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器用
關燈
小
中
大
禮書所載黃彜,乃畫人目為飾,謂之“黃目”。
餘遊關中,得古銅黃彜,殊不然。
其刻畫甚繁,大體似缪篆,又如闌盾間所畫回波曲水之文。
中間有二目,如大彈丸,突起。
煌煌,所謂黃目也。
視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
或說黃目乃自是一物。
又餘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銅钲,刻其底日“諸葛士全茖茖鳴钲。
”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
士全,部将名耳。
钲中間鑄一物,有角,羊頭;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時術土所畫符。
傍有兩字,乃大篆“飛廉”字,篆文亦古怪;則钲間所圖,蓋飛廉也。
飛廉,神獸之名。
淮南轉運使韓持正也有一钲。
所圖飛廉及篆字,與此亦同。
以此驗之,則黃目疑亦是一物。
飛廉之類,其形狀如字非字,如畫非畫,恐古人别有深理。
大底先王之器,皆不苟為。
昔夏後鑄鼎以知神奸,殆亦此類。
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謂。
或日:“《禮圖》樽彜,皆以木為之,未聞用銅者。
”此亦未可質,如今人得古銅樽者極多,安得言無?如《禮圖》“甕以瓦為之”,《左傳》卻有謠甕;律以竹為之,晉時舜祠下乃發得玉律。
此亦無常法。
如蒲穀壁,《禮圖》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發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時;彀壁如粟粒耳。
則《禮圖》亦未可為據。
禮書言罍畫雲雷之象,然莫知雷作何狀。
今祭器中畫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經。
餘嘗得一古銅罍,環其腹皆有畫,正如人間屋梁所畫曲水。
細觀之,乃是雲、雷相間為飾,乃所謂雲、雷之象也。
今《漢書》罍字作裛,蓋古人此飾罍,後世自失傳耳。
唐人詩多有言吳鈎者。
吳鈎,刀名也,刃彎。
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古法以牛革為矢服,卧則以為枕。
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裡内有人馬聲,則皆聞之。
蓋虛能納聲也。
郓州發地得一銅弩機。
甚大,制作極工。
其側有刻文日:“臂師虞士,牙師張柔。
”史傳無此色目人,不知何代物也。
熙甯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
以镫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紮,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邊。
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沈音湛。
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
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不莖榦;不爾則多斷折。
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阙是也。
故不可純用劑鋼。
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
取諸魚燔熟,褫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
濟州金鄉縣發一古冢,乃漢大司徒朱鲔墓,石壁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
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
婦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兩翼抱面,下垂及肩,略無小異。
人情不相遠,千餘年前冠服已嘗如此。
其祭器亦有類今之食器者。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
凡鑒窪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
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長安故宮阙前,有唐肺石尚在。
其制如佛寺所擊響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形如垂肺,亦有款志,但漫剝不可讀。
按《秋官大司寇》:“以肺石達窮民。
”原其義,乃伸冤者擊之,立其下,然後土聽其辭,如今之撾登聞鼓也。
所以肺形者,便于垂。
又肺主聲,聲所以達其冤也。
熙甯
餘遊關中,得古銅黃彜,殊不然。
其刻畫甚繁,大體似缪篆,又如闌盾間所畫回波曲水之文。
中間有二目,如大彈丸,突起。
煌煌,所謂黃目也。
視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
或說黃目乃自是一物。
又餘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銅钲,刻其底日“諸葛士全茖茖鳴钲。
”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
士全,部将名耳。
钲中間鑄一物,有角,羊頭;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時術土所畫符。
傍有兩字,乃大篆“飛廉”字,篆文亦古怪;則钲間所圖,蓋飛廉也。
飛廉,神獸之名。
淮南轉運使韓持正也有一钲。
所圖飛廉及篆字,與此亦同。
以此驗之,則黃目疑亦是一物。
飛廉之類,其形狀如字非字,如畫非畫,恐古人别有深理。
大底先王之器,皆不苟為。
昔夏後鑄鼎以知神奸,殆亦此類。
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謂。
或日:“《禮圖》樽彜,皆以木為之,未聞用銅者。
”此亦未可質,如今人得古銅樽者極多,安得言無?如《禮圖》“甕以瓦為之”,《左傳》卻有謠甕;律以竹為之,晉時舜祠下乃發得玉律。
此亦無常法。
如蒲穀壁,《禮圖》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發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時;彀壁如粟粒耳。
則《禮圖》亦未可為據。
禮書言罍畫雲雷之象,然莫知雷作何狀。
今祭器中畫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經。
餘嘗得一古銅罍,環其腹皆有畫,正如人間屋梁所畫曲水。
細觀之,乃是雲、雷相間為飾,乃所謂雲、雷之象也。
今《漢書》罍字作裛,蓋古人此飾罍,後世自失傳耳。
唐人詩多有言吳鈎者。
吳鈎,刀名也,刃彎。
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
古法以牛革為矢服,卧則以為枕。
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裡内有人馬聲,則皆聞之。
蓋虛能納聲也。
郓州發地得一銅弩機。
甚大,制作極工。
其側有刻文日:“臂師虞士,牙師張柔。
”史傳無此色目人,不知何代物也。
熙甯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
以镫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紮,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邊。
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沈音湛。
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
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不莖榦;不爾則多斷折。
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阙是也。
故不可純用劑鋼。
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
取諸魚燔熟,褫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
濟州金鄉縣發一古冢,乃漢大司徒朱鲔墓,石壁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
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
婦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兩翼抱面,下垂及肩,略無小異。
人情不相遠,千餘年前冠服已嘗如此。
其祭器亦有類今之食器者。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
凡鑒窪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
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長安故宮阙前,有唐肺石尚在。
其制如佛寺所擊響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形如垂肺,亦有款志,但漫剝不可讀。
按《秋官大司寇》:“以肺石達窮民。
”原其義,乃伸冤者擊之,立其下,然後土聽其辭,如今之撾登聞鼓也。
所以肺形者,便于垂。
又肺主聲,聲所以達其冤也。
熙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