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筆談 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今大明寺前。
入西水門有九曲橋,今建隆寺前。
次東正當帥牙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見在今州城北門外。
又南阿師橋,周家橋,今此處為城北門。
小市橋,今存。
廣濟橋,今存。
新橋,開明橋,今存。
顧家橋,通泗橋,今存。
太平橋,今存。
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歳橋,今存。
青園橋,自驿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今開元寺前。
次東水門,今有新橋,非古迹也。
東出有山光橋。
見在今山光寺前。
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号“九橋”,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橋之數,皆在今州城西門之外。
士人李,忘其名,嘉祐中為舒州觀察支使,能為水丹。
時王荊公為通判,問其法,雲:“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少日則水漸凝結如金玉,精瑩駭目。
”問其方,則曰:“不用一切,但調節水火之力。
毫發不均,即復化去。
此坎、離之粹也。
”曰“日月各有進退節度。
”餘不得其詳。
推此可以求養生治病之理。
如仲春之月,劃木奮發,鳥獸孳乳,此定氣所化也。
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時,汲井水滿大甕中,封閉七日,發視則有水花生于甕面,如輕冰,可采以為藥;非二分時,則無。
此中和之在物者。
以春、秋分時吐翕咽津,存想腹胃,則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術家以為丹藥。
此中和之在人者。
凡變化之物,皆由此道,理窮玄化,天人無異,人自不思耳。
深達此理,則養生治疾,可通神矣。
藥議 世人用莽草,種類最多,有葉大如手掌者,有細葉者,有葉光厚堅脆可拉者,有柔軟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謬誤。
按《本草》:“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今考木若石南,信然;葉稀、無花實,亦誤也。
今莽草,蜀道、襄、漢、浙、江湖間山中有,枝葉稠密,團栾可愛,葉光厚而香烈;花紅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中心有新紅蕊,倒垂下,滿樹垂動搖搖然,極可玩。
襄、漢間漁人競采以搗飯饴魚,皆翻上,乃撈取之。
南人謂之石挂。
白樂天有《廬山桂》詩,其序曰:“廬山多桂樹。
”又曰:“手攀青桂樹。
”蓋此木也。
唐人謂之紅桂,以其花紅故也。
李德裕《詩序》曰:“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移植郊園,衆芳色沮。
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
”衛公此說亦甚明。
自古用此一類,仍毒魚有驗。
《本草·木部》所收,不如何緣謂之草,獨此未喻。
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言須用流水煮,用止水則不驗。
人多疑流水、止水無異。
餘嘗見丞相荊公喜放生,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唯入江中辄死。
乃知但可居止水,則流水與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
又鲫魚生流水中,則背鱗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則背鱗黑而味惡;此亦一驗。
《詩》所謂“豈其食魚,必河之鲂?”蓋流水之魚,品流自異。
熙甯中,阇婆國使人入貢方物,中有摩娑石二塊,大如棗,黃色,微似花蕊;又無名異一塊,如蓮菂;皆以金函貯之。
問其人:“真仿何以為驗?”使人雲:“摩娑石有五色,石色雖不同,皆姜黃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為真。
無名異,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為真。
”廣州市舶司依其言試之,皆驗,方以上聞。
世人蓄摩娑石、無名異頗多,常患不能辨真僞。
小說及古方書如《炮炙論》之類亦有說者,但其言多怪誕,不近人情。
天聖中,餘伯父吏書新除明州,章憲太後有旨,令于舶船求此二物,内出銀三百兩為價,值如不足,更許于州庫貼支。
終任求之,竟不可得。
醫潘璟家有白摩娑石,色如糯米糍,磨之亦有驗。
璟以治中毒者,得汁栗殼許入口即瘥。
藥有用根,或用莖、葉,雖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達其理,未可妄用。
如仙靈脾,《本草》用葉,南人卻用根;赤箭,《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
如此未知性果同否?如古人遠志用根,則其苗謂之小草;澤漆之根,乃是大戟;馬兜零之根,乃是獨行。
其主療各别。
推此而言,其根、苗蓋有不可通者。
如巴豆能利人,唯其殼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人;坐掔能懵人,食其心則醒;楝根皮瀉人,枝皮則吐人;邕州所貢藍藥,則藍蛇之首,能殺人,藍蛇之尾能解藥;鳥獸之肉皆補血,其毛角鱗鬣皆破血;鷹鹯食鳥獸之肉,雖筋内皆化,而獨不能化毛。
如此之類多,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
