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失
關燈
小
中
大
,京城戒嚴,琅琊王司馬德文督守宮城,劉裕親自領兵屯駐石頭城,又讓咨義參軍劉粹,帶領他的第三個兒子劉義隆去守衛京口。
劉裕的兒子劉義隆當時僅四歲,當然不會什麼守衛,劉裕讓劉粹帶他去守京口,隻不過表示決心,以激勵士氣而已,部署停當,劉裕召集諸将說:“賊兵如果由新亭直接進兵,那便不好抵禦,隻好暫時回避了,以後的勝負也難以預料;如果賊兵退回西岸停泊,那便說明賊兵的鋒銳已減,就容易對付了。
”以後劉裕常常登上城頭向西了望。
起初還看不見敵軍蹤影,隻見長江煙波浩渺,山水一色。
随後便聽見鼓聲,遠處有敵船出沒。
駛向新亭。
劉裕不由得看看左右随從,臉上露出憂慮神色。
随後見敵船又回到西岸蔡洲停泊,劉裕才轉憂為喜說:“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賊兵雖然聲勢很大,卻不能有什麼作為了!”賊兵為什麼到了新亭又回去了呢?原來,按徐道覆的主張,是由新亭進兵,燒了船隻直接進攻,這正是劉裕最擔心的戰法。
然而,盧循卻十分多疑,優柔寡斷,想要找出保證萬無一失的策略,因而在江中徘徊,先到東岸,又回泊西岸。
徐道覆見盧循如此,隻好歎息說:“我最後還是被您耽誤了!這次舉事一定不會成功了!假如是我獨自舉事,那奪取建康簡直易如反掌哩!”徐道覆無奈,隻好依從盧循,駛回西岸。
劉裕得到喘息之機,便加緊修整防禦工事,再說盧循、徐道覆回泊蔡洲後,等了幾天,不見劉裕動靜,盧循才明白自己的決策有誤,開始後悔。
盧循派出十幾艘戰艦去攻石頭城外的防禦栅欄,劉裕并不出戰,隻命軍兵用神臂弓連射,這神臂弓确實厲害,一張弓可以連射幾支箭,而且勁道強急,盧循隻好退回。
盧循進攻不成,又派兵到南岸埋伏,同時派出一些老弱軍兵乘船東下,揚言要進攻白石。
白石在新亭左側,也是江邊的一處要塞,劉裕還真怕他弄假成真,不敢不采取防禦措施。
正好劉毅打敗仗後逃回,到京城請罪,安帝把他降為後将軍,仍叫他到軍營效力。
劉裕也不計較,讓他一同去白石,截擊賊兵船隻。
留下參軍沈林子、徐赤特等将扼守查浦,吩咐他們不許輕舉妄動。
劉裕走後,賊兵從南岸偷偷進兵,攻入了查浦、放火焚燒張侯僑。
徐赤特違反劉裕的命令出戰,中了賊兵埋伏,隻身單船逃往淮北去了。
隻有沈林子單獨據守栅寨,奮力守衛,随後得到劉鐘、朱齡石等将領兵救援,賊兵退走。
劉裕得報,飛騎趕回,徐赤特也逃回石頭城,劉裕斥責他違令,下令将其斬首示衆。
劉裕脫下甲胄,從容坐下和軍士一起吃飯,然後出鎮南塘,命參軍諸葛叔度和朱齡石等将率領精兵去追擊敵軍。
朱齡石的部下軍兵大多是鮮卑壯士,身材高大,手握長槍,追着刺殺敵兵。
那些賊兵大多拿的是刀,槍長刀短,武器上也吃虧,便抵擋不住,紛紛逃命。
盧循不敢再戰,便率領殘兵,一路搶掠,退回尋陽去了。
沿途各郡都堅壁清野,嚴密防守,盧循什麼收獲也沒撈着。
盧循、徐道覆後來雖又重整軍兵向西去攻打江陵,但也沒能得逞。
而劉裕戰勝盧循後便督造大船,派兵從海上直搗盧循老巢,他自己又率領水軍在大雷江面,把賊兵逼到西岸,一陣火攻,燒得賊兵潰不成軍。
盧循幾經敗陣,逃回番禺老巢,可那裡早被劉裕派出的軍兵占領。
盧循想奪回番禺,未能得逞,最終送了命。
這一場反叛和平叛的争鬥,從正反面為孫膑的《将失》一文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劉裕善于準确分析敵情,部署得當,所以連連獲勝,不必多言,單說劉毅和盧循的失敗,正是犯了孫膑所說的指揮錯誤。
劉毅盲目自大,不服氣劉裕,又不了解敵情,便盲目出戰,結果裝備上吃了大虧,又無恰當戰術,隻憑僥幸,哪能不敗!而盧循所犯錯誤就更多更重了,他沒有指揮才能,又不肯聽徐道覆的正确意見,多疑不決,最後中了劉裕火攻之計,招緻慘敗。
一次吃了敗仗,盧循便信心全失,匆忙退走,因而一敗到底,以送命告終。
唐高宗時,吐蕃本來和唐朝友好相處,但後來吐蕃王贊普弄贊病故,新繼位的贊普弄贊的孫子年幼,由國相祿東贊攝政。
這個祿東贊很有才能,使吐蕃很快強大起來,便開始外侵,一連攻占西域18州,并繼續入侵。
唐廷派出右衛大将軍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将軍阿史那道真和左衛将軍郭待封為副總管,領兵去讨伐吐蕃。
行軍到達大非川時,薛仁貴對郭待封說:“此去烏海,路途遙遠而且難行,又有瘴氣,我軍如果深入,實在是一條死路。
