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備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以劍、弓弩、舟車、長兵為比喻,說明陣、勢、變、權四者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勢備(1) 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2),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故無天兵者(3)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黃帝作(4)劍,以陣象(5)之。
羿(6)作弓弩,以勢象之。
禹(7)作舟車,以變象之。
湯、武(8)作長兵,以權象之。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
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
劍無鋒,雖孟贲(10)[之勇]不敢□□□。
陣無鋒,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
劍無首铤(11),雖巧士不能進□□。
陣無後,非巧士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
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12)。
無鋒無後,……劵不道。
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13)。
故曰,弓弩也。
何以[知舟車]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為](14)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
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
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皆以為用,而莫徹(15)其道。
……功。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将也(16)。
*** ……之有鋒者,選陣□也。
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陷,借為含。
“含齒戴角、前爪後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獸。
(3)天兵,指自然賦予動物的武器,如齒、角、爪、距等。
無天兵者,指人。
(4)作,創造,發明。
(5)象,象征。
(6)羿(yi意),後羿,夏代有窮國的君主。
(7)禹,夏朝的建立者。
(8)湯、武,指商湯和周武王。
(9)服,佩帶。
(10)孟贲(ben奔),古代著名的勇士。
(11)首铤(ting挺),劍的把柄。
(12)走,敗走。
(13)道,由。
意謂不知從何而來。
(14)“為”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5)徹,通達,明白。
(16)自“……功。
凡兵之道四”至此為一殘簡。
這一簡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與……中之近”之間。
[原文]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黃帝作劍,以陣象之。
羿作弓弩,以勢象之。
禹作舟車,以變象之。
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
劍無鋒,雖孟贲[之勇]不敢囗囗囗。
陣無鋒,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
劍無首铤,雖巧士不能進囗囗,陣無後,非巧士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
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
無鋒無後,..券不道。
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
故曰,弓弩勢也。
何以[知舟車]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為]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
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
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囗皆以為用,而莫徹其道。
..功。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将也。
[譯文]孫膑說:所有有齒、有角、有爪、有距的禽獸,都是高興時聚集成群,發怒時就相互角鬥,這是自然現象,是無法制止的。
而人雖然沒有齒、角、爪、距那樣天生的武器,卻可以制造,古代的聖人們就是這樣做的。
黃帝制造劍,而兵陣的作用就像劍一樣。
後羿制作弓弩,而兵勢就要像弓弩發射一樣,一往無前,夏禹制作舟車,而用兵的機變也正像舟車靈活多變一般。
商湯、周武王制作長兵器,兵權就要像
勢備(1) 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2),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故無天兵者(3)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黃帝作(4)劍,以陣象(5)之。
羿(6)作弓弩,以勢象之。
禹(7)作舟車,以變象之。
湯、武(8)作長兵,以權象之。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
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
劍無鋒,雖孟贲(10)[之勇]不敢□□□。
陣無鋒,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
劍無首铤(11),雖巧士不能進□□。
陣無後,非巧士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
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12)。
無鋒無後,……劵不道。
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13)。
故曰,弓弩也。
何以[知舟車]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為](14)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
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
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皆以為用,而莫徹(15)其道。
……功。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将也(16)。
*** ……之有鋒者,選陣□也。
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陷,借為含。
“含齒戴角、前爪後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獸。
(3)天兵,指自然賦予動物的武器,如齒、角、爪、距等。
無天兵者,指人。
(4)作,創造,發明。
(5)象,象征。
(6)羿(yi意),後羿,夏代有窮國的君主。
(7)禹,夏朝的建立者。
(8)湯、武,指商湯和周武王。
(9)服,佩帶。
(10)孟贲(ben奔),古代著名的勇士。
(11)首铤(ting挺),劍的把柄。
(12)走,敗走。
(13)道,由。
意謂不知從何而來。
(14)“為”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5)徹,通達,明白。
(16)自“……功。
凡兵之道四”至此為一殘簡。
這一簡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與……中之近”之間。
[原文]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黃帝作劍,以陣象之。
羿作弓弩,以勢象之。
禹作舟車,以變象之。
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
劍無鋒,雖孟贲[之勇]不敢囗囗囗。
陣無鋒,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
劍無首铤,雖巧士不能進囗囗,陣無後,非巧士敢将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
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
無鋒無後,..券不道。
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
故曰,弓弩勢也。
何以[知舟車]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為]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
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
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囗皆以為用,而莫徹其道。
..功。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将也。
[譯文]孫膑說:所有有齒、有角、有爪、有距的禽獸,都是高興時聚集成群,發怒時就相互角鬥,這是自然現象,是無法制止的。
而人雖然沒有齒、角、爪、距那樣天生的武器,卻可以制造,古代的聖人們就是這樣做的。
黃帝制造劍,而兵陣的作用就像劍一樣。
後羿制作弓弩,而兵勢就要像弓弩發射一樣,一往無前,夏禹制作舟車,而用兵的機變也正像舟車靈活多變一般。
商湯、周武王制作長兵器,兵權就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