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
關燈
小
中
大
。
在隋朝末年各路反王之中,李密曾是勢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興洛倉之後,又接着打敗隋軍從東都派來的援軍,聲威大振。
原來的義軍首領翟讓推舉他當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
這時,趙魏以南、江淮以北,吝路義軍紛紛前來歸附。
随後他的軍隊又橫掃東都外圍,逼得很有實力的王世充困守東都内城。
之後,隋朝的許多文官武将也獻城歸降。
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猛将和魏征等謀士也前來投效,李密更是實力大增,兵力達到30萬,在洛口與王世充10萬大軍交戰,開始失利,後來大勝。
就在這時義軍卻發生内江,李密和翟讓都想獨掌大權,結果李密以宴請為名,用計殺了翟讓及其親信。
這件事,李密雖然成功了,對義軍内部卻不會沒有影響,接着,李密上表隋在東都稱帝的越王,表示願入朝輔政,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圖謀被王世充所阻。
李密便在洛口與王世充對峙。
李密據有興洛倉,糧食充足,便開倉赈濟百姓。
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讓人随意取走,自是有許多浪費。
謀士賈潤甫勸谏:“國家以百姓作為根本,而百姓以飲食作為第一需要。
如今百姓扶老攜幼而來,無非是得到糧食維生。
但是,如果毫不愛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随便取用,等到倉中糧米耗盡,誰還肯和您一起完成大業呢?”李密這才稍有醒悟,讓賈潤甫管理倉庫,并參預軍機大事。
可是,王世充已想好辦法對付李密。
王世充派人假裝和李密講和,表示願意用布和李密換糧食。
當時東都洛陽城内早已斷糧,軍兵中不少人逃出來找飯吃,實是李密消滅王世充的大好時機。
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與王世充交換。
東都得到糧食,軍心民心便穩定下來,再無人出逃。
這時李密才知中計,可是為時已晚。
王世充挑選出精兵,喂飽戰馬,向李密發動攻擊。
裴仁基建議不與王世充正面交鋒,可派出三萬精兵,趁東都空虛,繞道去攻襲東都。
李密起初也覺得是好計,但聽了單雄信等将的速戰主張,又改變了主意。
結果出兵交戰時,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敗塗地,最後隻得去投靠李淵。
李密與王世充的較量,本是李密大占優勢,可是李密卻不會把握時機,先是自相殘殺,後來又坐失良機,把糧食輕易送給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後李密又不聽裴仁基的妙計和魏征的勸告,輕易出戰,終緻慘敗,永遠喪失了成功良機。
孫膑在這篇文章中談的第三點是兵權問題。
他提的“君令不入軍門”,即是我國許多兵法家所持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主張将軍統兵、用兵的全權。
這個觀點,孫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論述,這裡又再次提出,足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在孫膑那個時代以及其後若幹年,通訊聯絡極其不便,即便用換馬不換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難達到千裡,在軍情緊急之時,要請示批準自是隻能贻誤戰機,所以,将軍擁有統兵、用兵全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現代通訊如此快捷的情況下,事關全局的問題,前敵指揮當然不該一人擅作決定,但戰場的用兵問題,仍然應該由現場指揮及時決斷,而不可能、也不允許事事請示,否則将贻誤戰機。
說到“君命不入軍門”,漢朝名将周亞夫有這麼一個事例。
那是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時的事。
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為将軍,駐軍霸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将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内郡守周亞夫為将軍,駐軍細柳;共同防備匈奴。
文帝親自去慰問軍隊時,到達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都是長驅直入,從将軍到下屬官兵都是敞開營門恭迎恭送聖駕。
但文帝的車駕到達細柳軍營時卻是另一番景象,周亞夫軍中的官兵全都全副披挂,兵器鋒銳,張弓搭箭,戒備森嚴。
文帝的前導人馬到了軍營門口,門軍不讓入内。
前導官員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卻說:“我們将軍命令說:‘在軍中隻能聽将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诏命。
’我們沒有得到将軍的命令,你們現在不能進營。
”過了不久,文帝到了,門軍仍不讓進,文帝隻好派使臣手持符節給周亞夫下诏:“我要進去慰勞軍隊。
”周亞夫這才下令打開軍營大門。
