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失

關燈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本篇分析了作戰失利的各種因素,提出軍隊要行“起道”的主張。

     欲以敵國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難敵國兵之所長,耗兵也。

    欲強多(1)國之所寡,以應敵國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

    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3),陵兵(4)也。

    器用不利,敵之備固,挫兵也。

    兵不……明者也。

    善陣,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于國勝、兵勝者也。

    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會(6)者也。

    兵失民,不知過者也。

     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時者也。

    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兵多悔,信疑者也。

    兵不能見福禍于未形,不知備者也。

    兵見善而怠(7),時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

    貪而廉,龍而敬(10),弱而強,柔而[剛],起道也(11)。

    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

    行起道者,天地……***……之兵也。

    欲以國…………内疲之兵也。

    多費不固…………見敵難服,兵尚淫天地…………而兵強國…………兵不能……(1)強多,勉強增加。

     (2)屈,竭荊 (3)意謂設防堅固,但抵擋不住敵人進攻的器械。

     (4)陵兵,被欺淩的軍隊。

     (5)背向,指行軍布陣時的所向或所背。

    如《孫子·軍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書《行軍》:“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司馬法·用衆》:“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之類。

     (6)金,時機。

     (7)見善而怠,見到有利條件而怠惰不前。

     (8)面臨良好戰機而猶豫不決。

     (9)抛棄錯誤,但又不能照正确的去做。

     (10)《六韬·文韬·明傳》有一段類似的話,“龍而敬”作“恭而敬”(參看注⑩)。

     龍、恭二字古通用,但此處上下文為“貪而廉”“弱而強”,而字前後二字義正相反,恭、敬二字義重,疑有誤。

    一說“龍”借為“寵”。

     (11)《六韬·文韬·明傳》:“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

    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

    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文字與本篇相近。

     但本篇的“止道”“起道”,從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語來看,似是兩種道的名稱。

    疑“止道”指停滞、滅亡之道,“起道”指興旺、勝利之道。

     [原文]欲以敵國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難敵國兵之所長,耗兵也。

    欲強多國之所寡,以應敵國之所多,速屈之兵也。

    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陵兵也。

    器用不利,敵之備固,挫兵也。

    兵不..明者也。

    善陣,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于國勝、兵勝者也。

    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會者也。

    兵夫民,不知過者也。

    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時者也。

    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兵多悔,信疑者也。

    兵不能見福禍于未形,不知備者也。

    兵見善而怠,時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

    貪而廉,寵而敬,弱而強,柔而[剛],起道也。

    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

    行起道者,天地.. [譯文]想利用敵國百姓所不能接受的東西,糾正該國的習俗..(勉強用自己的短處)去對付敵國軍隊的長處,隻能是耗費兵力。

    想勉強用許多本國缺少的東西,去對付敵國所富有的東西,那隻會使本國軍隊很快失敗。

    即使防禦堅固,也抵擋不住敵軍使用利器,敵軍使用利器便使己方軍隊衰頹。

    用不鋒利的兵器去攻擊敵軍,一定不能攻破敵軍堅固的防禦,而隻會使本國軍隊受挫。

    ..将領善于布陣,了解地勢的背向,也懂得利用地形,但用兵卻屢陷困境,這是因為不明白隻有國家昌盛,用兵才能取勝的道理。

    ..用兵不能立大功,是由于不懂得集中兵力作戰。

    用兵的人失去民心,是由于不能認識自己的錯誤。

    用兵的人使用很多兵力,而建的戰功卻很少,這是由于不會把握時機。

    用兵的人不能避免大災禍,是因為他的行動不合民心。

    用兵的人常常後悔,這是由于他輕信而多疑。

    用兵的人在勝利和災禍尚未出現之時不能預見,是由于不懂得要做好戰前準備。

    用兵的人見到有利條件就松懈,在有利時機到來時又遲疑不決,離開了不利境地仍然不能保持部隊穩定,那隻能走向滅亡了。

    雖有貪心但能保持廉潔,雖得寵但能保持恭謹,雖然弱小但能圖強,雖然性格軟弱但能表現剛強,這是走向興盛的途徑。

    走滅亡道路的人,天和地都不能讓他興盛。

    走興盛道路的人,天地.. [解析]這篇文章寫法比較獨特,其目的本來是要論述統兵将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