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情

關燈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本篇以矢、弩、發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帥和君主,認為隻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勝敵。

    此篇字體與《勢備》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勢備》篇的後半。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

    矢,卒也。

    弩,将也。

    發者,主也(1)。

    矢,金在前,羽在後(2),故犀而善走(3)。

    前……今治卒則後重而前輕,陣之則辨,趣之敵則不聽(4),人治卒不法矢也。

    弩者,将也。

    弩張柄(5)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6),矢雖輕重得,前後适,猶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猶不勝敵也。

    矢輕重得,前[後]适,而弩張正,其送矢壹,發者非也,猶不中招也(7)。

     卒輕重得,前……兵……猶不勝敵也(8)。

    故曰,弩之中彀(9)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

    故曰,兵勝敵也,不異于弩之中招也。

    此兵之道也。

     *** ……所循以成道也。

    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1)發者,指發射的人。

    主,君主。

     (2)金,箭簇。

    羽,箭羽。

     (3)犀,犀利。

    走,疾行。

     (4)辨,同辦。

    以上兩句意謂使之列陣,雖能辦到,但使其進攻敵人,則不聽命。

     (5)柄,指弩臂。

     (6)洋,疑借為翔。

    兩翔,兩翼。

    此句意謂由于弩臂不正,弩弓兩翼發矢的力量就不一緻。

     (7)招,箭靶。

    猶,仍然。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弩和箭都合标準,但發射的人有錯誤,仍不能射中箭靶。

     (8)本句殘缺,大意似謂将與卒都合标準,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勝敵。

     (9)彀(gou夠),箭靶。

     [原文]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

    矢,卒也。

    弩,将也。

    發者,主也。

    矢,金在前,羽在後,故犀而善走。

    前..今治卒則後重而前輕,陣之則辨,趣之敵則不聽,人治卒不法矢也。

    弩者,将也。

    弩張柄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矢雖輕重得,前後适,猶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猶不勝敵也。

    矢輕重得,前[後]适,而弩張正,其送矢壹,發者非也,猶不中招也。

    卒輕重得,前..兵..猶不勝敵也。

    故曰,弩之中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勝敵也,不異于弩之中招也。

    此兵之道也。

    (以下為散簡)..所循以成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譯文]孫膑說: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體會弩弓發射的道理就行了。

    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将領,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

    箭的結構是金屬箭頭在前,羽毛箭翎在後,所以箭能銳利、迅速并且射得遠,..現今用兵卻是後重而前輕,這樣用兵布陣,隻能造成混亂,而去攻打敵軍則會調動不靈,問題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

    弩弓就好比是将領。

    開弓射箭時,弓把沒有擺正,用力過強或過弱不能及時察覺,弓兩端發箭的力量就不一緻,即使箭頭和箭尾的輕重是合适的,前後順序也沒有颠倒,還是不能射中目标。

    這個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樣,盡管士兵配置得當,但将領不和,仍然不能戰勝敵軍。

    如果箭頭和箭尾的輕重得宜,前後順序也正确,同時開弓時也把得很正,整張弓的發射力量也協調一緻,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領,不能正确發射,也還是不能射中目标。

    這就好比用兵時,士兵配五得當,将領也協力同心,而君王卻不能正确使用這支軍隊,那也照樣不能戰勝敵軍。

    所以說,箭射中目标的條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标四項全都符合要求,而軍隊要戰勝敵軍,也必須士兵配五得當,将領之間同心協力,君王能正确使用軍隊。

    由此可見,用兵戰勝敵軍,和用箭射中目标沒有任何不同。

    這正是用兵的規律。

    ..如能從弩弓發射之中悟出道理,就會領會用兵的規律,按這個規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勳,君王也能威名遠揚 [解析]這篇文章論述的是軍隊的内部關系,作者把這些關系分為三個層次,并從各自的特點指出應該注意處理好這些關系。

    這三層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