守衛軍兵又對文帝的車馬随從說
在隋朝末年各路反王之中,李密曾是勢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興洛倉之後,又接着打敗隋軍從東都派來的援軍,聲威大振。
原來的義軍首領翟讓推舉他當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
這時,趙魏以南、江淮以北,吝路義軍紛紛前來歸附。
随後他的軍隊又橫掃東都外圍,逼得很有實力的王世充困守東都内城。
之後,隋朝的許多文官武将也獻城歸降。
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猛将和魏征等謀士也前來投效,李密更是實力大增,兵力達到30萬,在洛口與王世充10萬大軍交戰,開始失利,後來大勝。
就在這時義軍卻發生内江,李密和翟讓都想獨掌大權,結果李密以宴請為名,用計殺了翟讓及其親信。
這件事,李密雖然成功了,對義軍内部卻不會沒有影響,接着,李密上表隋在東都稱帝的越王,表示願入朝輔政,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圖謀被王世充所阻。
李密便在洛口與王世充對峙。
李密據有興洛倉,糧食充足,便開倉赈濟百姓。
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讓人随意取走,自是有許多浪費。
謀士賈潤甫勸谏:“國家以百姓作為根本,而百姓以飲食作為第一需要。
如今百姓扶老攜幼而來,無非是得到糧食維生。
但是,如果毫不愛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随便取用,等到倉中糧米耗盡,誰還肯和您一起完成大業呢?”李密這才稍有醒悟,讓賈潤甫管理倉庫,并參預軍機大事。
可是,王世充已想好辦法對付李密。
王世充派人假裝和李密講和,表示願意用布和李密換糧食。
當時東都洛陽城内早已斷糧,軍兵中不少人逃出來找飯吃,實是李密消滅王世充的大好時機。
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與王世充交換。
東都得到糧食,軍心民心便穩定下來,再無人出逃。
這時李密才知中計,可是為時已晚。
王世充挑選出精兵,喂飽戰馬,向李密發動攻擊。
裴仁基建議不與王世充正面交鋒,可派出三萬精兵,趁東都空虛,繞道去攻襲東都。
李密起初也覺得是好計,但聽了單雄信等将的速戰主張,又改變了主意。
結果出兵交戰時,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敗塗地,最後隻得去投靠李淵。
李密與王世充的較量,本是李密大占優勢,可是李密卻不會把握時機,先是自相殘殺,後來又坐失良機,把糧食輕易送給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後李密又不聽裴仁基的妙計和魏征的勸告,輕易出戰,終緻慘敗,永遠喪失了成功良機。
孫膑在這篇文章中談的第三點是兵權問題。
他提的“君令不入軍門”,即是我國許多兵法家所持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主張将軍統兵、用兵的全權。
這個觀點,孫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論述,這裡又再次提出,足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在孫膑那個時代以及其後若幹年,通訊聯絡極其不便,即便用換馬不換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難達到千裡,在軍情緊急之時,要請示批準自是隻能贻誤戰機,所以,将軍擁有統兵、用兵全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現代通訊如此快捷的情況下,事關全局的問題,前敵指揮當然不該一人擅作決定,但戰場的用兵問題,仍然應該由現場指揮及時決斷,而不可能、也不允許事事請示,否則将贻誤戰機。
說到“君命不入軍門”,漢朝名将周亞夫有這麼一個事例。
那是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時的事。
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為将軍,駐軍霸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将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内郡守周亞夫為将軍,駐軍細柳;共同防備匈奴。
文帝親自去慰問軍隊時,到達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都是長驅直入,從将軍到下屬官兵都是敞開營門恭迎恭送聖駕。
但文帝的車駕到達細柳軍營時卻是另一番景象,周亞夫軍中的官兵全都全副披挂,兵器鋒銳,張弓搭箭,戒備森嚴。
文帝的前導人馬到了軍營門口,門軍不讓入内。
前導官員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卻說:“我們将軍命令說:‘在軍中隻能聽将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诏命。
’我們沒有得到将軍的命令,你們現在不能進營。
”過了不久,文帝到了,門軍仍不讓進,文帝隻好派使臣手持符節給周亞夫下诏:“我要進去慰勞軍隊。
”周亞夫這才下令打開軍營大門。
守衛軍兵又對文帝的車馬随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