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筆談 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者,取其核溫澀,能秘精氣,精氣不洩,乃所以補骨髓;今人或削取肉用,而棄其核,大非古人之意。
如此皆近穿鑿,若用《本草》中主療,中當依本說。
或别有主療改用根、莖者,自從别方。
嶺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
溪澗中水皆有毒,唯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
至深冬,則凝結如玉。
乃天竹黃也。
王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間水皆不可飲,唯剖竹取水,烹饪飲啜,皆用竹水。
次年被召赴阙,冬行,求竹水,不可復得。
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
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而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
土人多于火後采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
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
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
”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
此甚誤也。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五回反。
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
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
《本草注》引《日華子》雲:“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榄等解之。
肝有大毒。
又為魚、吹肚魚。
”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
引以為注,大誤矣。
《日華子》稱:“又名魚。
”此卻非也,蓋差互解之耳。
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
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栅,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栅,則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零陵香,本名蕙,古之蘭蕙是也,又名薰。
《左傳》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
”即此草也。
唐人謂之鈴鈴香,亦謂之鈴子香,謂花倒懸枝間如小鈴也。
至今京師人買零陵香,須擇有鈴子者。
鈴子,乃其花也。
此本鄙語,文士以湖南零陵郡。
遂附會名之。
後人又收入《本草》,殊不知《本草正經》自有薰草條,又名蕙草,注釋甚明。
南方處處有,《本草》附會其名,言出零陵郡,亦非也。
藥中有用蘆根及葦子、葦葉者。
荒、葦之類,凡有十數多種,蘆、葦、葭、菼、疎、萑、葸、息理反。
華之類皆是也。
名字錯亂,人莫能分。
或疑蘆似葦而小,則癊非葦也。
今人雲:“葭一名華。
”郭璞雲:“癊似葦,是一物。
”按《爾雅》雲:“菼、疎”,“葦、蘆”,蓋一物也。
名字雖多,會之則是兩種耳。
今世俗隻有蘆與荻兩名。
按《詩疏》亦将葭、菶等衆名判為二物,曰:“此物初生為菶,長大為,成則名為萑。
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
”故先儒釋為萑,釋葭為葦。
餘今詳諸家所釋葭、蘆、葦,皆蘆也;則菼、疎、萑,自當是荻耳。
《詩》雲:“葭菼揭揭。
”則葭,蘆也;菼荻也。
又曰“萑葦”,則萑,荻也;葦,蘆也。
連文言之,明非一物。
又《詩釋文》雲:“疎,江東人呼之為烏蓲。
”今吳中烏蓲草,乃荻屬也。
則萑、疎為荻明矣。
然《召南》:“彼茁者葭。
”謂之初生可也。
《秦風》曰:“兼葭蒼蒼,白露為霜。
”則散文言之,霜降之時亦得謂之葭,不必初生,若對文須分大小之名耳。
荻芽似竹筍,味甘脆,可食;莖脆,可曲如鈎,作馬鞭節;花嫩時紫,脆則白,如散絲;葉色重,狹長而白脊。
一類小者,可為曲薄,其馀唯堪供爨耳。
蘆芽味稍甜,作蔬尤美;莖直;花穗生,如孤尾,褐色;葉闊大而色淺;此堪作障席、筐筥、織壁、絞繩雜用,以其柔韌且直故也。
今藥中所用蘆根、葦子、葦葉,以此證之,蘆、葦乃是一物,皆當用蘆,無用荻理。
扶栘,即白楊也。
《本草》有白楊,又的扶栘。
扶栘一條,本出陳藏器《本草》,蓋藏器不知扶栘便是白楊,乃重出之。
扶栘亦謂之蒲栘,《詩疏》曰:“白楊,蒲栘是也。
”至今越中人謂白楊隻謂之蒲栘。
藏器又引《詩》雲:“棠棣之華,偏其反而。
”又引鄭注雲:“棠棣,栘也。
亦名栘楊。
”此又誤也。
《論語》乃引逸《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此自是白栘,小木,比郁李稍大,此非蒲栘也。
蒲栘乃喬木耳。
木隻有棠棣,有唐棣,無棠。
《爾雅》雲:“棠棣,棣也。
唐棣,栘也。
