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情
關燈
小
中
大
士、将領和君王。
從這三層人員的關系來說,有同一層次的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有三層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要細說這些關系,那就十分繁雜了。
但作者隻是抓住對用兵取勝關系最大的一點進行分析闡述,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孫膑實在高明。
看來孫膑很善于運用比喻來論述抽象而深奧的道理,能非常形象而生動地說明問題,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孫膑在這篇文章中以弓箭及開弓放箭作比喻來說明軍隊内部的各種關系,非常貼切,很容易把道理講清。
孫膑說:“矢,卒也。
”非常肯定地說出士兵好比是箭,并從箭的結構說明該如何配置士兵。
他用箭頭是金屬、箭尾是羽毛箭翎的,箭才能銳利、迅速,并且射得遠的道理,非常确切地說明了兵力配置必須前“重”後“輕”,即必須把精銳主力放在前鋒線上,孫膑還進一步指明人們用兵的後重而前輕的錯誤,并肯定地說,這隻能造成混亂,用以攻敵必然調動不靈。
這一兵力配置的原則是重要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一樣。
當年曹操打敗強敵袁紹,平定冀、青、幽、并各州後,又乘勝出兵平定烏桓。
當時曹軍有數千輛軍車,運載辎重物資。
進入沙漠地區後,經常是狂風四起,道路崎岖,這樣笨重的軍隊,行軍十分艱難,曹操産生了退軍的念頭。
當時謀士郭嘉因水土不服,已卧病在車上,他依然向曹操提出八個字:“輕兵兼道,掩其不備!”曹操采納郭嘉的計謀,把郭嘉留在易州養病,留下辎重車輛緩行,自己帶領輕裝精騎,從盧龍口越過白檀險要,急速進軍柳城。
曹軍到達白狼山,止遇上袁紹的兒子袁熙、袁尚會合烏桓蹋頓,領兵數萬前來。
曹操不等烏桓兵做好迎戰準備,當即命張遼,許褚、于禁、徐晃四員大将,各自帶兵,分四路沖下山去,奮力急攻敵軍。
蹋頓兵馬遭此突然打擊,頓時大亂,蹋頓被張遼斬落馬下,烏桓兵将無力抵擋,都投降了曹軍。
袁熙和袁尚見機,急忙帶領幾千人逃往遼東去了。
曹操初時軍隊笨重,無法前進,而一旦按郭嘉的計謀,把輕裝的精兵用于前鋒時,形勢立即大變,這支“箭頭”變得快速、鋒銳,一下子就飛臨敵軍面前,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
曹軍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射”中了敵軍。
這一戰例,足可證明孫膑所說的兵力配置原則确實不謬。
孫膑的第二個比喻是:“弩,将也。
”并進而解釋說,“弩張柄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矢雖輕重得,前後适,猶不中[招也]..”這段論述,十分準确地說明了軍中将領之間的關系對用兵結果的影響,将領不和,就像弓的兩端有弱有強一樣,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軍隊士兵強壯,配置得當,仍然不能戰勝敵軍。
兵強,還須将和,才有可能勝敵。
“安史之亂”,大家都知道。
當安慶緒指使他老子安祿山的身邊侍衛李豬兒殺死他老子,自己繼位登基後,唐肅宗曾派了九名節度使去征讨安慶緒。
這九名節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祿山、史思明中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将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人。
九名節度使統領的軍兵合計約有五六十萬之多,兵不能算少,将也不能說不強,但唐肅宗卻沒有從九人中任命元帥,而讓一個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去當觀軍容使,實際就是總攬軍權的監軍。
讓這麼一個宦官執掌兵權,那九名統兵的節度使如何肯服氣,用兵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郭子儀首先出兵河東,在獲嘉縣大破賊将安太清。
安太清逃到衛州,安慶緒出動邺城的全部軍兵,由他親自帶領,去援救安太清。
郭子儀設下伏兵,誘使安慶緒賊兵中計,殺得安慶緒帶兵逃跑,郭子儀拿下了衛州。
安慶緒逃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儀會同其他八名節度使,圍困邺城。
安慶緒十分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願以帝位作交換。
史思明當即自稱大燕皇帝,出兵攻陷魏郡,在那裡駐屯觀望。
李光弼提出一條消滅敵軍的計謀:“史思明既然攻占魏郡,卻又按兵不動,他明明是在等待我軍懈怠松弛,想給我軍來一個出其不意,攻我不備。
我們現在應該來一個分兵對敵,由我和朔方軍一同進逼魏郡,與史思明決戰。
