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藥議

關燈
是服地菘耳,不當用火蔹。

    火蔹,《本草》名稀蔹,即是豬膏苗。

    後人不識,亦重復出之。

     南燭草木,記傳、《本草》所說多端,多少有識者。

    為其作青精飯,色黑,乃誤用烏柏為之,全非也。

    此木類也,又似草類,故謂之南燭草木,今人謂之南天燭者是也。

    南人多植于延檻之間,莖如蒴藋,有節;高三四尺,廬山有盈丈者。

    葉微似楝而小。

    至秋則實赤如丹。

    南方至多。

     太陰玄精,生解州鹽澤大?中,溝渠土内得之。

    大者如杏葉,小者如魚鱗,悉皆六角,端正如刻,正如龜甲。

    其裙襴小堕,其前則下剡,其後則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處全是龜甲,更無異也。

    色綠而瑩徹;叩之則直理而折,瑩明如鑒;折處亦六角,如柳葉。

    火燒過則悉解折,薄如柳葉,片片相離,白如霜雪,平治可愛。

    此乃禀積陰之氣凝結,故皆六角。

    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耳,非玄精也。

    楚州鹽城古鹽倉下土中,又有一物,六棱,如馬牙硝,清瑩如水晶,潤澤可愛,彼方亦各太陰玄精,然喜暴潤,如鹽堿之類。

    唯解州所出者為正。

     稷乃今之穄也。

    齊、晉之人謂即、積皆曰“祭”,乃其土音,乃無他義也。

    《本草注》雲:“又名穈子。

    ”穈子乃黍屬。

    《大雅》:“維秬維秠,維穈維芑。

    ”秬、秠、穈、芑皆黍屬,以色别,丹黍謂之穈,音門。

    今河西人用穈字而音穈。

    苦耽即《本草》酸漿也。

    《新集本草》又重出苦耽一條。

    河西番界中,酸漿有盈丈者。

     今之蘇合香,如堅木,赤色,又有蘇合油,如?膠,今多用此為蘇合香。

    按劉夢得《傳信方》用蘇合香雲:“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少,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蟲動。

    氣烈者佳也。

    ”如此則全非今所用者,更當精考之。

     薰陸即乳香也。

    本名薰陸,以其滴下如乳頭者,謂之乳頭香;熔塌在地上者,謂之塌香。

    如臘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豈可各是一物? 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者,大誤也。

     蒿之類至多。

    如表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

    《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别也。

    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

    至深秋,餘蒿并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

    恐古人所用,以此為勝。

     按,文蛤即吳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車螯也,海蛤今不識。

    其生時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細者如油麻粒。

    黃、白或赤相雜,蓋非一類。

    乃諸蛤之房,為海水砻砺光瑩,都非舊質。

    蛤之屬其類至多,房之堅久瑩潔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謂之海蛤耳。

     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

    飛廉一名漏蘆,苗似箬葉,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

    采時用根。

    今閩中所用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時用苗。

    《本草》自有條,正謂之漏蘆。

     《本草》所論赭魁,皆未詳審,今赭魁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

    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

    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閩、嶺人謂之餘糧。

    《本草》禹餘糧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古龍芮今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毛而末銳。

    入藥用生水者。

    陸生亦謂之天灸,取少葉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也。

     麻子,海東來者最勝,大如蓮實,出屯羅島。

    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

    其餘皆下材。

    用時去殼,其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湯中浸,候湯冷,乃取懸井中一夜,勿令著水。

    明日,日中暴幹,就新瓦上輕挼,其殼悉解。

    簸揚取肉,粒粒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