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葆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從軍事上論述各種地形的優劣。
篇題原寫在篇末。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1),直者為綱,術(2)者為紀。
紀綱則得,陣乃不惑。
直者毛産(3),術者半死。
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4)将來,必勿忘也。
絕水(5)、迎陵(6)、逆流(7)、居殺地(8)、迎衆樹(9)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
南陣之山,生山也。
東陣之山,死山也。
東注之水,生水也。
北注之水,死水。
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勝(10)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
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
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五地之敗(11)曰:谿、川、澤、斥。
五地之殺(12)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13)。
五墓(14),殺地也,勿居也,勿□也。
春毋降,秋毋登。
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
地葆二百(1)陽,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
陰,疑指低窪幽暗的地形。
(2)術,疑借為屈。
(3)毛和産都有生長的意思,“毛産”與下文“半死”相對。
(4)八風,八方之風。
古人認為風的方向、大孝疾徐都與戰争勝負相關。
(5)絕水,渡水。
(6)迎陵,面向高陵。
(7)逆流,軍陣處于河流下遊。
(8)殺地,極不利的地形。
(9)迎衆樹,面向樹林。
(10)五種地形的優劣。
(11)五地之敗,五種敗地。
此下簡文僅列舉四地,疑漏抄一字。
(12)五地之殺,五種殺地。
(13)《孫子·行軍》言險地種類有天井、天牢、天羅、天隙、天陷五類。
天井,指四邊高中間低窪之地。
天離即《孫子》天羅(離、羅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羅網之地。
天隙,指出道少而狹的地形。
天宛,疑與《孫子》天牢相當。
《孫子》“天陷”,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兵法》作“天{堯召}”,本篇“天柖”當為“天{堯召}”的異文。
(14)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種殺地。
(15)周,周匝環繞。
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軍陣的左側或右側。
古兵書多認為軍陣右背山陵為有利。
[原文]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直者為綱,術者為紀。
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産,術者半死。
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将來,必勿忘也。
絕水、迎陵、逆流、居殺地、迎衆樹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
南陣之山,生山也。
東陣之山,死山也。
東注之水,生水也。
北注之水,死水。
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
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
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五地之敗曰:谿、川、澤、斥。
五地之殺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
五墓,殺地也,勿居也,勿囗也。
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
[譯文]孫膑說:“就地形的一般狀況而言,向陽的地方是表,背陰的地方是裡,大路為綱,小路為紀,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布狀況,布陣用兵就可以自如了。
大路暢通的地區有利于運動作戰,而小路難行的地區就不便于運動作戰了。
凡是用于作戰的地方,日照的條件都很重要,對于四面八方風向的變化,千萬不能忘記觀察了解。
渡河涉水,向山陵進發,處在河流下遊,在死地紮營駐守,靠近樹林,在這五種情況下,都容易招緻失敗,用兵時要特别注意。
适于南面布陣的山是生山。
運于東面布陣的山是死山。
向東流的水是生水,向北流的水是死水,不流動的水也是死水。
就五種地形對用兵的優劣比較而言,山地勝過丘陵,丘陵勝過土山,土山勝過小土丘,小土丘又勝過有樹林的平地。
五種草的優劣依次是:知母草、荊棘、靈壽木、茅草、莎草。
五種土壤的優劣比較是:青土勝過黃土,黃土勝過黑土,黑土勝過紅土,紅土勝過白土,白土又勝過青土。
五種可能導緻作戰失敗的地形是:山溪、河流、沼澤、鹽堿地..。
五種可能導緻全軍覆沒的地形是:似天井般四周封閉的窪地,四周是高山、易進難出的地方,草木叢生有羅網的地方,兩面高山夾峙的狹窄山溝,沼澤地區。
這五種地形猶如軍隊的墳墓一般,都是兇多吉少的‘殺地’,不能在這裡駐紮..。
春天不能在低窪地紮營,秋天不能在高處紮營。
駐軍和布陣時,都不要改變右前方的有利地形,要選擇右翼有丘陵或高地作屏障,而不要左翼有屏障。
” [解析]這篇文章是專門論述地形的。
地利是用兵的三要素之一,而善于利用地形則是地利的核心内容。
