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義

關燈
本篇提出将帥必須具備義、仁等品質。

    從文中可以看出,要求義是為了立威嚴,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為了克敵立功。

    可見此所謂義、仁與儒家所說的仁義不同。

    《孫子·計》說:“将者,智、信、仁、勇、嚴也”,可參考。

     義将(1) 将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2)。

    故義者,兵之首也。

    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功。

    故仁者,兵之腹也。

    将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

    故德者,兵之手也。

    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軍不槫則無名(3)。

    故信者,兵之足也。

    将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4)……則軍無□。

    故決(5)者,兵之尾也。

    将義(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篇末亦有篇題,作“将義”。

    從文義看,以作“将義”為是。

     (2)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名,功績。

     (4)簡文勝字及其下重文号疑是抄書者多寫的,原文當作:“不可以不智,不智……”。

    一說“不智勝”當讀為“不知勝,不知勝即不智。

     (5)決,果斷。

     [原文]将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

    故義者,兵之首也。

    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動。

    故仁者,兵之腹也。

    将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

    故德者,兵之手也。

    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軍不則無名。

    故信者;兵之足也。

    将者不可不智勝,不智勝..則軍無□,故決者,兵之尾也。

     [譯文]軍隊的将領絕不能不公正,如不公正就不可能嚴格治軍,冶軍不嚴就沒有威信,将領沒有威信,那士兵就不會拼死效命。

    所以說,公正是統兵的首要條件,就像人必須有頭一樣。

    軍隊的将領不能不仁愛,将領不仁愛軍隊就不會有制勝的能力,軍隊沒有制勝的能力就不能使用。

    所以說,仁愛是統兵的中心事項,就像人必須有腹心一樣。

    軍隊的将領不能不施恩德,将領不施恩德就沒有威力,沒有威力的将領就無法發揮全軍的威力。

    所以說,恩德是統兵的手段,就像人必須有手一樣。

    軍隊的将領不能不講信用,将領不講信用,他的命令就無法貫徹執行,軍令不能貫徹執行,軍隊就不能集中統一,那軍隊就不會有聲名了。

    所以說,信用是統兵的支點,就如同人必須有足一樣。

    軍隊的将領不能沒有智慧,将領沒有智慧.. [解析]自古以來,我國政治家、軍事家崇尚的選将标準便是文武雙全,德才兼備,而把隻有武功的将領視作隻不過是一介武夫,隻配去沖鋒陷陣,對敵拼殺,而不能擔起統兵指揮的重任,所以自古以來便有一句感慨:“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很明顯,這裡所說的難求的“将”,就是指那種智勇雙全、文韬武略皆備的統兵将帥。

    所謂的文武雙全,其内含是非常深廣的,其“文”當然不是指一般的有學問,而是要有很淵博的軍事知識和軍事理論素養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地理、天文,社會等方面的學識,按古人的說法就是“經天緯地”之才。

    而其“武”也不單是指武藝,更主要的是英勇善戰,善于把自己的軍事才幹用于實戰,能夠克敵制勝,百戰不殆,也就是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然而,僅有這些才幹還不足以成為傑出的将領,還必須有德,我國曆來非常重視這個“德”字,有“德”之人,才能稱之為賢才。

    那麼,對于一個統兵将領在“德”方面的要求是什麼呢?筆者以為正是本文所論述的“義、仁、德、信、智”這些方面。

    我國著名的兵法家,曆來都十分重視這幾個字,隻不過提法略異而已,姜太公在《論将》一文中提出“五材”作為将領的美德,并明确回答:“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孫子(武)在其兵法的開卷首篇《始計第一》中,就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諸葛亮在《将材》一文中提出“将村有九”,這九項标準中,除“步、騎、猛”是軍事素養方面的要求外,“仁、義、禮、智、信”五項以及最後提出的“見賢若不及,從谏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的大将修養,均是德方面的标準。

    除在《将材》一文中論述将領的品德修養外,諸葛亮還在其《将器》、《将善》、《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