然而,我等既然奉命前來,又怎能貪生怕死呢?不過
劉裕的兒子劉義隆當時僅四歲,當然不會什麼守衛,劉裕讓劉粹帶他去守京口,隻不過表示決心,以激勵士氣而已,部署停當,劉裕召集諸将說:“賊兵如果由新亭直接進兵,那便不好抵禦,隻好暫時回避了,以後的勝負也難以預料;如果賊兵退回西岸停泊,那便說明賊兵的鋒銳已減,就容易對付了。
”以後劉裕常常登上城頭向西了望。
起初還看不見敵軍蹤影,隻見長江煙波浩渺,山水一色。
随後便聽見鼓聲,遠處有敵船出沒。
駛向新亭。
劉裕不由得看看左右随從,臉上露出憂慮神色。
随後見敵船又回到西岸蔡洲停泊,劉裕才轉憂為喜說:“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賊兵雖然聲勢很大,卻不能有什麼作為了!”賊兵為什麼到了新亭又回去了呢?原來,按徐道覆的主張,是由新亭進兵,燒了船隻直接進攻,這正是劉裕最擔心的戰法。
然而,盧循卻十分多疑,優柔寡斷,想要找出保證萬無一失的策略,因而在江中徘徊,先到東岸,又回泊西岸。
徐道覆見盧循如此,隻好歎息說:“我最後還是被您耽誤了!這次舉事一定不會成功了!假如是我獨自舉事,那奪取建康簡直易如反掌哩!”徐道覆無奈,隻好依從盧循,駛回西岸。
劉裕得到喘息之機,便加緊修整防禦工事,再說盧循、徐道覆回泊蔡洲後,等了幾天,不見劉裕動靜,盧循才明白自己的決策有誤,開始後悔。
盧循派出十幾艘戰艦去攻石頭城外的防禦栅欄,劉裕并不出戰,隻命軍兵用神臂弓連射,這神臂弓确實厲害,一張弓可以連射幾支箭,而且勁道強急,盧循隻好退回。
盧循進攻不成,又派兵到南岸埋伏,同時派出一些老弱軍兵乘船東下,揚言要進攻白石。
白石在新亭左側,也是江邊的一處要塞,劉裕還真怕他弄假成真,不敢不采取防禦措施。
正好劉毅打敗仗後逃回,到京城請罪,安帝把他降為後将軍,仍叫他到軍營效力。
劉裕也不計較,讓他一同去白石,截擊賊兵船隻。
留下參軍沈林子、徐赤特等将扼守查浦,吩咐他們不許輕舉妄動。
劉裕走後,賊兵從南岸偷偷進兵,攻入了查浦、放火焚燒張侯僑。
徐赤特違反劉裕的命令出戰,中了賊兵埋伏,隻身單船逃往淮北去了。
隻有沈林子單獨據守栅寨,奮力守衛,随後得到劉鐘、朱齡石等将領兵救援,賊兵退走。
劉裕得報,飛騎趕回,徐赤特也逃回石頭城,劉裕斥責他違令,下令将其斬首示衆。
劉裕脫下甲胄,從容坐下和軍士一起吃飯,然後出鎮南塘,命參軍諸葛叔度和朱齡石等将率領精兵去追擊敵軍。
朱齡石的部下軍兵大多是鮮卑壯士,身材高大,手握長槍,追着刺殺敵兵。
那些賊兵大多拿的是刀,槍長刀短,武器上也吃虧,便抵擋不住,紛紛逃命。
盧循不敢再戰,便率領殘兵,一路搶掠,退回尋陽去了。
沿途各郡都堅壁清野,嚴密防守,盧循什麼收獲也沒撈着。
盧循、徐道覆後來雖又重整軍兵向西去攻打江陵,但也沒能得逞。
而劉裕戰勝盧循後便督造大船,派兵從海上直搗盧循老巢,他自己又率領水軍在大雷江面,把賊兵逼到西岸,一陣火攻,燒得賊兵潰不成軍。
盧循幾經敗陣,逃回番禺老巢,可那裡早被劉裕派出的軍兵占領。
盧循想奪回番禺,未能得逞,最終送了命。
這一場反叛和平叛的争鬥,從正反面為孫膑的《将失》一文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劉裕善于準确分析敵情,部署得當,所以連連獲勝,不必多言,單說劉毅和盧循的失敗,正是犯了孫膑所說的指揮錯誤。
劉毅盲目自大,不服氣劉裕,又不了解敵情,便盲目出戰,結果裝備上吃了大虧,又無恰當戰術,隻憑僥幸,哪能不敗!而盧循所犯錯誤就更多更重了,他沒有指揮才能,又不肯聽徐道覆的正确意見,多疑不決,最後中了劉裕火攻之計,招緻慘敗。
一次吃了敗仗,盧循便信心全失,匆忙退走,因而一敗到底,以送命告終。
唐高宗時,吐蕃本來和唐朝友好相處,但後來吐蕃王贊普弄贊病故,新繼位的贊普弄贊的孫子年幼,由國相祿東贊攝政。
這個祿東贊很有才能,使吐蕃很快強大起來,便開始外侵,一連攻占西域18州,并繼續入侵。
唐廷派出右衛大将軍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将軍阿史那道真和左衛将軍郭待封為副總管,領兵去讨伐吐蕃。
行軍到達大非川時,薛仁貴對郭待封說:“此去烏海,路途遙遠而且難行,又有瘴氣,我軍如果深入,實在是一條死路。
然而,我等既然奉命前來,又怎能貪生怕死呢?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