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心要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遊不虞之道,遠之如近,近之如遠,或出或沒,乍舒乍卷,或青或黑,乍隱乍出。
形不可測,勢變非一。
易則尚騎,險則徒行,明於斥堠機埋。
勇者一決而勝,懦者猶豫而敗。
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可假目,起之若驚,用之若狂。
如坐漏船之中,伏於燒屋之下。
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
」陣長者擊其中,大方而厚者擊其兩傍。
銳氣宜避,惰歸可乘。
敵眾晚捕,敵少早攻。
捕、攻如何決勝?經曰:如風發走輪,破竹衝裂,若狼驅羊,如湯潑雪。
兵形象木,木方則止,木圓則行。
機動輒隨,伺其變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後背生神,前衝死氣。
太公曰:夫置兵於眾山之高,為軍所捷;眾澤之下,為敵所用。
凡軍背高臨下,面向清流,不絕糧道,則兵士全也。
處下流而迎上流,恐其決灌投毒。
委曲無挂,艱難窄狹,皆不可以停兵者也。
下營法 《軍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
」言營陣同制也。
法雲:「陣中容陣。
」謂隊伍布列有廣狹之制。
欲其回轉離合,無相奪倫。
營中有營,謂部分次序有疏疏密密之法。
疏密者,欲其左右救援,不相奸亂。
卒有外寇侵軼,皆堅整全備,莫得而動也。
苟非規模素定,其孰能與此乎?故司馬宣王觀武侯營壘處所而嘆曰:「天下奇才!」美其法制精妙也。
昔衛青出塞,以武剛自環,蓋今之車營也。
充國屯田,則枝聯不絕,蓋今之木柵營也。
其來尚矣。
今采諸家之法著於篇雲。
凡置營,先計人數,列營幾重,配地多少。
隨師眾寡,一人一步。
使隊間容隊,而寧使剩隊,不得少隊。
已住便定,不得移易。
如一廂有剩,所剩之隊,有配守禦,不使士卒煩擾。
如久住暫時,各量其宜。
鹹立表於十二辰。
立五旗,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
以朱雀旗立於午地,白虎旗立酉地,玄武旗立子地,青龍旗立卯地,招搖旗立中央。
其樵牧汲飲,不得出表外。
凡軍營,將下之時當營。
跳蕩、奇兵、馬軍并戰,鋒駐隊各令嚴備,持伏一準發。
兵法:待當營卓幕訖,方可立隊。
釋伏各於本隊下安置。
若有警急,隨方捍禦。
其馬軍下營訖,聽總管進止,其馬合群牧放。
築城營法 凡築城為營,其城身高五尺,闊八尺,女嬙高四尺,闊二尺。
每百步置一戰樓,五十步置旋風炮一具,每三尺置連枷棒一具。
每鋪硬闆并架城內,去城五十步卓幕。
城中置望杆高七十尺,城外置羊馬城一重,其外掘濠一重,其外闊三步立木柵一重。
柵外更布棘城一重,棘外陷馬坑一重,以防外寇衝越。
備夜戰法 兵法曰:「晝戰多旌旗,夜戰多火鼓,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或曰:黑夜之候,必無與敵列陣克期而戰。
若但襲敵之營,鳴鼓燃火,適足以助敵人之耳目,於我反害,其義安在?曰:此孫武之微旨也。
凡夜戰者,多為敵來襲我軍壘,不得已而與之戰。
其法在於立營,立營之法與陣法同。
故《軍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
」蓋大陣之中必包小陣,大營之內必包小營。
前、後、左、右之軍,各自有營。
大將營居中央,諸營環之。
隅落鉤連,曲折相去,遠不過百步,近不過五十步。
道徑通達,足以出入部隊。
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
凡路口必立小堡,上置柴薪,穴為暗道,以胡梯上之,令人守望。
夜聞鼓聲,四處即令燔燎。
賊人夜入營門,四顧屹然,皆有小營各自堅守,未知所攻。
大將營中或諸小營,先覺賊至者,當按兵勿動。
敵賊盡入然後擊鼓,諸營皆應,眾堡齊起燃火,內照諸營。
兵士悉閉門登壘,下瞰敵人。
勁弩強弓,四面俱發。
若奸人潛入一營,斫營殺士,即諸營舉火,出兵四面繞之,號令營中不得輒動,須臾之際,善惡自分。
若或出走,皆有羅網矣。
八陣法 太公曰:昔黃帝說八:車箱、洞當,金也。
車釭、中黃,土也。
鳥雲、鳥翔,火也。
折衝,木也。
龍騰、卻月,水也。
雁行、鵝鸛,天也。
車輪,地也。
虎翼、罘罝,巽也。
《握奇經》曰:「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
」後人解雲: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
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衝,地有軸,前後為風雲。
風輔於天,雲輔於地。
衝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三隊。
風居四維,故以圓。
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軸各三隊。
