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義
關燈
小
中
大
》等多篇論述将領的文章中,從正反兩方面深入透徹地論述将應有的品德修養,如“五強”,要求将領“高節、孝悌、信義、沉慮、力行”等等,都是這方面的要求。
孫膑在這篇文章中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論述了“義、仁、德、信、智”。
他把“義”比作“首”,把“仁”比作“腹”,把“德”比作“手”,把“信”比作“足”(可惜“智”一項殘缺,不知其所比),他這麼一比,不用再多費唇舌,便使人得出結論,這幾項是一員稱職的将領所不可或缺的。
哪一個健全的人也不能沒有頭,或缺手、缺足、缺肚腹,健全的人不能缺其中的任何一項,同樣的道理,合格的将領也不能少任何一項。
這種比喻論證,确實言簡意赅,很有說服力。
這篇文章不但比喻論證用得好,而且從反面論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出色。
孫膑一一指出不義、不仁、無德、不信、不智的惡果,從而反證“義、仁、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包括孫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為什麼十分注重“義、仁,德、信、智”這類品德修養呢?因為這些品德修養,确實是一位傑出将領所應具備的、缺了任何一項,都會給統兵用兵帶來緻命的後果。
我們不妨拿《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作些比較。
《三國演義》是我國一部流傳極廣、脍炙人口的名著,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集我國兵法大成的形象化軍事教材。
先看三國的首領人物,曹操可謂有勇有謀,能征慣戰,但在《三國演義》中他卻是為人奸詐,不仁、不義:為了滅口,他竟能殺了他父親的結義兄弟、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為了穩定軍心,他毫不猶豫地問斬一名管糧官員作替罪羊;為防備暗殺,他可以裝着睡夢中殺衛士;為了嫁禍于人,他可以忍辱讓彌衡出使荊州;因為忌才,他便以惑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畫成了一個奸雄形象。
劉備,作者是把他作為漢室後裔、正統代表來寫的,作者充分表現了他的仁義愛民,任用賢能等才德,但縱觀全書,也隻不過表現了他作為一般皇室繼承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遠非一位軍事家、政治家,這隻須看他求得諸葛亮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關、張、趙等蓋世猛将,卻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
再從幾件具體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從新野往荊州撤退時,帶着大批難民,一天隻能行軍十多裡,結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軍隊元氣大傷,劉備連夫人也失去了,這隻能說是“婦人之仁”;劉備在娶了孫尚香之後,居然甘當江東驸馬,沉醉于富貴溫柔鄉中,若不是諸葛亮授予趙子龍三個錦囊妙計,還不知結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隻知為兄弟報仇,心中隻有哥們兒義氣,全無國家社稷,置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顧,帶領大軍讨伐東吳,又瞎指揮,在樹林地區連營七百裡,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75萬大軍全軍覆沒,可見,劉備也不是理想人物,孫權繼承兄業,也能招榄賢才,振興江東,但在作者筆下卻有優柔寡斷、大志不足的缺陷。
僅以赤壁大戰之前的決策情況來看,他聽了張昭等人的主和言論,又聽了諸葛亮、魯肅的主戰言論,顯得主見不足,缺乏決斷的氣慨,最後還得周瑜力排衆議,他才能最後下決心。
再看他的全部曆史,他從未有過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想法,最多也隻是想收回荊州,苟安江南而已。
孫權也不是理想的形象。
至于其他實力人物,董卓殘暴荒淫;袁紹既剛愎自用又優柔寡斷;袁術隻知驕傲自大,實際才疏識淺;呂布有勇無謀,沉迷酒色,而且剛愎自用。
所以,他們雖都曾勢大一時,卻都很快滅亡了。
至于說到統兵将帥,決策謀士,最主要的應數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了。
周瑜不失為年輕有為、英勇善戰的帥才,可惜他又是個胸無全局、氣量狹小的人物,他能輔佐孫策、孫權平定江東,稱雄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軍,力主抗戰;他能利用蔣幹、黃忠,騙過曹操,讓曹操中計;他也能指揮火燒赤壁的大戰。
但是,他卻不懂劉、孫聯合的大計,隻知妒賢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諸葛亮,結果,反被諸葛亮三氣身亡。
羅貫中筆下的司馬懿,不失為一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多次為曹魏挽回劣勢,但在諸葛亮面前,他卻隻能是甘拜下風,自歎弗如,甚至在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敢進,在尚方谷差點喪命,被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
