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九奪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篇中指出作戰時針對自己一方的不利條件應該避免什麼,以及為了挫敗敵軍應當争奪什麼。
……矣。
救者至,又重敗之。
故兵之大數(1),五十裡不相救也。
況近□□□□□數百裡(2),此程(3)兵之極也。
故兵(4)曰:積(5)弗如,勿與持久。
衆弗如,勿與接和(6)。
□[弗如,勿與□□。
□□弗如,勿]與□長。
習(7)弗如,毋當其所長。
五度(8)既明,兵乃橫行。
故兵……趨敵數。
一曰取糧。
二曰取水。
三曰取津(9)。
四曰取途。
五曰取險。
六曰取易。
七曰[弱。
八曰弱。
九]曰取其所讀(10)貴。
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四百二字 (1)大數,大要。
(2)此句有缺文,據文義,原文似當為:“況近者數裡,遠者數百裡”。
(3)程,衡量。
(4)兵,指古兵法。
(5)積,委積,指糧草。
(6)接和,與交和同意,兩軍對壘。
(7)習,訓練。
(8)五度,指上文所說“積弗如,勿與持久”等五事。
(9)津,渡口。
(10)讀,借為獨。
[原文]..矣。
救者至,又重敗之。
故兵之大數,五十裡不相救也。
況近□□□□□數百裡,此程兵之極也。
故兵曰:積弗如,勿與持久。
衆弗如,勿與接和。
□[弗如,勿與□□。
□弗如,勿]與□長。
習弗如,毋當其所長。
五度既明,兵乃橫行。
故兵..趨敵數。
一曰取糧。
二曰取水。
三曰取津。
四曰取途。
五曰取險。
六曰取易。
七曰[取□。
八曰取□。
九]曰取其所讀貴。
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譯文]..救兵到達,又再度打敗敵軍。
所以,用兵的一項重要原則是,相距50裡就不能相互救援了。
..有幾百裡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已超過行軍救援的極限了。
因此兵法說,當儲備不如敵軍時,不要和敵軍打持久戰。
兵力不如敵軍時,不要和敵軍周旋。
..不如敵軍時,不要與敵軍..。
..不如敵軍時,不要與敵軍..士兵訓練不如敵軍時,不要用這樣的士兵去與敵軍的長處抗争。
統軍将領如能懂得衡量這五項,并能恰當地把握分寸,那他帶的軍隊就可以縱橫馳騁了。
所以兵法說:..各種逼迫敵軍的辦法。
第一是奪取敵軍糧草。
第二是奪取敵軍水源,第三是奪取敵軍必經的渡口。
第四是奪取敵軍必經的道路。
第五是奪占敵軍必經的險要關隘。
第六是奪取平坦開闊地帶。
第七是..第八是..第九是奪取敵軍最珍視的東西。
以上九項奪取,都可以逼迫敵軍。
[解析]這篇文章論述的是臨敵指揮決策問題,“五度”是說明在五種情況下易遭失敗,不宜和敵軍對陣接戰。
這五種情況包括己方的軍兵之間相距過遠,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儲備不足,不宜和敵軍打持久戰;己方的士兵訓練不足,不足與訓練有素的敵軍相抗争等等。
這些情況都是明顯的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情況,如果貿然接戰,那當然很容易遭敗,自是應該避免。
而“九奪”則是說明可置敵軍于死地的戰術措施,諸如奪糧、奪水源、奪路、奪險關等等,都是奪取敵軍賴以生存的東西或進退機動的通道,抓住敵軍的要害,從而把敵軍置之死地。
這“九奪”确是許多統兵将領行之有效的戰術,雖不能說一用就靈,萬無一失,總是成功率較高的辦法。
《南征北戰》是我國男女老少都熟知的一部優秀影片,這裡面就既有占山,又有占水。
陳毅指揮的華東野戰部隊,機動靈活地把敵軍主力七十四師一步步引入盂良崮,在那裡擺下了殲滅敵軍的戰場,同時又把另一股敵軍李仙洲所部引開,讓這兩股敵軍不能互相支援。
分隔任務完成之後,就在孟良崮展開了殲滅七十四師的第一戰役。
有這樣一個鏡頭,給人很深印象:雙方的先頭部隊都在搶占孟良崮主峰制高點,分别在兩面攀登。
很明顯,誰先登上山峰,誰就占據主動。
結果,我軍終于先登上山頂,在山上候個正着,一下子把登山的敵軍先頭部隊打得死的死、滾的滾,從而占據了主動,後來便牢牢地
