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略解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
或曰:吳越,雠國也。
〕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衆,可無鬥也。
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因形而措勝于衆,衆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勝萬形。
或曰:不備知也。
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 而制勝也。
〕 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曹操曰:不重複動而應之也。
〕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
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
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 五行無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無勢,盈縮随敵。
〕 〈軍争篇〉 〔曹操曰:兩軍争勝。
〕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軍聚衆,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陳也。
〕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 交和。
〕 莫難于軍争。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于交和,軍争為難也。
〕 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迩其道裡,先敵至也。
〕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
後人發,先人至者,明于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 軍争為利,軍争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 舉軍而争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 委軍而争利,則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則恐捐棄也。
〕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
〕 倍道兼行。
百裡而争利,則擒上将;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裡争利,非也;三将軍皆以為擒。
〕 五十裡而争利,則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猶挫也。
〕 三十裡而争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 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者,不能結交也。
〕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 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
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 難知如陰, 動如雷霆; 指向分衆,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 廓地分利; 〔曹操曰:廣地以分敵利也。
〕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争之法也。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是故,晝戰多 旌旗,夜戰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将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齊也;堂堂,大也。
〕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阙,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 歸師勿遏,此用衆之法也。
〈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 衢地合交, 〔曹操曰:結諸候也。
衢地,四通之地。
〕 覆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
水毀曰圯。
〕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
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則不争也。
〕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 故将通于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
九變,一雲五變。
〕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 雜于利,故務可伸;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 雜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于利,則亦計于害,雖有患可解也。
〕 是故,屈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 役諸侯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 趨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殺, 〔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鬥,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 必生可虜, 〔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緻之也。
〕 潔廉可辱, 〔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緻之也。
〕 愛民可煩。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 凡此五者,将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 戰降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 此處山之軍也。
敵若絕水,必遠水; 〔曹操曰:引敵使渡。
〕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
〔曹操曰:半渡,勢不可并,故可敗。
〕 欲戰,無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 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當處其高,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
〕 無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 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衆樹: 〔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于斥澤之中。
〕 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 〔曹操曰:車騎之利也。
〕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戰便也。
〕 此處陸上之軍也。
凡四軍之利,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養生處實, 〔曹操曰:恃滿實也。
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
實,猶高也。
〕 〔一曰:恃實滿,向水草放牧也。
〕 是謂必勝,軍無百疾。
陵丘堤防,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漲也。
〕 絕澗
或曰:吳越,雠國也。
〕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衆,可無鬥也。
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因形而措勝于衆,衆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勝萬形。
或曰:不備知也。
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 而制勝也。
〕 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曹操曰:不重複動而應之也。
〕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
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
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 五行無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無勢,盈縮随敵。
〕 〈軍争篇〉 〔曹操曰:兩軍争勝。
〕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軍聚衆,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陳也。
〕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 交和。
〕 莫難于軍争。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于交和,軍争為難也。
〕 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迩其道裡,先敵至也。
〕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
後人發,先人至者,明于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 軍争為利,軍争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 舉軍而争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 委軍而争利,則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則恐捐棄也。
〕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
〕 倍道兼行。
百裡而争利,則擒上将;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裡争利,非也;三将軍皆以為擒。
〕 五十裡而争利,則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猶挫也。
〕 三十裡而争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 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者,不能結交也。
〕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 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
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 難知如陰, 動如雷霆; 指向分衆,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 廓地分利; 〔曹操曰:廣地以分敵利也。
〕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争之法也。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是故,晝戰多 旌旗,夜戰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将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齊也;堂堂,大也。
〕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阙,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 歸師勿遏,此用衆之法也。
〈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 衢地合交, 〔曹操曰:結諸候也。
衢地,四通之地。
〕 覆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
水毀曰圯。
〕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
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則不争也。
〕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 故将通于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
九變,一雲五變。
〕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 雜于利,故務可伸;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 雜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于利,則亦計于害,雖有患可解也。
〕 是故,屈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 役諸侯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 趨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殺, 〔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鬥,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 必生可虜, 〔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緻之也。
〕 潔廉可辱, 〔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緻之也。
〕 愛民可煩。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 凡此五者,将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 戰降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 此處山之軍也。
敵若絕水,必遠水; 〔曹操曰:引敵使渡。
〕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
〔曹操曰:半渡,勢不可并,故可敗。
〕 欲戰,無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 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當處其高,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
〕 無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 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衆樹: 〔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于斥澤之中。
〕 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 〔曹操曰:車騎之利也。
〕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戰便也。
〕 此處陸上之軍也。
凡四軍之利,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養生處實, 〔曹操曰:恃滿實也。
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
實,猶高也。
〕 〔一曰:恃實滿,向水草放牧也。
〕 是謂必勝,軍無百疾。
陵丘堤防,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漲也。
〕 絕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