作者在本文中對各種地形在用兵作戰中的利弊作了詳細的論
篇題原寫在篇末。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1),直者為綱,術(2)者為紀。
紀綱則得,陣乃不惑。
直者毛産(3),術者半死。
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4)将來,必勿忘也。
絕水(5)、迎陵(6)、逆流(7)、居殺地(8)、迎衆樹(9)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
南陣之山,生山也。
東陣之山,死山也。
東注之水,生水也。
北注之水,死水。
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勝(10)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
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
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五地之敗(11)曰:谿、川、澤、斥。
五地之殺(12)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13)。
五墓(14),殺地也,勿居也,勿□也。
春毋降,秋毋登。
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
地葆二百(1)陽,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
陰,疑指低窪幽暗的地形。
(2)術,疑借為屈。
(3)毛和産都有生長的意思,“毛産”與下文“半死”相對。
(4)八風,八方之風。
古人認為風的方向、大孝疾徐都與戰争勝負相關。
(5)絕水,渡水。
(6)迎陵,面向高陵。
(7)逆流,軍陣處于河流下遊。
(8)殺地,極不利的地形。
(9)迎衆樹,面向樹林。
(10)五種地形的優劣。
(11)五地之敗,五種敗地。
此下簡文僅列舉四地,疑漏抄一字。
(12)五地之殺,五種殺地。
(13)《孫子·行軍》言險地種類有天井、天牢、天羅、天隙、天陷五類。
天井,指四邊高中間低窪之地。
天離即《孫子》天羅(離、羅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羅網之地。
天隙,指出道少而狹的地形。
天宛,疑與《孫子》天牢相當。
《孫子》“天陷”,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兵法》作“天{堯召}”,本篇“天柖”當為“天{堯召}”的異文。
(14)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種殺地。
(15)周,周匝環繞。
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軍陣的左側或右側。
古兵書多認為軍陣右背山陵為有利。
[原文]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直者為綱,術者為紀。
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産,術者半死。
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将來,必勿忘也。
絕水、迎陵、逆流、居殺地、迎衆樹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
南陣之山,生山也。
東陣之山,死山也。
東注之水,生水也。
北注之水,死水。
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
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
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五地之敗曰:谿、川、澤、斥。
五地之殺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
五墓,殺地也,勿居也,勿囗也。
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
[譯文]孫膑說:“就地形的一般狀況而言,向陽的地方是表,背陰的地方是裡,大路為綱,小路為紀,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布狀況,布陣用兵就可以自如了。
大路暢通的地區有利于運動作戰,而小路難行的地區就不便于運動作戰了。
凡是用于作戰的地方,日照的條件都很重要,對于四面八方風向的變化,千萬不能忘記觀察了解。
渡河涉水,向山陵進發,處在河流下遊,在死地紮營駐守,靠近樹林,在這五種情況下,都容易招緻失敗,用兵時要特别注意。
适于南面布陣的山是生山。
運于東面布陣的山是死山。
向東流的水是生水,向北流的水是死水,不流動的水也是死水。
就五種地形對用兵的優劣比較而言,山地勝過丘陵,丘陵勝過土山,土山勝過小土丘,小土丘又勝過有樹林的平地。
五種草的優劣依次是:知母草、荊棘、靈壽木、茅草、莎草。
五種土壤的優劣比較是:青土勝過黃土,黃土勝過黑土,黑土勝過紅土,紅土勝過白土,白土又勝過青土。
五種可能導緻作戰失敗的地形是:山溪、河流、沼澤、鹽堿地..。
五種可能導緻全軍覆沒的地形是:似天井般四周封閉的窪地,四周是高山、易進難出的地方,草木叢生有羅網的地方,兩面高山夾峙的狹窄山溝,沼澤地區。
這五種地形猶如軍隊的墳墓一般,都是兇多吉少的‘殺地’,不能在這裡駐紮..。
春天不能在低窪地紮營,秋天不能在高處紮營。
駐軍和布陣時,都不要改變右前方的有利地形,要選擇右翼有丘陵或高地作屏障,而不要左翼有屏障。
” [解析]這篇文章是專門論述地形的。
地利是用兵的三要素之一,而善于利用地形則是地利的核心内容。
作者在本文中對各種地形在用兵作戰中的利弊作了詳細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