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敗

關燈
其兄長的兒子慕容超繼位。

    這個慕容超專寵信公孫五樓,而對親族十分猜忌,屢次加以誅戮,又派部将領兵侵入河南境内,擄掠數千男女;還到淮北大肆搶掠,捉走了陽平太守和濟南太守。

    劉裕調集大軍,經沂、淮河入泗水,到達下邳後,留下船艦辎重,領兵徒步向琅琊進軍。

    所經過的地方築城并派人守衛。

    随從諸将中有些有不同看法,攔住劉裕的馬進谏:“燕人聽說我軍遠道而來,我料定他們不敢與我軍交戰,然而,他們如果據守大岘山,實行堅壁清野,我軍無處得到糧食,必将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那将如何是好!”劉裕笑着說:“諸君不必害怕!我早已摸透燕人,他們生性貪婪,從來沒有長遠打算,隻圖近利,隻知擄掠,他們退走時舍不得毀掉禾苗,而且,他們會認為我們孤軍深入,必定難于持久。

    他們隻須進據臨胸,最多是退守廣固,便可無事,所以他們不會據守天險。

    那麼,當我軍進入岘山時,他們一定會大出意外,驚惶失措,我們還愁不能攻克敵軍嗎?我現在就和大家約定,我們隻管奮勇上前,一定可以滅掉燕賊!”劉裕催着衆軍晝夜不停地進軍。

    而南燕皇帝慕容超果然和劉裕所料一樣,不聽公孫五樓的計謀,放棄大岘山天險,隻去加固都城,整備車杖兵馬,等着決戰。

    劉裕帶領軍兵過了大岘山,仍沒有燕兵出現,知道自己所料不錯,不禁舉起手來指着天說:“我軍幸虧得到老天爺保祐,能夠輕松地過了這處險關,消滅賊虜,便在此一舉了!”當時慕容超任命公孫五樓為征虜将軍,帶領部将及五萬步、騎軍兵,屯兵臨胸。

    聽說東晉大軍到達,慕容超又親自統領四萬步兵和騎兵,出來接應。

    幕容超讓公孫五樓到離臨胸城40裡的巨蔑水去守衛。

    待公孫五樓到達該河岸邊時,晉軍前鋒已經到達,兩軍相争,燕軍抵敵不住,往後退去。

    晉軍有四千輛戰車,分為左右兩翼,徐徐推進,直達臨朐城外10裡,慕容超帶領所有軍兵前來,兩軍展開一場惡鬥,戰了一天,仍是旗鼓相當,未分勝負。

    劉裕的一名參軍向劉裕獻計:“現在燕軍全體出動前來接戰,城中必定空虛,将軍為什麼不派兵抄小路去襲擊敵軍城池呢?這就是當年韓信破趙用過的妙計呀!”劉裕連聲說好,當即派兵數千,由兩員部将率領,繞過燕軍後面,前去襲擊臨朐城。

    此時城内隻有老弱殘兵守衛,城南有一營壘,也不過軍兵千名,遭受晉軍突然襲擊,哪有抵抗之力。

    晉軍輕易占領了臨朐城。

    慕容超得知臨朐城池已失,大吃一驚,便不顧燕軍大隊,單人獨騎跑了回去。

    燕軍失去主子,頓時大亂,紛紛逃跑,劉裕揮兵追擊,吓得慕容超馬失前蹄,摔下馬來,差點兒被晉軍捉住。

    虧得公孫五樓替他換了一匹馬,保護他得以逃脫。

    慕容超拼命逃跑,跑回廣固城中,尚來不及整頓人馬,晉軍已經追到,突入了外城。

    慕容超和公孫五樓退入内城死守。

    晉軍猛攻,一時未能攻下,劉裕便下令築起長圍困敵,堡壘高達三丈,還有三道塹壕相連。

    一面派人招降遠近人衆,選拔賢德之人加以任用,當地漢族和夷族人士都很高興,很擁護劉裕。

    慕容超困守孤城,萬般無奈,派尚書郎張綱,夜裡缒出城外,去向秦國求援,救兵沒請來,張綱卻成了晉軍俘虜。

    劉裕大喜,親自為張綱解綁,賜酒壓驚,張綱便歸順了劉裕。

    慕容超沒盼來秦國援兵,卻見到張綱站在晉軍的樓車上勸降。

    燕軍大為驚恐,慕客超派人向劉裕求和,劉裕斥退了來使。

    慕客超無計可施,第二次派尚書令韓範去向秦國求援。

    秦國自己尚且吃緊,哪裡派得出援兵,隻派了一名使臣去威脅劉裕,要劉裕退兵,說是如若不退,秦軍10萬鐵騎将來攻打晉軍。

    劉裕很清楚這是虛聲恫吓,便怒斥來使:“你去向你的主子姚興傳話,等我平定青州之後,便要進函谷關了,如果姚興想早死,那就讓他快來吧!”張綱善于制造攻城器具,劉裕便讓他設計監造,果然十分巧妙,攻城之時,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損失便能登城。

    韓範見孤城難保,也投降劉裕。

    劉裕讓韓範到城下招降守将,城中軍兵更失信心,陸續出城投降。

    劉裕見時機成熟了,便發動了總攻。

    南燕尚書悅壽見勢不妙,便開城迎進晉軍。

    慕容超帶領數十人馬逃跑,不到一裡路,就被晉軍捉回。

    征服南燕,就劉裕來說是知己知彼,算度準确,用兵得當。

    而在慕容超來說,卻是犯了幾大錯誤,首先是殘殺親族,不得人心;其次是南征擄掠,行為殘暴;第三、也是最嚴重的一條是放棄天險,退守孤城;第四是隻圖近利,沒有遠謀,把糧食留給晉軍;第五是盲目出戰,沒有後援;第六是一旦失敗,隻顧自己逃命,導緻全軍潰亂..這諸多錯誤,使他敗得很慘。

    李神通、慕容超兩人所犯錯誤相似,其下場也類似——當了俘虜。

    人們可以從他們的事例中看出,孫膑所列各項,确實是用兵之大忌。

    當然,孫膑的這些論述,也不僅僅适用于用兵之人,而是适用于各行各業,從事各項工作的人,如若犯了類似錯誤,必定遭緻失敗,“毛病越多,失敗越多”,值得人們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