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筆談 卷二

關燈
手須是手,足須是足,此不可移者。

    作字亦然,雖形氣不同,掠須是掠,磔須是磔,千變萬化,此不可移也。

    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縱其精神筋骨猶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終不為完人。

    楊朱、墨翟,賢辯過人,而卒不入聖域。

    盡得師法,律度備全,猶是奴書;然須自此入。

    過此一路,乃涉妙境,無迹可窺,然後入神。

     今世俗謂之隸書者,隻是古人之“八分書”,謂初從篆文變隸,尚有二分篆法,故謂之八分書。

    後乃全變為隸書,即今之正書、章草、行書、草書皆是也。

    後之人乃誤謂古八分書為隸書,以今時書為正書,殊不知所謂正書者,隸書之正者耳。

    其餘行書、草書,皆隸書也。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雲:“陳倉石鼓文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苦縣,《老子朱龜碑》也。

    《書評》雲:“漢、魏牌榜碑文和《華山碑》,皆今所謂隸書也。

    杜甫詩亦隻謂之八分。

    ”又《書評》雲:“漢、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嘗用隸書。

    ”知漢、魏碑文皆八分,非隸書也。

    江南府庫中,書畫至多。

    其印記有“建業文房之印”、“内合同印”。

    “集賢殿書院印”,以墨印之,謂之金圖書,言惟此印以黃金為之。

    諸書畫中,時有李後主題跋,然未嘗題書畫人姓名;唯鐘隐畫,皆後主親筆題“鐘隐筆”三字。

    後主善畫,尤工翎毛。

    或雲:“凡言‘鐘隐筆’者,皆後主自畫。

    後主嘗自号鐘山隐士,故晦其名,謂之鐘隐。

    非姓鐘人也。

    今世傳鐘畫,但無後主親題者,皆非也。

    ” 器用 熙甯八年,章子厚與餘同領軍器監,被旨讨論兵車制度。

    本監以《周禮·考工記》及《小戎》詩考定:車輪崇六尺,轵崇三尺三寸。

    毂末至地也。

    并轸?為四尺。

    牙圍一尺一寸,厚一尺三分寸之二。

    車罔也。

    毂長三尺十寸,徑一尺三分寸之二,輪之薮三寸九分寸之五,毂上劄輻鑿眼是也。

    大穿内徑四寸五分寸之二,記謂之“賢”,毂之裡穿也。

    小穿内徑三寸十五分寸之四。

    記謂之“轵”,毂之外穿也。

    輻九寸半,輻外一尺九寸,并輻三寸半,共三尺二寸,乃毂之長。

    金厚一寸,大小穿,其金皆一寸。

    輻廣三寸半。

    深亦如之。

    輿六尺六寸,車隊四尺四寸。

    隊音遂,謂車之深。

    蓋深四尺四寸,廣六尺六寸也。

    式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七寸三分寸之一在轸内。

    崇三尺三寸,半輿之廣為之崇。

    較崇二尺二寸,通高五尺五寸。

    較,兩輢上出式者,并車高五尺五寸。

    轸圍一尺一寸,車後橫木。

    式圍七寸三分寸之一,較圍四寸九分寸之八,轵圍三寸二十七分寸之七,此轵乃輢木之植者,衡者與毂末同名。

    轛圍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十四,此式之植者,衡者如較之植轵而名互異。

    任正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此輿下三面材持車正者。

    辀深四尺七寸,此梁舡辀也。

    轵崇三尺三寸。

    此辀如橋梁,矯上四尺七寸。

    并衡頸為八尺七寸;國馬高八尺,除衡頸則如馬之高。

    長一丈四尺四寸。

    軓前十尺,隊四尺四寸。

    軓前一丈。

    策長五尺。

    衡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長六尺六寸;軸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兔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辀當伏兔者,與任正相應。

    頸圍九寸十五分寸之九;頸辀前持衡者。

    踵圍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十一。

    踵,辀後承轅下。

    軌廣八尺,兩轍之間。

    陰如軌之長。

    側于軌前。

    ?二,前著骖辔,後屬陰。

    在骖之外,所以止出。

    脅驅長一丈,皮為之,前系于衡,當骖馬内,脅所以止入。

    服馬頸當衡轭,兩服齊首。

    骖馬齊衡,兩骖雁行,謂小卻也。

    辔六。

    服馬二辔,骖馬一辔。

    度皆以周尺。

    一尺當今七寸三分少強。

    以法付作坊制車,兼習五禦法。

    是秋八月,大閱,上禦延和殿親按。

    藏于武庫,以備儀物而已。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體在上,則易熟而不偏爛。

    及升鼎,則濁滓皆歸足中。

    《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

    ”謂濁惡下,須先瀉而虛之;九二陽爻,方為鼎實。

    今京師大屠善熟彘者,鈎懸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遺意也。

    又古銅香垆,多镂其底,先入火于垆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則難滅而持久。

    又護垆熱灼席,則為盤薦水,以漸其趾,且以承灰炮之墜者。

    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畫,大概多同。

    蓋有所傳授,各守師法,後人莫敢辄改。

    今之衆學人人皆出已意,奇衺淺陋,棄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大夫七十而有閣。

    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

    閣者,闆格,以庋膳者,正是今之立鐀。

    今吳人謂立鐀為廚者,原起于此。

    以其貯食物也。

    故謂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