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義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譯文] 治軍過于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缺少威信,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制勝。
上級使用民力不适宜,任用官吏不恰當,有技能的人不能發揮其作用,牛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氣淩人地去強迫人們服從,這就是過于威嚴。
過于威嚴,士氣就感到受壓抑。
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道義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強的人,不重用服從命令的人,而重用專橫武斷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殘暴的人,以緻引起民衆反抗官吏,這就會降低威信。
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17、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
雖交兵緻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踰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譯文] 軍隊行動,以從容不迫為主,從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
雖各沖鋒陷陣中,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車也不要奔馳,追擊敵人也不準超越行列,這樣才不至擾亂戰鬥隊形。
軍隊的穩固性,就在予不打亂行列的秩序,不用盡人、馬的力量,行動的快慢決不許超出命令的規定。
18、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譯文]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内。
如果把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内,民衆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武精神就會被削弱。
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态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
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中要行動果斷,穿着皚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衆],遇危險不懼怕[以免惑亂軍心]。
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19、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
夏賞而不罰,至教也。
殷罰而不賞,至威也。
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
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
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譯文] 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衆的美德,鼓勵民衆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賞也無須用罰。
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衆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于有了高尚的道:德。
夏代隻用賞而不用罰,這是由于有了良好的教育。
商代隻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于有了強大的威勢。
周代賞罰并用,這是由于道德已經衰敗了。
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衆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
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是使民衆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
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
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大敗之後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
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
上下都象這樣争着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20、古者戌軍,三年不興,覩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
得意則恺歌,示喜也。
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譯文] 古時對于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内不再征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辛苦了。
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團結的表現。
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
結束戰争後,高築“靈台”集會,慰勞民衆,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
[譯文] 治軍過于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缺少威信,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制勝。
上級使用民力不适宜,任用官吏不恰當,有技能的人不能發揮其作用,牛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氣淩人地去強迫人們服從,這就是過于威嚴。
過于威嚴,士氣就感到受壓抑。
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道義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強的人,不重用服從命令的人,而重用專橫武斷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殘暴的人,以緻引起民衆反抗官吏,這就會降低威信。
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17、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
雖交兵緻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踰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譯文] 軍隊行動,以從容不迫為主,從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
雖各沖鋒陷陣中,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車也不要奔馳,追擊敵人也不準超越行列,這樣才不至擾亂戰鬥隊形。
軍隊的穩固性,就在予不打亂行列的秩序,不用盡人、馬的力量,行動的快慢決不許超出命令的規定。
18、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譯文]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内。
如果把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内,民衆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武精神就會被削弱。
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态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
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中要行動果斷,穿着皚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衆],遇危險不懼怕[以免惑亂軍心]。
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19、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
夏賞而不罰,至教也。
殷罰而不賞,至威也。
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
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
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譯文] 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衆的美德,鼓勵民衆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賞也無須用罰。
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衆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于有了高尚的道:德。
夏代隻用賞而不用罰,這是由于有了良好的教育。
商代隻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于有了強大的威勢。
周代賞罰并用,這是由于道德已經衰敗了。
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衆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
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是使民衆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
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
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大敗之後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
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
上下都象這樣争着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20、古者戌軍,三年不興,覩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
得意則恺歌,示喜也。
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譯文] 古時對于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内不再征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辛苦了。
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團結的表現。
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
結束戰争後,高築“靈台”集會,慰勞民衆,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