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情

關燈
想他必不敢輕易出戰,我們就逼近他。

    這裡還有七路大軍,足可攻下邺城。

    待邺城攻下,消滅了安慶緒,再會同圍攻史思明,哪怕史思明再狡猾,他也難逃滅亡下場了。

    ”這本是一個十分高明的計謀,可是魚朝恩偏不同意,要讓九路大軍一同攻打邺城,還說什麼兵多容易攻下,然後再去攻打史思明。

    那幾位節度使也都态度暧昧,誰也不願作主,隻是相互推诿,九路大軍完全如同一盤散沙。

    就這樣從乾元元年的十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沒能攻下邺城。

    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忍不住滿腔煩惱,便獨自領兵去攻城,結果被城上毒箭射中,第二天便不幸去世。

    郭子儀等下令開挖河溝,用漳河水灌進城内。

    城内賊兵都搬到高處居住,糧食也光了,十分危急。

    這時,史思明才領兵前來救援,因大軍一時難于到達城下,史思明便派出輕騎兵向官軍挑戰,官軍出擊,他們便四散退走,而待官軍一回營,他們又再來。

    這樣一來,鬧得官軍日夜不安。

    擾敵成功,史思明又選出數隊壯士,扮成官軍模樣,四處攔截官軍運糧車船,攔住就加以燒毀。

    官軍真是防不勝防,很快就缺糧了,各路官軍都有了退走的心思。

    這時,史思明統領大軍直抵城下,幾度交戰,雙方傷亡都重。

    後來,郭子儀等剛進兵布陣,突然刮起一陣大風,一時間天昏地暗。

    結果雙方各自奔逃。

    官軍九路大軍無功而返。

    唐軍九路大軍,可謂兵多将廣,優勢十分明顯,但卻損失不少,無功而返,究其原因,就是将領不能同心協力。

    魚朝恩不聽李光弼的正确意見,衆節度使又各懷私心,不肯用命,這才被史思明利用,扭轉了叛軍必敗的局面。

    兵強而将不和,所以不能勝敵。

    孫膑在論述了這兩層關系後,又論述了第三層關系:“發者,主也。

    ”把君王比作射箭的人,并進而說明,箭好,弓也好,假如射箭的人不得要領,不能正确發射,仍然不能射中目标。

    孫膑又明确指出,和射箭的道理一樣,當士兵配置得當,将領也協力同心時,君王如不能正确使用這支軍隊,那也照樣不能戰勝敵軍。

    說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想到了嶽飛抗金的故事。

    嶽飛訓練出了一支技術精良的嶽家軍,全軍将士在嶽飛統領下,上下一緻,左右齊心,誓死打敗金兵,收服國土,所以連戰連勝。

    嶽飛正要揮師直搗黃龍,痛飲胡虜血之際,南宋皇帝卻連下12道金牌,硬逼嶽飛退兵,還把嶽飛捉回臨安害死,使得收複失地、恢複中華統一的希望破滅。

    這不正說明君王不能正确使用軍隊的結果嗎!嶽飛是精忠報國的統帥,其部下将領同仇敵忾,誓死收複失地,嶽家軍的全體兵士英勇善戰,令敵軍喪膽。

    可南宋皇帝卻不讓這樣一支軍隊去打金兵,收複國土,而是聽信秦桧的饞言,一心屈膝求和,反而嫌嶽飛及其軍隊妨礙了他的和議策略,要捆住這支軍隊的手腳,在此情況下,嶽家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無能為力!還有一個事例也能很恰當地說明孫膑見解的正确。

    秋收起義和井崗山會師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親手締造了中央蘇區,随後蘇區軍民又在毛主席正确戰略思想指導下,接連粉碎了蔣分石的四次圍剿,不但鞏固而且擴大了蘇區,壯大了紅軍力量。

    可是,“左”傾機會主義者卻奪去了領導權,把毛主席等排斥在領導層之外,去搞什麼“禦敵于國門之外”,讓人數和裝備都比國民黨軍隊差得很遠的紅軍去和敵人打陣地戰,拼消耗,結果是紅軍打不破蔣介石百萬大軍的第五次圍剿,而不得不開始大轉移。

    長征初期仍是處處挨打,連吃敗仗。

    然而,遵義會議後,毛主席重新指揮,形勢立即大變,紅軍由被動變為主動,最終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開創了革命發展的新局面。

    同樣的紅軍隊伍,在軍力最強大時,由于“左”傾機會主義者瞎指揮,不能正确使用,就連吃敗仗,損失慘重,而當毛主席正确指揮時,則能扭轉形勢,戰勝強敵,這不正是“君王”能否正确“射箭”的道理嗎?其實,何止用兵,一個國家的各項事業,一個單位的工作、生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冗員充斥,人浮于事,領導不和的單位,絕不可能把事情辦好。

     學學孫膑的論述,悟出點道理,會于事有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