篇中指出作戰時針對自己一方的不利條件應該避免什麼,以及為了挫敗敵軍應當争奪什麼。
……矣。
救者至,又重敗之。
故兵之大數(1),五十裡不相救也。
況近□□□□□數百裡(2),此程(3)兵之極也。
故兵(4)曰:積(5)弗如,勿與持久。
衆弗如,勿與接和(6)。
□[弗如,勿與□□。
□□弗如,勿]與□長。
習(7)弗如,毋當其所長。
五度(8)既明,兵乃橫行。
故兵……趨敵數。
一曰取糧。
二曰取水。
三曰取津(9)。
四曰取途。
五曰取險。
六曰取易。
七曰[弱。
八曰弱。
九]曰取其所讀(10)貴。
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四百二字 (1)大數,大要。
(2)此句有缺文,據文義,原文似當為:“況近者數裡,遠者數百裡”。
(3)程,衡量。
(4)兵,指古兵法。
(5)積,委積,指糧草。
(6)接和,與交和同意,兩軍對壘。
(7)習,訓練。
(8)五度,指上文所說“積弗如,勿與持久”等五事。
(9)津,渡口。
(10)讀,借為獨。
[原文]..矣。
救者至,又重敗之。
故兵之大數,五十裡不相救也。
況近□□□□□數百裡,此程兵之極也。
故兵曰:積弗如,勿與持久。
衆弗如,勿與接和。
□[弗如,勿與□□。
□弗如,勿]與□長。
習弗如,毋當其所長。
五度既明,兵乃橫行。
故兵..趨敵數。
一曰取糧。
二曰取水。
三曰取津。
四曰取途。
五曰取險。
六曰取易。
七曰[取□。
八曰取□。
九]曰取其所讀貴。
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譯文]..救兵到達,又再度打敗敵軍。
所以,用兵的一項重要原則是,相距50裡就不能相互救援了。
..有幾百裡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已超過行軍救援的極限了。
因此兵法說,當儲備不如敵軍時,不要和敵軍打持久戰。
兵力不如敵軍時,不要和敵軍周旋。
..不如敵軍時,不要與敵軍..。
..不如敵軍時,不要與敵軍..士兵訓練不如敵軍時,不要用這樣的士兵去與敵軍的長處抗争。
統軍将領如能懂得衡量這五項,并能恰當地把握分寸,那他帶的軍隊就可以縱橫馳騁了。
所以兵法說:..各種逼迫敵軍的辦法。
第一是奪取敵軍糧草。
第二是奪取敵軍水源,第三是奪取敵軍必經的渡口。
第四是奪取敵軍必經的道路。
第五是奪占敵軍必經的險要關隘。
第六是奪取平坦開闊地帶。
第七是..第八是..第九是奪取敵軍最珍視的東西。
以上九項奪取,都可以逼迫敵軍。
[解析]這篇文章論述的是臨敵指揮決策問題,“五度”是說明在五種情況下易遭失敗,不宜和敵軍對陣接戰。
這五種情況包括己方的軍兵之間相距過遠,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儲備不足,不宜和敵軍打持久戰;己方的士兵訓練不足,不足與訓練有素的敵軍相抗争等等。
這些情況都是明顯的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情況,如果貿然接戰,那當然很容易遭敗,自是應該避免。
而“九奪”則是說明可置敵軍于死地的戰術措施,諸如奪糧、奪水源、奪路、奪險關等等,都是奪取敵軍賴以生存的東西或進退機動的通道,抓住敵軍的要害,從而把敵軍置之死地。
這“九奪”确是許多統兵将領行之有效的戰術,雖不能說一用就靈,萬無一失,總是成功率較高的辦法。
《南征北戰》是我國男女老少都熟知的一部優秀影片,這裡面就既有占山,又有占水。
陳毅指揮的華東野戰部隊,機動靈活地把敵軍主力七十四師一步步引入盂良崮,在那裡擺下了殲滅敵軍的戰場,同時又把另一股敵軍李仙洲所部引開,讓這兩股敵軍不能互相支援。
分隔任務完成之後,就在孟良崮展開了殲滅七十四師的第一戰役。
有這樣一個鏡頭,給人很深印象:雙方的先頭部隊都在搶占孟良崮主峰制高點,分别在兩面攀登。
很明顯,誰先登上山峰,誰就占據主動。
結果,我軍終于先登上山頂,在山上候個正着,一下子把登山的敵軍先頭部隊打得死的死、滾的滾,從而占據了主動,後來便牢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