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義

關燈
大将,當然首推關羽,他确有赫赫戰功:溫酒斬華雄,萬軍之中斬顔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将,可謂勇猛過人,有仁有義,但後來卻驕傲自大,不顧大局,失荊州、走麥城,落得“虎落平陽被犬欺”,成了無名小卒的俘虜。

    張飛曾威震長坂橋,大吼一聲,吓退曹操百萬大軍,智勝嚴顔,智取張,可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細,但卻改不了粗暴的脾氣,最後落得身首異處。

    馬超曾憑一杆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靠一棵樹僥幸逃命,卻中了曹操反間計,落得功虧一篑,反勝為敗。

    在諸将之中,趙子龍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論勇猛和武藝,他可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進殺出,單騎救幼主;論仁義,他曾一拳打倒為他作媒的桂陽太守趙範,隻為這個結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給他;說智謀,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殺得衆曹軍心膽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用說。

    可是,作者卻從沒有讓趙子龍扮演過“獨當一面”的統兵重任,無從顯示他的帥才,而隻是一員虎威大将而已。

    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羅貫中筆下,盡管也各有過人之處,各有顯赫戰功,但比起關、張、馬、趙來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況理想形象。

    現在再來看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他未出草廬,已有“三分”妙論,對當時的形勢及事态發展的精辟論述已展現了他“經天緯地”的雄才大略。

    他出山後小試身手,兩把火便燒得曹操的20萬大軍焦頭爛額,潰不成軍。

    赤壁鏖兵、更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智謀,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路伏擊,三氣周公瑾,每一項都是人所不及。

    接下來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南蠻七擒七縱、八陣圖吓退陸遜、六出祁山屢勝司馬懿,每一次都顯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義,大忠大信,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論“義”他确實公正無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過錯,地不但揮淚斬了馬谡,還自貶三級;論“仁”,他對軍兵、百姓的愛護自不必說,僅對南蠻孟獲七擒七縱,就足見他罕見的寬大仁慈;論“德”,他在《出師》一文中提出:“士未坐,勿坐;士來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

    ”在《哀死》一文中,又說:“古之善将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

    ”他不但如此主張,更是身體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燒藤甲軍之後,便深深自責說:“盡管我有功于國家,我卻必定減壽了!”在班師之時,還特别鄭重地在滬水岸上,設香案,擺上許多祭物,親自撰寫祭文,親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難的蜀軍兵将和南人亡靈。

    回到成都之後,他又奏請後主批準,給平南将士家屬以優厚撫恤;論“信”,他在和司馬懿決戰前夕,仍讓該換防的軍兵如期回漢中,令衆軍大為感動,自願留下參戰;論“智”,那更不用多說了,前面列舉的一個又一個光輝戰例,無一不閃耀着他智慧的光芒。

    所以說,諸葛亮确實是我國人民理想的化身,是羅貫中塑造的我國兵法家理想的傑出軍事家。

    盡管諸葛亮隻是小說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現實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畢竟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理想。

    當然,在我國曆史上,也并非沒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得上一位。

    不說他的文治,單說他的武功,也可稱得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了。

    從他十六歲投軍便出謀解了雁門關之圍,救出隋場帝,到他輔佐父親李淵起事,平定諸路群雄,身經百戰,可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間,他的勇,他的智,他的仁,他的義,他的信,在本書前面舉的他用兵作戰的一些戰例中已有充分表現。

    無疑他可以稱得起我國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軍事家。

    上述傑出人物的功績,又可進一步證明,孫膑提出的“義、仁、德、信、智”,确實是統兵将領所必備的品德修養素質,也應該是選拔将領的标準和統兵将領自我要求、自我修養的信條。

    其實,孫膑提的這“五字标準”,不僅是統兵将領必備的素質,也是現實生活中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包括我們的黨政領導人物,所必備的素質,隻不過在新的時代又該賦予新的内容而已。

    不論在戰争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不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改革開放後,都是如此。

    具備這“五字标準”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