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辨證一

關燈
,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洛與落同義,謂水自上而下,有投流處。

    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裡。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

    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聚人。

    其北有堯梢音消水,一謂之巫鹹河。

    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

    唯巫鹹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鹹河”,為鹽澤之患,築大堤以防之,甚于備寇盜。

    原其理,蓋巫鹹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澱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莊子》雲:“程生馬。

    ”嘗觀《文字注》:“秦人謂豹曰程。

    ”餘至延州,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也。

    方言如此,抑亦舊俗也。

     《唐六典》述五行,有祿命、驿馬、湴河之目。

    人多不曉湴河之義。

    餘在鄜延,見安南行營諸将閱兵馬藉,有稱“過範河損失”。

    問其何謂“範何”?乃越人謂淖沙為“範河”,北人謂之“活沙”。

    餘嘗過無定河,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之外皆動,澒澒然如人行幕上。

    其下足處雖甚堅,若遇其一陷,則人馬蹻車,應時皆沒,至有數百人平陷無孑遺者。

    或謂:此即流沙也。

    又謂:沙随風流,謂之流沙。

    湴,字書亦作“埿”。

    蒲濫反。

    按古文,埿,深泥也。

    本書有湴河者,蓋謂陷運,如今之“空亡”也。

    古人藏書辟蠹用芸。

    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裡香者是也。

    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

    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餘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

    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荪,荪,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茞,今白芷是也。

     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舊說以謂腥、燖備太古、中古之禮,餘以為不然。

    先王之于死者,以為之無知則不仁,以之為有知則不智。

    薦可食之熟,所以為仁;不可食之腥、燖,所以為智。

    又一說,腥、燖以鬼道接之,饋食以人道接之,緻疑也。

    或謂鬼神嗜腥、燖,此雖出于異說,聖人知鬼神之情狀,或有此理,未可緻诘。

     世以玄為淺黑色,璊為赭玉,皆不然也。

    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謂之玄鳥。

    熙甯中,京師貴人戚裡,多衣深紫色。

    謂之黑紫,與皂相亂,幾不可分,乃所謂玄也。

    璊。

    赭色也。

    “毳衣如璊”;音門。

    稷之璊色者謂之穈。

    穈字音門,以其色命之也。

    《詩》:“有穈有芑。

    ”今秦人音糜,聲之訛也。

    穈色在朱黃之間,似乎赭,極光瑩,掬之粲,澤熠熠如赤珠。

    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

    蓋所謂璊,色名也,而從玉,以其赭而澤,故以谕之也。

    猶鴘以色名而從鳥,以鳥色谕之也。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此乃僞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

    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

    餘出使,至磁州鍛坊,觀煉鐵,方識真鋼。

    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面筋乃見。

    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

    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

    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産。

     《詩》:“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觿,解結錐也。

    芄蘭生莢支,出于葉間,垂之正如解結錐。

    所謂“佩觿”者,疑古人為韘之制,亦當與芄蘭之葉相似,但今不復見耳。

    江南有小栗,謂之“茅栗”。

    茅音草茅之茅。

    以餘觀之,此正所謂芧也。

    則《莊子》所謂“狙公賦芧”者,芧音序。

    此文相近之誤也。

     餘家有閻博陵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有真贊,亦唐人書,多與舊史不同:姚柬字思廉,舊史乃姚思廉字簡之。

    蘇台、陸元朗、薛莊,《唐書》皆以字為名。

    李玄道、蓋文達、于志甯、許敬宗、劉教孫、蔡允恭,《唐書》皆不書字。

    房玄齡字喬年,《唐書》乃房喬字玄齡。

    孔穎達字穎達,《唐書》字仲達。

    蘇典簽名旭,《唐書》乃勖。

    許敬宗、薛莊官皆直記室,《唐書》乃攝記室。

    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