”常棣,即《小雅》所謂“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者;唐棣即《論語》所謂
如此皆近穿鑿,若用《本草》中主療,中當依本說。
或别有主療改用根、莖者,自從别方。
嶺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
溪澗中水皆有毒,唯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
至深冬,則凝結如玉。
乃天竹黃也。
王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間水皆不可飲,唯剖竹取水,烹饪飲啜,皆用竹水。
次年被召赴阙,冬行,求竹水,不可復得。
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
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而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
土人多于火後采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
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
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
”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
此甚誤也。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五回反。
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
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
《本草注》引《日華子》雲:“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榄等解之。
肝有大毒。
又為魚、吹肚魚。
”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
引以為注,大誤矣。
《日華子》稱:“又名魚。
”此卻非也,蓋差互解之耳。
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
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栅,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栅,則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零陵香,本名蕙,古之蘭蕙是也,又名薰。
《左傳》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
”即此草也。
唐人謂之鈴鈴香,亦謂之鈴子香,謂花倒懸枝間如小鈴也。
至今京師人買零陵香,須擇有鈴子者。
鈴子,乃其花也。
此本鄙語,文士以湖南零陵郡。
遂附會名之。
後人又收入《本草》,殊不知《本草正經》自有薰草條,又名蕙草,注釋甚明。
南方處處有,《本草》附會其名,言出零陵郡,亦非也。
藥中有用蘆根及葦子、葦葉者。
荒、葦之類,凡有十數多種,蘆、葦、葭、菼、疎、萑、葸、息理反。
華之類皆是也。
名字錯亂,人莫能分。
或疑蘆似葦而小,則癊非葦也。
今人雲:“葭一名華。
”郭璞雲:“癊似葦,是一物。
”按《爾雅》雲:“菼、疎”,“葦、蘆”,蓋一物也。
名字雖多,會之則是兩種耳。
今世俗隻有蘆與荻兩名。
按《詩疏》亦将葭、菶等衆名判為二物,曰:“此物初生為菶,長大為,成則名為萑。
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
”故先儒釋為萑,釋葭為葦。
餘今詳諸家所釋葭、蘆、葦,皆蘆也;則菼、疎、萑,自當是荻耳。
《詩》雲:“葭菼揭揭。
”則葭,蘆也;菼荻也。
又曰“萑葦”,則萑,荻也;葦,蘆也。
連文言之,明非一物。
又《詩釋文》雲:“疎,江東人呼之為烏蓲。
”今吳中烏蓲草,乃荻屬也。
則萑、疎為荻明矣。
然《召南》:“彼茁者葭。
”謂之初生可也。
《秦風》曰:“兼葭蒼蒼,白露為霜。
”則散文言之,霜降之時亦得謂之葭,不必初生,若對文須分大小之名耳。
荻芽似竹筍,味甘脆,可食;莖脆,可曲如鈎,作馬鞭節;花嫩時紫,脆則白,如散絲;葉色重,狹長而白脊。
一類小者,可為曲薄,其馀唯堪供爨耳。
蘆芽味稍甜,作蔬尤美;莖直;花穗生,如孤尾,褐色;葉闊大而色淺;此堪作障席、筐筥、織壁、絞繩雜用,以其柔韌且直故也。
今藥中所用蘆根、葦子、葦葉,以此證之,蘆、葦乃是一物,皆當用蘆,無用荻理。
扶栘,即白楊也。
《本草》有白楊,又的扶栘。
扶栘一條,本出陳藏器《本草》,蓋藏器不知扶栘便是白楊,乃重出之。
扶栘亦謂之蒲栘,《詩疏》曰:“白楊,蒲栘是也。
”至今越中人謂白楊隻謂之蒲栘。
藏器又引《詩》雲:“棠棣之華,偏其反而。
”又引鄭注雲:“棠棣,栘也。
亦名栘楊。
”此又誤也。
《論語》乃引逸《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此自是白栘,小木,比郁李稍大,此非蒲栘也。
蒲栘乃喬木耳。
木隻有棠棣,有唐棣,無棠。
《爾雅》雲:“棠棣,棣也。
唐棣,栘也。
”常棣,即《小雅》所謂“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者;唐棣即《論語》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