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略解全文

關燈
而必完全得之,立勝于天下,則不頓兵挫銳也。

    〕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謂将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

    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 下邳,生擒呂布也。

    〕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 敵則能戰之, 〔曹操曰:己與敵人衆等,善者猶當設奇伏以勝之。

    〕 少則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 夫将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強, 〔曹操曰:将周密,謀不洩也。

    〕 輔隙則國弱。

     〔曹操曰:形見于外也。

    〕 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禦也。

    〕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 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 軍士既惑既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

     知衆寡之用,勝。

     上下同欲,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 以虞待不虞,勝。

     将能而君不禦,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

    〕 此五者,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曹操曰:軍之形也。

    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 〔曹操曰:守,固備也。

    〕 可勝在敵。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敵之虛懈也。

    〕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

    故曰:勝可知, 〔曹操曰:見成形也。

    〕 而不可為也。

     〔曹操曰:敵有備故也。

    〕 不可勝,守; 〔曹操曰:藏形也。

    〕 可勝,攻也。

     〔曹操曰:敵攻己,乃可勝。

    〕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餘。

    〕 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當見未萌。

    〕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鋒者也。

    〕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曹操曰:易見聞也。

    〕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 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 故其勝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 故善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曹操曰:有謀與無慮也。

    〕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

    〕 度生量,量生數, 〔曹操曰:知其遠近廣狹,知其人數也。

    〕 數生稱, 〔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 稱生勝。

     〔曹操曰:稱量之故,知其勝負所在也。

    〕 故勝兵如以镒稱铢,敗兵如以铢稱镒。

     〔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 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

    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 〈勢篇〉 〔曹操曰:用兵任勢也。

    〕 孫子曰: 凡治衆如治寡,分術是也。

     〔曹操曰:部曲為分,什伍為數。

    〕 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 三軍之衆,可使畢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

    〕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實虛是也。

     〔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也。

    〕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曹操曰:正者當敵,奇兵擊不備。

    〕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無竭如河海。

     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曹操曰:自無窮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無窮也。

    〕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鸷鳥之擊,至于毀折者,節也。

     〔曹操曰:發起擊敵也。

    〕 故善戰者,其勢險, 〔曹操曰:險,疾也。

    〕 其節短: 〔曹操曰:短,近也。

    〕 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曹操曰:在度不遠,發則中也。

    〕 紛紛纭纭,鬥亂而不可亂; 〔曹操曰:亂旌旗以示敵,以金鼓齊之也。

    〕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曹操曰:車騎轉也。

    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曹操曰:皆毀形匿情也。

    〕 治亂,術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數為之,故不可亂也。

    〕 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曹操曰:形勢所宜。

    〕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曹操曰:見羸形也。

    〕 予之,敵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誘敵,敵遠離其壘,而以便勢擊其空虛孤特也。

    〕 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動敵也。

    〕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弗責于民,故能釋民而任勢。

     〔曹操曰:求之于勢者,專任權也。

    不責于人者,權變明也。

    〕 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 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勢也。

     〈實虛篇〉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 〔曹操曰:力有餘也。

    〕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 故敵佚能勞之, 〔曹操曰:以事煩之。

    〕 飽能饑之者, 〔曹操曰:絕其糧道。

    〕 (安能動之) 〔曹操曰:攻其所愛,出其必趨,使敵不得不救也。

    〕 出于其所必趨也; 行千裡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洩也。

    〕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

     進不可迎者,沖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 〔曹操曰:軍不欲煩也。

    〕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

    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 故善将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

     我寡而敵衆:能以寡擊衆,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 者寡矣。

     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

    寡者,備人 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衆以備我也。

    〕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裡而戰;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 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