雲居四角,故以方。
天居兩端,地居中間。
總有八陣。
陣訖,遊軍從右躡其敵,或警左右。
聽音望麾,以出四奇。
天前衝為虎翼、為風、為蛇盤、為主之義也。
虎居於中,張翼而爭。
蛇居兩端,向敵而盤,以應之天也。
地後軸為飛龍、為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
龍居於中,張翼而進。
鳥掖兩端而應之。
於是而三軍皆遂。
天文、氣侯、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進。
以正合,以奇勝。
說奇正者多戾。
而《握奇》雲:「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
」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者。
此為奇偶之奇。
陣數有九,而中心奇零之者,以大將握之,以應副八陣之急處也。
旗法有八,附用金革法制 一曰天玄,二曰地黃,三曰風赤,四曰雲青,五曰天前上黑下赤,六曰天後上黑下白,七曰地前上黃下青,八曰地後上黃下赤。
此乃八陣中之旗色也。
兵制曰: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
此八陣各用金鼓之制也。
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
加二角音者會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西,加四角音者全師進南,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鞉音不止者,行伍不整。
金革既息而角不止者,師并旋。
天或圓布,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
風象天居兩端,其次雲,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
地為靜,乃方布。
風雲各在後衝之前。
天居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
地為動,為從天陣變為地陣,或即張形布勢,破敵攻圍,不定其形,故為動也。
雲象龍,縱布兩天,兩天次之;縱布四地,四地次之。
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
天前衝居其右,後衝居其左,雲居其兩端耳。
風後握奇壘篇 書曰:自風後至於太公,俱用是法。
古之《握奇文》者,文不滿千,理隱難明。
範蠡、樂毅、張良、項籍
形不可測,勢變非一。
易則尚騎,險則徒行,明於斥堠機埋。
勇者一決而勝,懦者猶豫而敗。
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可假目,起之若驚,用之若狂。
如坐漏船之中,伏於燒屋之下。
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
」陣長者擊其中,大方而厚者擊其兩傍。
銳氣宜避,惰歸可乘。
敵眾晚捕,敵少早攻。
捕、攻如何決勝?經曰:如風發走輪,破竹衝裂,若狼驅羊,如湯潑雪。
兵形象木,木方則止,木圓則行。
機動輒隨,伺其變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後背生神,前衝死氣。
太公曰:夫置兵於眾山之高,為軍所捷;眾澤之下,為敵所用。
凡軍背高臨下,面向清流,不絕糧道,則兵士全也。
處下流而迎上流,恐其決灌投毒。
委曲無挂,艱難窄狹,皆不可以停兵者也。
下營法 《軍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
」言營陣同制也。
法雲:「陣中容陣。
」謂隊伍布列有廣狹之制。
欲其回轉離合,無相奪倫。
營中有營,謂部分次序有疏疏密密之法。
疏密者,欲其左右救援,不相奸亂。
卒有外寇侵軼,皆堅整全備,莫得而動也。
苟非規模素定,其孰能與此乎?故司馬宣王觀武侯營壘處所而嘆曰:「天下奇才!」美其法制精妙也。
昔衛青出塞,以武剛自環,蓋今之車營也。
充國屯田,則枝聯不絕,蓋今之木柵營也。
其來尚矣。
今采諸家之法著於篇雲。
凡置營,先計人數,列營幾重,配地多少。
隨師眾寡,一人一步。
使隊間容隊,而寧使剩隊,不得少隊。
已住便定,不得移易。
如一廂有剩,所剩之隊,有配守禦,不使士卒煩擾。
如久住暫時,各量其宜。
鹹立表於十二辰。
立五旗,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
以朱雀旗立於午地,白虎旗立酉地,玄武旗立子地,青龍旗立卯地,招搖旗立中央。
其樵牧汲飲,不得出表外。
凡軍營,將下之時當營。
跳蕩、奇兵、馬軍并戰,鋒駐隊各令嚴備,持伏一準發。
兵法:待當營卓幕訖,方可立隊。
釋伏各於本隊下安置。
若有警急,隨方捍禦。
其馬軍下營訖,聽總管進止,其馬合群牧放。
築城營法 凡築城為營,其城身高五尺,闊八尺,女嬙高四尺,闊二尺。
每百步置一戰樓,五十步置旋風炮一具,每三尺置連枷棒一具。
每鋪硬闆并架城內,去城五十步卓幕。
