    《乾元序制記》一卷。

    (僞。

    )《是類謀》一卷。

    (珠塵亦刻。

    )《坤靈圖》一卷。

     (緯與谶異,皆古經說,純駁不一,宜分别觀之。

    ) 《易緯略義》三卷。

    (張惠言。

    《茗柯全集》本。

    《錢塘易緯稽覽考正》一卷,未刊。

    ) 《乾鑿度鄭注》二卷。

    (丁傑輯補。

    雅雨堂本。

    ) 《讀易别錄》三卷。

    (全祖望。

    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

    )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

    (宋李衡。

    納蘭性德編刻《通志堂經解》本,廣州書局《重刻通志堂經解》本。

    ) 《易小帖》八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易例》二卷。

    (惠棟。

    周永年、李文藻刻《貸園叢書》本,張海鵬刻《借月山房彙鈔本》,錢熙祚刻《指海》本。

    ) 《易箋》八卷。

    (陳法。

    京師貴州館刻本。

    ) 《易圖明辨》十卷。

    (胡渭。

    錢熙祚刻《守山閣叢》本,粵雅堂本。

    ) 《易圖條辨》一卷。

    (張惠言。

    《茗柯全集》本。

    ) 《春秋占筮書》三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易音》三卷。

    (顧炎武。

    《顧氏音學五書》本,學海堂本。

    ) 《京氏易傳》三卷。

    (漢京房。

    《津逮秘書》本,《學津讨源》本。

    此書多言占候,故四庫列術數類,惟漢學家多與相涉,未便歧出,姑附于此。

    ) 《易漢學》八卷。

    (惠棟。

    單行本,畢沅刻《經訓堂叢書》本。

    孟、虞、京、幹、鄭、荀。

    王保訓輯《京氏易》八卷,嚴可均校補,未刊。

    ) 《易象鈎解》四卷。

    (明陳士元。

    守山閣本。

    ) 《仲氏易》三十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學海堂本。

    ) 《易說》六卷。

    (惠士奇。

    家刻本,學海堂本。

    ) 《周易述》十九卷。

    《易微言》二卷。

    (惠棟。

    盧氏刻本。

    ) 《周易述》補四卷。

    (江藩,自刻本。

    二書皆有學海棠本。

    ) 《易确》十二卷。

    (許桂林。

    自刻本。

    ) 《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

    (焦循。

    《焦氏叢書》本。

    ) 《太極圖說遺議》一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

    ) 《河圖洛書原舛編》一卷。

    (同上。

    ) 《周易本義辨證》五卷。

    (惠棟。

    常熟蔣光弼《省吾堂彙刻書》本。

    ) 以上易之屬(雜道家言者不錄。

    魏關朗易傳,唐郭京《周易舉正》,皆僞書,不錄。

    ) 《尚書大傳定本》八卷。

    (漢伏勝。

    陳壽祺校注。

    廣州原刻本,《古經解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