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失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還是應該死中求生。
當今之計:快速進軍便可建功圖存,緩慢進軍就必敗無疑。
這大非川山嶺地勢還比較平坦,可以建立兩個栅寨,儲存辎重,留下一萬軍兵守衛,我自己率領輕騎前往烏海,抄近路急行軍,攻他一個出其不意,定可打敗敵軍!”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再次叮囑他:“我如果到了烏海,自會派騎兵來運辎重,那時請您保護辎重一同到烏海;否則,請您務必不要随便出動!”郭待封滿口答應,薛仁貴這才率兵先行,讓阿史那道真随後跟進,加速突進。
到達河口,遇到數萬吐蕃兵據住險要扼守。
薛仁貴一馬當先沖鋒在前,憑着一杆大戟,殺入敵軍營壘,那真是所向披靡。
唐軍大隊緊跟薛仁貴擁上,殺傷許多敵軍,奪得許多物資和一萬多頭牛羊。
唐軍大隊乘勝西進,直指烏海,同時派出随從将領帶領一千騎兵到大非川去接運辎重。
哪知留守大非川的郭待封,早已把若幹辎重送給敵人了。
事情是這樣的:那郭待封曾任鄯城鎮守,當時的名位與薛仁貴相同,而現時卻在薛仁貴之下任副職,他認為是一種恥辱,所以不願受薛仁貴節制,竟然在薛仁貴領兵出發後,擅自帶領軍兵運着辎重緩緩跟進。
行到半路,被20萬吐蕃大軍攻擊,郭待封無處可避,隻好接戰,被吐蕃兵殺得大敗,他自己慌忙逃跑,把數百車辎重全部丢失,薛仁貴哪裡知道郭待封如此荒唐,還在烏海城下眼巴巴地等着郭待封運送辎重到來。
阿史那道真領兵到了,仍是不見郭待封到來。
随後,去接運辎重的騎兵回報,郭待纣已經把辎重丢失了。
薛仁貴大驚說道:“這辎重丢失,我們還怎能久留呢?隻好飛速撤軍了!”當即下令退軍,從近道趕回大非川。
郭待封也逃回大非川駐紮。
兩軍剛剛會合,吐蕃大軍40萬已随後追來。
薛仁貴正要布陣接戰,又是那個郭待封,已經帶着部下搶先逃命去了。
郭待封的這支軍兵一逃,引起唐軍全軍混亂,全軍失去了鬥志。
而吐蕃軍又是一支久經訓練的勁旅,所以,任憑薛仁貴一人有通天本領,隻靠一杆大戟,也敵不住40萬吐蕃勁旅。
唐軍失去鬥志,便逃的逃,死的死,潰不成軍了。
薛仁貴見大勢己去,忙和阿史那道真殺開一條血路,邊戰邊退。
直至太陽落山,吐蕃兵才停止追擊。
薛仁貴收拾殘兵,剩下的己僅有十分之一二了。
薛仁貴除了哀歎,已無計可施。
薛仁貴是唐朝名将,一杆方天畫戟,打遍東西,橫掃敵軍,真是所向無敵,而這一次證讨吐蕃卻吃了大敗仗。
分析這次戰例,薛仁貴指揮部署并無失誤,他的神勇仍然如故,盡管地形、路途不利,他仍領兵打到了烏海,勝利有望。
壞就壞在副總管身上,那郭待封隻知争名奪利,竟然置薛仁貴的一再叮囑于不顧,擅自行動,導緻辎重丢失,薛仁貴被迫退軍。
而在敵軍追來之時,郭待封又不服從命令,不聽指揮,帶頭逃跑,瓦解了唐軍鬥志,導緻全軍失敗。
這一戰例的教訓,正是孫膑在《将失》一文中指出的導緻失敗的諸多錯誤中的幾種,盡管責任在一位副将身上。
從以上兩個戰例,可以更深刻地領會孫膑的告誡是正确的忠告,值得統兵将領引以為戒。
而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們,特别是領導人物,亦應仔細體會孫膑的論述,在自己的工作中,避免類似的錯誤,将會大有裨益。
例如:“收容散亂的百姓,不加訓練就用去作戰。
”這一項在工農業生産和商業、服務業等行業中就有類似現象,不經培訓就上崗,生産質量自然就沒有保障,企業就不能搞好。
至于高科技行業,沒有相應技術人員,更休想搞好。
而我們有不少企業,恰恰就是不大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不培訓或者培訓隻是走過場,就靠這樣的人員去生産頂崗,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又如:“沒有保障仍然一意孤行。
”這在我國幾十年的建設中,也不鮮見。
許多企業憑長官意志或盲目模仿,不經科學論證便上馬,結果是原料沒有保證,技術不過關,沒有銷路等等,隻有以失敗告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千萬、億萬損失。
再如:“作計劃時争論不休”,“命令不能執行”,“不能行動一緻”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往往在“研究”之中被長期拖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拖數月,數年乃至不了了之的事不在少數。
還有,不聽指揮,不執行決議、政令、命令以緻法律、法規,貪污、受賄,公款吃喝,文過飾非,虛報浮誇等現象,凡此種種,都可能導緻他們的事業受損乃至失敗。
