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
關燈
小
中
大
進一步說明李廣帶兵時,總是與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在前,并能寬緩待人,所以他深得軍心,他的軍隊便英勇善戰,令敵軍聞風喪膽。
李廣的事例生動地體現了愛兵、敬兵也是戰鬥力的道理。
至于本文所說“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說明在殘酷的戰争中,必要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勝利,明知會有犧牲,也會投入兵力拼戰,隻有以無畏的士氣壓倒敵人才能戰勝敵軍。
尤其是孫膑那個時代,依靠戰車、騎兵、步兵作戰,除弓箭外,都是近距離肉搏的兵器,就和當今的刺刀見紅一般,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比現代戰争更加殘酷,更加恐怖,如果沒有不怕死的拼鬥精神,沒有不惜犧牲的士氣,那是很難有勝算的。
因此,統兵将領在使用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犧牲、血流成河的大無畏氣慨。
這不能理解為不愛惜士兵的生命。
當然,另一方面,“用之若上芥”這個比喻說法,也确有其不夠準确嚴密之處,英明的統帥應該善于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戰争的勝利,要以智謀取勝,而不是拼人力,拼犧牲。
當年孫權和曹操的40萬大軍在濡須口對峙時,東吳大将甘甯倒有一段佳話,可作為統兵将領的楷模。
事情是這樣的:曹操帶領大軍援救合肥,到達孫權部署伏兵的濡須口附近時,張昭提出應先挫曹軍銳氣,當時甘甯、淩統都願領兵出戰,淩統說帶三千兵即可,甘甯卻說:“隻須一百名騎兵,便可打敗敵軍,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氣,便争執起來,結果孫權說:“曹軍勢大,不可輕敵。
”命淩統帶三千兵出戰,和曹軍先鋒張遼遭遇,二将鬥了50回合,不分勝負。
孫權恐怕淩統受損失,派呂蒙帶兵接應回營,這時甘甯對孫權說:“我今天夜裡隻帶一百人馬去劫曹營,如果損失一人一馬,也不算功勞。
”孫權便撥給他一百精銳騎兵,還賜給50瓶酒,50斤羊肉。
甘甯回到自己營中,讓一百騎兵成排坐下,他用銀碗斟滿酒,自己先喝了兩碗,然後對大家說,“今夜奉命劫寨,請諸位各自飲一滿碗,今夜努力向前!”衆人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所措。
甘甯見大家臉上露出為難的表情,便拔劍在手,怒斥道:“我身為主将,尚且不怕犧牲生命,你們還有什麼好遲疑的呢?”衆人見甘甯變了臉色,全都站起來恭敬地說道:“願效死力!”甘甯便把酒肉和大家一起喝光吃盡。
到二更時分,甘甯取出一百根白鵝翎毛,讓大家插在頭盔上作為記号。
大家随即披好铠甲,飛身上馬,向曹營飛奔而去。
到了曹軍營前,拔開敵軍布設的鹿角障礙,大喊一聲,便殺入敵軍寨中,直奔曹軍中軍大寨去殺曹操。
但曹操的中軍四周用車仗埋入地下,互相連結圍得鐵桶一般嚴密,甘甯的軍兵沖不進中軍營帳。
甘甯便帶領百名鐵騎,在曹軍營中,左沖右突,縱橫馳騁,碰上曹軍便殺。
曹軍不知來了多少敵軍,亂成了一鍋粥,哪還顧得上抵敵。
曹軍各營亂成一團,又喊又叫,慌忙點起火把,這才稍微安定一點。
甘甯帶隊一陣沖殺之後,也不戀戰,又從曹軍南門殺出,無人敢擋。
孫權派周泰領兵接應,甘甯的一百人馬果然不損一人一馬,全體安全凱旋。
到達東吳營門口,鼓樂齊鳴,孫權親自迎接,大加贊揚,并賜給絹一千匹,利刀一百口。
甘甯拜謝領受,轉手全部分給一百勇士。
甘甯這一百鐵騎,直貫曹軍大寨,如入無人之境,真是威震敵膽,大揚虎威。
甘甯能不損一人一馬,橫沖曹營,首先在于他以身作則,不怕犧牲,他的大無畏氣概鼓舞了一百勇士,深得軍心;其次,他以這樣一支少而勇悍的小分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敵營,完全符合兵家關于突然襲擊的要領,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一下子使敵人完全失去抵抗力,所以小分隊得以毫無損傷而退。
這次突襲正反映了甘甯的高明,他能抓住軍心,激發他們的英雄氣慨和殺敵決心,又能巧妙用兵。
難怪孫權贊歎:“曹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與他相抗衡了!”孫膑說到将軍的智慧,強調不因故軍兵少而輕視對方,也不因敵軍勢大而畏懼對方,必須自始至終謹慎對敵,不到最後勝利絕不松懈。
