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

關燈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篇中提出了不輕敵、賞罰及時等将帥應具備的品德。

    本篇除最未一簡外,次序都不能确定,釋文中各簡都提行,不連寫。

     ……赤子,愛之若狡(1)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芥(2),将軍…………不失,将軍之智也。

    不輕寡(3),不劫于敵(4),慎終若始(5),将軍…………而不禦,君令不入軍門,将軍之恒也。

    入軍…………将不兩生,軍不兩存,将軍之…………将軍之惠也。

     賞不逾日,罰不還面(6),不維其人,不何…………外辰,此将軍之德也。

     (1)狡,年少而美好。

     (2)芥,草芥。

    土芥比喻輕微無價值的東西。

    此數句意謂将帥之于士卒,平時須愛護,敬重,該用的時候又要舍得用。

     (3)不因敵人數量少而輕視它。

     (4)劫,迫。

    意謂不為強大的敵人所吓倒。

     (5)《老子》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可參考。

     (6)還面,轉臉。

     [原文]..赤子,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芥,将軍....不失,将軍之智也。

    不輕寡,不劫于敵,慎終若始,将軍....而不禦,君令不入軍門,将軍之恒也。

    入軍..将不兩生,軍不兩存,将軍之....将軍之惠也。

    賞不逾日,罰不還面,不維其人,不何....外辰,此将軍之德也。

     [譯文]..對士兵要像對可愛的孩童一樣愛護,要像對嚴師一樣尊敬,而使用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樣,不惜犧牲,将軍....是将軍的智慧。

    不輕視兵力少的敵軍,也不怕敵軍的威逼,做事要堅持到底,直至最後也要像剛開始一樣慎重對待,将軍....君王的命令不能在軍隊中直接傳達貫徹,軍隊中隻以統兵将帥的命令為準,這是将軍固定不變的準則。

    ....将軍不能和敵軍将領共生,自己的軍隊也不能與交戰的敵軍共存,這是将軍的....這是将軍賞賜的恩惠。

    獎賞不能超過當日,懲罰也須當面就兌現,賞罰不因人而異,必須一視同仁,....這是将軍應有的品德。

     [解析]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繼續和補充,講的也是統兵将領的素養,隻不過比上篇更具體,更細微一些。

    本文論述了帶兵必備的幾條素養,全都是曆代兵法家所強調的内容。

    但孫膑卻有其獨特之處。

    孫膑不但提倡愛兵,而且提出“敬之若嚴師”,這一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愛兵如子”,“愛民如子”,提倡這些信條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兵當作嚴師一般尊敬的,在曆史上卻十分少見,在今天真正樹立這一信條的也不見得很多。

    要知道,在孫膑及其以後的兩千餘年之中,是把将領官員之流看作當然的“治人”者的,而廣大士兵在軍中和廣大民衆在國家中則隻不過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愛之若狡童”已屬可貴了,還有幾人能“敬之若嚴師”呢?因為按當時的普遍觀點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是聰明的上等人,而廣大群衆隻不過是些愚昧的下等人,隻配供上等人統治驅策,更談不上提倡把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嚴師,去向他們請教了。

    正是如此,孫膑能在那個時代提倡“敬之若嚴師”,确實超群出衆。

    當然,在那樣的時代,如果統兵将領真正如孫膑提倡的那樣,把自己部下的将士“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這些将士又怎會不舍命為其戰鬥呢?由此可見,這一主張确是軍隊強大戰鬥力之源泉。

    在無産階級的革命隊伍中,愛兵敬兵當然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李廣是漢代名将,他就是以愛兵出名的将領,《史記》記載說:“廣廉,得賞賜辄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财,終不言家産事。

    ..”這段話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李廣十分清廉,經常把得到的賞賜分給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樣的飯食;李廣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時間有40多年,但家中卻沒有餘财,他從來不說置辦家産。

    正是因為他如此清廉,肯與部下将士共享富貴,所以将士都愛戴他,擁護他,肯為他效命。

    《史記》還有一段記載:“廣之将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身;士卒不盡食,廠不嘗食。

    寬緩不苛,士以此樂為用。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