城中置望杆高七十尺,城外置羊馬城一重,其外掘濠一重,其外闊三步立木柵一重。
柵外更布棘城一重,棘外陷馬坑一重,以防外寇衝越。
備夜戰法 兵法曰:「晝戰多旌旗,夜戰多火鼓,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或曰:黑夜之候,必無與敵列陣克期而戰。
若但襲敵之營,鳴鼓燃火,適足以助敵人之耳目,於我反害,其義安在?曰:此孫武之微旨也。
凡夜戰者,多為敵來襲我軍壘,不得已而與之戰。
其法在於立營,立營之法與陣法同。
故《軍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
」蓋大陣之中必包小陣,大營之內必包小營。
前、後、左、右之軍,各自有營。
大將營居中央,諸營環之。
隅落鉤連,曲折相去,遠不過百步,近不過五十步。
道徑通達,足以出入部隊。
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
凡路口必立小堡,上置柴薪,穴為暗道,以胡梯上之,令人守望。
夜聞鼓聲,四處即令燔燎。
賊人夜入營門,四顧屹然,皆有小營各自堅守,未知所攻。
大將營中或諸小營,先覺賊至者,當按兵勿動。
敵賊盡入然後擊鼓,諸營皆應,眾堡齊起燃火,內照諸營。
兵士悉閉門登壘,下瞰敵人。
勁弩強弓,四面俱發。
若奸人潛入一營,斫營殺士,即諸營舉火,出兵四面繞之,號令營中不得輒動,須臾之際,善惡自分。
若或出走,皆有羅網矣。
八陣法 太公曰:昔黃帝說八:車箱、洞當,金也。
車釭、中黃,土也。
鳥雲、鳥翔,火也。
折衝,木也。
龍騰、卻月,水也。
雁行、鵝鸛,天也。
車輪,地也。
虎翼、罘罝,巽也。
《握奇經》曰:「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
」後人解雲: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
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衝,地有軸,前後為風雲。
風輔於天,雲輔於地。
衝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三隊。
風居四維,故以圓。
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軸各三隊。
雲居四角,故以方。
天居兩端,地居中間。
總有八陣。
陣訖,遊軍從右躡其敵,或警左右。
聽音望麾,以出四奇。
天前衝為虎翼、為風、為蛇盤、為主之義也。
虎居於中,張翼而爭。
蛇居兩端,向敵而盤,以應之天也。
地後軸為飛龍、為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
龍居於中,張翼而進。
鳥掖兩端而應之。
於是而三軍皆遂。
天文、氣侯、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進。
以正合,以奇勝。
說奇正者多戾。
而《握奇》雲:「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
」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者。
此為奇偶之奇。
陣數有九,而中心奇零之者,以大將握之,以應副八陣之急處也。
旗法有八,附用金革法制 一曰天玄,二曰地黃,三曰風赤,四曰雲青,五曰天前上黑下赤,六曰天後上黑下白,七曰地前上黃下青,八曰地後上黃下赤。
此乃八陣中之旗色也。
兵制曰: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
此八陣各用金鼓之制也。
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
加二角音者會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西,加四角音者全師進南,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鞉音不止者,行伍不整。
金革既息而角不止者,師并旋。
天或圓布,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
風象天居兩端,其次雲,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
地為靜,乃方布。
風雲各在後衝之前。
天居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
地為動,為從天陣變為地陣,或即張形布勢,破敵攻圍,不定其形,故為動也。
雲象龍,縱布兩天,兩天次之;縱布四地,四地次之。
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
天前衝居其右,後衝居其左,雲居其兩端耳。
風後握奇壘篇 書曰:自風後至於太公,俱用是法。
古之《握奇文》者,文不滿千,理隱難明。
範蠡、樂毅、張良、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