這一點可說是兵法家的老生常談了,但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許多領兵将領都是敗在勝利之後或敗在弱敵之手
李廣的事例生動地體現了愛兵、敬兵也是戰鬥力的道理。
至于本文所說“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說明在殘酷的戰争中,必要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勝利,明知會有犧牲,也會投入兵力拼戰,隻有以無畏的士氣壓倒敵人才能戰勝敵軍。
尤其是孫膑那個時代,依靠戰車、騎兵、步兵作戰,除弓箭外,都是近距離肉搏的兵器,就和當今的刺刀見紅一般,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比現代戰争更加殘酷,更加恐怖,如果沒有不怕死的拼鬥精神,沒有不惜犧牲的士氣,那是很難有勝算的。
因此,統兵将領在使用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犧牲、血流成河的大無畏氣慨。
這不能理解為不愛惜士兵的生命。
當然,另一方面,“用之若上芥”這個比喻說法,也确有其不夠準确嚴密之處,英明的統帥應該善于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戰争的勝利,要以智謀取勝,而不是拼人力,拼犧牲。
當年孫權和曹操的40萬大軍在濡須口對峙時,東吳大将甘甯倒有一段佳話,可作為統兵将領的楷模。
事情是這樣的:曹操帶領大軍援救合肥,到達孫權部署伏兵的濡須口附近時,張昭提出應先挫曹軍銳氣,當時甘甯、淩統都願領兵出戰,淩統說帶三千兵即可,甘甯卻說:“隻須一百名騎兵,便可打敗敵軍,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氣,便争執起來,結果孫權說:“曹軍勢大,不可輕敵。
”命淩統帶三千兵出戰,和曹軍先鋒張遼遭遇,二将鬥了50回合,不分勝負。
孫權恐怕淩統受損失,派呂蒙帶兵接應回營,這時甘甯對孫權說:“我今天夜裡隻帶一百人馬去劫曹營,如果損失一人一馬,也不算功勞。
”孫權便撥給他一百精銳騎兵,還賜給50瓶酒,50斤羊肉。
甘甯回到自己營中,讓一百騎兵成排坐下,他用銀碗斟滿酒,自己先喝了兩碗,然後對大家說,“今夜奉命劫寨,請諸位各自飲一滿碗,今夜努力向前!”衆人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所措。
甘甯見大家臉上露出為難的表情,便拔劍在手,怒斥道:“我身為主将,尚且不怕犧牲生命,你們還有什麼好遲疑的呢?”衆人見甘甯變了臉色,全都站起來恭敬地說道:“願效死力!”甘甯便把酒肉和大家一起喝光吃盡。
到二更時分,甘甯取出一百根白鵝翎毛,讓大家插在頭盔上作為記号。
大家随即披好铠甲,飛身上馬,向曹營飛奔而去。
到了曹軍營前,拔開敵軍布設的鹿角障礙,大喊一聲,便殺入敵軍寨中,直奔曹軍中軍大寨去殺曹操。
但曹操的中軍四周用車仗埋入地下,互相連結圍得鐵桶一般嚴密,甘甯的軍兵沖不進中軍營帳。
甘甯便帶領百名鐵騎,在曹軍營中,左沖右突,縱橫馳騁,碰上曹軍便殺。
曹軍不知來了多少敵軍,亂成了一鍋粥,哪還顧得上抵敵。
曹軍各營亂成一團,又喊又叫,慌忙點起火把,這才稍微安定一點。
甘甯帶隊一陣沖殺之後,也不戀戰,又從曹軍南門殺出,無人敢擋。
孫權派周泰領兵接應,甘甯的一百人馬果然不損一人一馬,全體安全凱旋。
到達東吳營門口,鼓樂齊鳴,孫權親自迎接,大加贊揚,并賜給絹一千匹,利刀一百口。
甘甯拜謝領受,轉手全部分給一百勇士。
甘甯這一百鐵騎,直貫曹軍大寨,如入無人之境,真是威震敵膽,大揚虎威。
甘甯能不損一人一馬,橫沖曹營,首先在于他以身作則,不怕犧牲,他的大無畏氣概鼓舞了一百勇士,深得軍心;其次,他以這樣一支少而勇悍的小分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敵營,完全符合兵家關于突然襲擊的要領,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一下子使敵人完全失去抵抗力,所以小分隊得以毫無損傷而退。
這次突襲正反映了甘甯的高明,他能抓住軍心,激發他們的英雄氣慨和殺敵決心,又能巧妙用兵。
難怪孫權贊歎:“曹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與他相抗衡了!”孫膑說到将軍的智慧,強調不因故軍兵少而輕視對方,也不因敵軍勢大而畏懼對方,必須自始至終謹慎對敵,不到最後勝利絕不松懈。
這一點可說是兵法家的老生常談了,但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許多領兵将領都是敗在勝利之後或敗在弱敵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