我料
從這三層人員的關系來說,有同一層次的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有三層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要細說這些關系,那就十分繁雜了。
但作者隻是抓住對用兵取勝關系最大的一點進行分析闡述,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孫膑實在高明。
看來孫膑很善于運用比喻來論述抽象而深奧的道理,能非常形象而生動地說明問題,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孫膑在這篇文章中以弓箭及開弓放箭作比喻來說明軍隊内部的各種關系,非常貼切,很容易把道理講清。
孫膑說:“矢,卒也。
”非常肯定地說出士兵好比是箭,并從箭的結構說明該如何配置士兵。
他用箭頭是金屬、箭尾是羽毛箭翎的,箭才能銳利、迅速,并且射得遠的道理,非常确切地說明了兵力配置必須前“重”後“輕”,即必須把精銳主力放在前鋒線上,孫膑還進一步指明人們用兵的後重而前輕的錯誤,并肯定地說,這隻能造成混亂,用以攻敵必然調動不靈。
這一兵力配置的原則是重要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一樣。
當年曹操打敗強敵袁紹,平定冀、青、幽、并各州後,又乘勝出兵平定烏桓。
當時曹軍有數千輛軍車,運載辎重物資。
進入沙漠地區後,經常是狂風四起,道路崎岖,這樣笨重的軍隊,行軍十分艱難,曹操産生了退軍的念頭。
當時謀士郭嘉因水土不服,已卧病在車上,他依然向曹操提出八個字:“輕兵兼道,掩其不備!”曹操采納郭嘉的計謀,把郭嘉留在易州養病,留下辎重車輛緩行,自己帶領輕裝精騎,從盧龍口越過白檀險要,急速進軍柳城。
曹軍到達白狼山,止遇上袁紹的兒子袁熙、袁尚會合烏桓蹋頓,領兵數萬前來。
曹操不等烏桓兵做好迎戰準備,當即命張遼,許褚、于禁、徐晃四員大将,各自帶兵,分四路沖下山去,奮力急攻敵軍。
蹋頓兵馬遭此突然打擊,頓時大亂,蹋頓被張遼斬落馬下,烏桓兵将無力抵擋,都投降了曹軍。
袁熙和袁尚見機,急忙帶領幾千人逃往遼東去了。
曹操初時軍隊笨重,無法前進,而一旦按郭嘉的計謀,把輕裝的精兵用于前鋒時,形勢立即大變,這支“箭頭”變得快速、鋒銳,一下子就飛臨敵軍面前,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
曹軍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射”中了敵軍。
這一戰例,足可證明孫膑所說的兵力配置原則确實不謬。
孫膑的第二個比喻是:“弩,将也。
”并進而解釋說,“弩張柄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矢雖輕重得,前後适,猶不中[招也]..”這段論述,十分準确地說明了軍中将領之間的關系對用兵結果的影響,将領不和,就像弓的兩端有弱有強一樣,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軍隊士兵強壯,配置得當,仍然不能戰勝敵軍。
兵強,還須将和,才有可能勝敵。
“安史之亂”,大家都知道。
當安慶緒指使他老子安祿山的身邊侍衛李豬兒殺死他老子,自己繼位登基後,唐肅宗曾派了九名節度使去征讨安慶緒。
這九名節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祿山、史思明中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将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人。
九名節度使統領的軍兵合計約有五六十萬之多,兵不能算少,将也不能說不強,但唐肅宗卻沒有從九人中任命元帥,而讓一個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去當觀軍容使,實際就是總攬軍權的監軍。
讓這麼一個宦官執掌兵權,那九名統兵的節度使如何肯服氣,用兵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郭子儀首先出兵河東,在獲嘉縣大破賊将安太清。
安太清逃到衛州,安慶緒出動邺城的全部軍兵,由他親自帶領,去援救安太清。
郭子儀設下伏兵,誘使安慶緒賊兵中計,殺得安慶緒帶兵逃跑,郭子儀拿下了衛州。
安慶緒逃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儀會同其他八名節度使,圍困邺城。
安慶緒十分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願以帝位作交換。
史思明當即自稱大燕皇帝,出兵攻陷魏郡,在那裡駐屯觀望。
李光弼提出一條消滅敵軍的計謀:“史思明既然攻占魏郡,卻又按兵不動,他明明是在等待我軍懈怠松弛,想給我軍來一個出其不意,攻我不備。
我們現在應該來一個分兵對敵,由我和朔方軍一同進逼魏郡,與史思明決戰。
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