山茱萸能補骨髓
入西水門有九曲橋,今建隆寺前。
次東正當帥牙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見在今州城北門外。
又南阿師橋,周家橋,今此處為城北門。
小市橋,今存。
廣濟橋,今存。
新橋,開明橋,今存。
顧家橋,通泗橋,今存。
太平橋,今存。
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歳橋,今存。
青園橋,自驿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今開元寺前。
次東水門,今有新橋,非古迹也。
東出有山光橋。
見在今山光寺前。
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号“九橋”,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橋之數,皆在今州城西門之外。
士人李,忘其名,嘉祐中為舒州觀察支使,能為水丹。
時王荊公為通判,問其法,雲:“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少日則水漸凝結如金玉,精瑩駭目。
”問其方,則曰:“不用一切,但調節水火之力。
毫發不均,即復化去。
此坎、離之粹也。
”曰“日月各有進退節度。
”餘不得其詳。
推此可以求養生治病之理。
如仲春之月,劃木奮發,鳥獸孳乳,此定氣所化也。
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時,汲井水滿大甕中,封閉七日,發視則有水花生于甕面,如輕冰,可采以為藥;非二分時,則無。
此中和之在物者。
以春、秋分時吐翕咽津,存想腹胃,則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術家以為丹藥。
此中和之在人者。
凡變化之物,皆由此道,理窮玄化,天人無異,人自不思耳。
深達此理,則養生治疾,可通神矣。
藥議 世人用莽草,種類最多,有葉大如手掌者,有細葉者,有葉光厚堅脆可拉者,有柔軟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謬誤。
按《本草》:“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今考木若石南,信然;葉稀、無花實,亦誤也。
今莽草,蜀道、襄、漢、浙、江湖間山中有,枝葉稠密,團栾可愛,葉光厚而香烈;花紅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中心有新紅蕊,倒垂下,滿樹垂動搖搖然,極可玩。
襄、漢間漁人競采以搗飯饴魚,皆翻上,乃撈取之。
南人謂之石挂。
白樂天有《廬山桂》詩,其序曰:“廬山多桂樹。
”又曰:“手攀青桂樹。
”蓋此木也。
唐人謂之紅桂,以其花紅故也。
李德裕《詩序》曰:“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移植郊園,衆芳色沮。
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
”衛公此說亦甚明。
自古用此一類,仍毒魚有驗。
《本草·木部》所收,不如何緣謂之草,獨此未喻。
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言須用流水煮,用止水則不驗。
人多疑流水、止水無異。
餘嘗見丞相荊公喜放生,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唯入江中辄死。
乃知但可居止水,則流水與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
又鲫魚生流水中,則背鱗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則背鱗黑而味惡;此亦一驗。
《詩》所謂“豈其食魚,必河之鲂?”蓋流水之魚,品流自異。
熙甯中,阇婆國使人入貢方物,中有摩娑石二塊,大如棗,黃色,微似花蕊;又無名異一塊,如蓮菂;皆以金函貯之。
問其人:“真仿何以為驗?”使人雲:“摩娑石有五色,石色雖不同,皆姜黃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為真。
無名異,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為真。
”廣州市舶司依其言試之,皆驗,方以上聞。
世人蓄摩娑石、無名異頗多,常患不能辨真僞。
小說及古方書如《炮炙論》之類亦有說者,但其言多怪誕,不近人情。
天聖中,餘伯父吏書新除明州,章憲太後有旨,令于舶船求此二物,内出銀三百兩為價,值如不足,更許于州庫貼支。
終任求之,竟不可得。
醫潘璟家有白摩娑石,色如糯米糍,磨之亦有驗。
璟以治中毒者,得汁栗殼許入口即瘥。
藥有用根,或用莖、葉,雖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達其理,未可妄用。
如仙靈脾,《本草》用葉,南人卻用根;赤箭,《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
如此未知性果同否?如古人遠志用根,則其苗謂之小草;澤漆之根,乃是大戟;馬兜零之根,乃是獨行。
其主療各别。
推此而言,其根、苗蓋有不可通者。
如巴豆能利人,唯其殼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人;坐掔能懵人,食其心則醒;楝根皮瀉人,枝皮則吐人;邕州所貢藍藥,則藍蛇之首,能殺人,藍蛇之尾能解藥;鳥獸之肉皆補血,其毛角鱗鬣皆破血;鷹鹯食鳥獸之肉,雖筋内皆化,而獨不能化毛。
如此之類多,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
山茱萸能補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