至于有名的
孫膑在這篇文章中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論述了“義、仁、德、信、智”。
他把“義”比作“首”,把“仁”比作“腹”,把“德”比作“手”,把“信”比作“足”(可惜“智”一項殘缺,不知其所比),他這麼一比,不用再多費唇舌,便使人得出結論,這幾項是一員稱職的将領所不可或缺的。
哪一個健全的人也不能沒有頭,或缺手、缺足、缺肚腹,健全的人不能缺其中的任何一項,同樣的道理,合格的将領也不能少任何一項。
這種比喻論證,确實言簡意赅,很有說服力。
這篇文章不但比喻論證用得好,而且從反面論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出色。
孫膑一一指出不義、不仁、無德、不信、不智的惡果,從而反證“義、仁、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包括孫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為什麼十分注重“義、仁,德、信、智”這類品德修養呢?因為這些品德修養,确實是一位傑出将領所應具備的、缺了任何一項,都會給統兵用兵帶來緻命的後果。
我們不妨拿《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作些比較。
《三國演義》是我國一部流傳極廣、脍炙人口的名著,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集我國兵法大成的形象化軍事教材。
先看三國的首領人物,曹操可謂有勇有謀,能征慣戰,但在《三國演義》中他卻是為人奸詐,不仁、不義:為了滅口,他竟能殺了他父親的結義兄弟、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為了穩定軍心,他毫不猶豫地問斬一名管糧官員作替罪羊;為防備暗殺,他可以裝着睡夢中殺衛士;為了嫁禍于人,他可以忍辱讓彌衡出使荊州;因為忌才,他便以惑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畫成了一個奸雄形象。
劉備,作者是把他作為漢室後裔、正統代表來寫的,作者充分表現了他的仁義愛民,任用賢能等才德,但縱觀全書,也隻不過表現了他作為一般皇室繼承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遠非一位軍事家、政治家,這隻須看他求得諸葛亮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關、張、趙等蓋世猛将,卻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
再從幾件具體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從新野往荊州撤退時,帶着大批難民,一天隻能行軍十多裡,結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軍隊元氣大傷,劉備連夫人也失去了,這隻能說是“婦人之仁”;劉備在娶了孫尚香之後,居然甘當江東驸馬,沉醉于富貴溫柔鄉中,若不是諸葛亮授予趙子龍三個錦囊妙計,還不知結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隻知為兄弟報仇,心中隻有哥們兒義氣,全無國家社稷,置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顧,帶領大軍讨伐東吳,又瞎指揮,在樹林地區連營七百裡,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75萬大軍全軍覆沒,可見,劉備也不是理想人物,孫權繼承兄業,也能招榄賢才,振興江東,但在作者筆下卻有優柔寡斷、大志不足的缺陷。
僅以赤壁大戰之前的決策情況來看,他聽了張昭等人的主和言論,又聽了諸葛亮、魯肅的主戰言論,顯得主見不足,缺乏決斷的氣慨,最後還得周瑜力排衆議,他才能最後下決心。
再看他的全部曆史,他從未有過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想法,最多也隻是想收回荊州,苟安江南而已。
孫權也不是理想的形象。
至于其他實力人物,董卓殘暴荒淫;袁紹既剛愎自用又優柔寡斷;袁術隻知驕傲自大,實際才疏識淺;呂布有勇無謀,沉迷酒色,而且剛愎自用。
所以,他們雖都曾勢大一時,卻都很快滅亡了。
至于說到統兵将帥,決策謀士,最主要的應數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了。
周瑜不失為年輕有為、英勇善戰的帥才,可惜他又是個胸無全局、氣量狹小的人物,他能輔佐孫策、孫權平定江東,稱雄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軍,力主抗戰;他能利用蔣幹、黃忠,騙過曹操,讓曹操中計;他也能指揮火燒赤壁的大戰。
但是,他卻不懂劉、孫聯合的大計,隻知妒賢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諸葛亮,結果,反被諸葛亮三氣身亡。
羅貫中筆下的司馬懿,不失為一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多次為曹魏挽回劣勢,但在諸葛亮面前,他卻隻能是甘拜下風,自歎弗如,甚至在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敢進,在尚方谷差點喪命,被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
至于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