敝人在此,隻舉了孫膑論述的幾項,對照當今的一些弊端提請諸君思考,想來會起到一些警戒作用的。
當今之計:快速進軍便可建功圖存,緩慢進軍就必敗無疑。
這大非川山嶺地勢還比較平坦,可以建立兩個栅寨,儲存辎重,留下一萬軍兵守衛,我自己率領輕騎前往烏海,抄近路急行軍,攻他一個出其不意,定可打敗敵軍!”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再次叮囑他:“我如果到了烏海,自會派騎兵來運辎重,那時請您保護辎重一同到烏海;否則,請您務必不要随便出動!”郭待封滿口答應,薛仁貴這才率兵先行,讓阿史那道真随後跟進,加速突進。
到達河口,遇到數萬吐蕃兵據住險要扼守。
薛仁貴一馬當先沖鋒在前,憑着一杆大戟,殺入敵軍營壘,那真是所向披靡。
唐軍大隊緊跟薛仁貴擁上,殺傷許多敵軍,奪得許多物資和一萬多頭牛羊。
唐軍大隊乘勝西進,直指烏海,同時派出随從将領帶領一千騎兵到大非川去接運辎重。
哪知留守大非川的郭待封,早已把若幹辎重送給敵人了。
事情是這樣的:那郭待封曾任鄯城鎮守,當時的名位與薛仁貴相同,而現時卻在薛仁貴之下任副職,他認為是一種恥辱,所以不願受薛仁貴節制,竟然在薛仁貴領兵出發後,擅自帶領軍兵運着辎重緩緩跟進。
行到半路,被20萬吐蕃大軍攻擊,郭待封無處可避,隻好接戰,被吐蕃兵殺得大敗,他自己慌忙逃跑,把數百車辎重全部丢失,薛仁貴哪裡知道郭待封如此荒唐,還在烏海城下眼巴巴地等着郭待封運送辎重到來。
阿史那道真領兵到了,仍是不見郭待封到來。
随後,去接運辎重的騎兵回報,郭待纣已經把辎重丢失了。
薛仁貴大驚說道:“這辎重丢失,我們還怎能久留呢?隻好飛速撤軍了!”當即下令退軍,從近道趕回大非川。
郭待封也逃回大非川駐紮。
兩軍剛剛會合,吐蕃大軍40萬已随後追來。
薛仁貴正要布陣接戰,又是那個郭待封,已經帶着部下搶先逃命去了。
郭待封的這支軍兵一逃,引起唐軍全軍混亂,全軍失去了鬥志。
而吐蕃軍又是一支久經訓練的勁旅,所以,任憑薛仁貴一人有通天本領,隻靠一杆大戟,也敵不住40萬吐蕃勁旅。
唐軍失去鬥志,便逃的逃,死的死,潰不成軍了。
薛仁貴見大勢己去,忙和阿史那道真殺開一條血路,邊戰邊退。
直至太陽落山,吐蕃兵才停止追擊。
薛仁貴收拾殘兵,剩下的己僅有十分之一二了。
薛仁貴除了哀歎,已無計可施。
薛仁貴是唐朝名将,一杆方天畫戟,打遍東西,橫掃敵軍,真是所向無敵,而這一次證讨吐蕃卻吃了大敗仗。
分析這次戰例,薛仁貴指揮部署并無失誤,他的神勇仍然如故,盡管地形、路途不利,他仍領兵打到了烏海,勝利有望。
壞就壞在副總管身上,那郭待封隻知争名奪利,竟然置薛仁貴的一再叮囑于不顧,擅自行動,導緻辎重丢失,薛仁貴被迫退軍。
而在敵軍追來之時,郭待封又不服從命令,不聽指揮,帶頭逃跑,瓦解了唐軍鬥志,導緻全軍失敗。
這一戰例的教訓,正是孫膑在《将失》一文中指出的導緻失敗的諸多錯誤中的幾種,盡管責任在一位副将身上。
從以上兩個戰例,可以更深刻地領會孫膑的告誡是正确的忠告,值得統兵将領引以為戒。
而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們,特别是領導人物,亦應仔細體會孫膑的論述,在自己的工作中,避免類似的錯誤,将會大有裨益。
例如:“收容散亂的百姓,不加訓練就用去作戰。
”這一項在工農業生産和商業、服務業等行業中就有類似現象,不經培訓就上崗,生産質量自然就沒有保障,企業就不能搞好。
至于高科技行業,沒有相應技術人員,更休想搞好。
而我們有不少企業,恰恰就是不大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不培訓或者培訓隻是走過場,就靠這樣的人員去生産頂崗,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又如:“沒有保障仍然一意孤行。
”這在我國幾十年的建設中,也不鮮見。
許多企業憑長官意志或盲目模仿,不經科學論證便上馬,結果是原料沒有保證,技術不過關,沒有銷路等等,隻有以失敗告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千萬、億萬損失。
再如:“作計劃時争論不休”,“命令不能執行”,“不能行動一緻”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往往在“研究”之中被長期拖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拖數月,數年乃至不了了之的事不在少數。
還有,不聽指揮,不執行決議、政令、命令以緻法律、法規,貪污、受賄,公款吃喝,文過飾非,虛報浮誇等現象,凡此種種,都可能導緻他們的事業受損乃至失敗。
敝人在此,隻舉了孫膑論述的幾項,對照當今的一些弊端提請諸君思考,想來會起到一些警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