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孫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
勇不足,将兵,自廣也。
不知道,數戰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
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侍令而動。
鬥一,守二。
以一侵敵,以二收。
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
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後。
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
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譯文]孫膑說:“智謀不足的人統兵,隻不過是自傲。
勇氣不足的人統兵,隻能自己為自己寬心。
不懂兵法,又沒有一定實戰經驗的人統兵,那就隻能靠僥幸了。
若要保證一個萬乘大國的安甯,擴大萬乘大國的統轄範圍,保全萬乘大國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隻能依靠懂得用兵規律的人了。
所謂懂得用兵規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國内深得民心。
對外要熟知敵情,布陣要懂得八種兵陣的要領,預見到必勝而出戰,沒有勝利的把握則避免出戰。
隻有這樣的人才是足當重任的将領。
”孫膑說:“用八種兵陣作戰的将領,要善于利用地形條件,選用合适的陣勢。
布陣時要把兵分為三部分,每陣要有先鋒,先鋒之後要有後續兵力,所有軍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動。
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擊,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衛。
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殲敵任務。
敵軍兵力弱而且陣勢混亂時,就先進精兵去攻擊敵軍。
敵軍強大而且陣勢嚴謹時,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誘敵。
用戰車和騎兵出戰時,把兵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側,一部分在左側,一部分斷後。
地勢平坦的地方用戰車,地勢險阻的地方則多用騎兵,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
但無論在險阻還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須先弄清楚,哪裡是生地,哪裡是險地,要占據生地,把敵軍置之死地而後消滅。
” [解析]這篇文章雖然題目是“八陣”,但并不是具體講述八種兵陣的布陣方法和具體運用的,而是從宏觀上論述用兵的基本規律,着重于對将領的要求和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論述對統兵将領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則論述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而從全文的主旨來看,還是着重于論述統兵作戰的将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軍事素養。
本文從“智、勇、道”三個方面論述統兵作戰的将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素養。
文章從反正兩方面,以對比的方法,先說明“智不足”、“勇不足”、“不知道”三者的後果,接着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強調為保證大國的安全和發展,必須而且唯有知“道”才行。
在此基礎上,再把“知道”歸結為七項具體内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诤。
最後強調說明,隻有懂得這七項的将領才是足以擔當重任,能保國安民的“王者之将”!“智”和“勇”,是統兵将領必不可少的軍事素養,可說盡人皆知,但很少有帶兵将領敢于承認自己“智”或“勇”不足。
可以說,古今中外真正足智而又勇敢的将領并不多,而智勇雙全,又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領、統帥就更加難得了。
我們可以看兩個實例。
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登基之後,便想平定隴西,以解除後顧之憂。
當時,占據隴西的薛舉也已稱帝,且有數十萬軍兵,實力很強。
他有一個兒子名叫仁杲,善于騎馬射箭,武藝高強。
他有個綽号,叫做“萬人敵”,據說有萬夫莫擋之勇,在隴西從無敵手,隻是在李世民進軍長安時,曾敗于李世民之手。
薛仁杲耿耿于懷。
唐高祖武德二年,薛舉病死,薛仁杲繼位。
唐廷派秦州總管窦軌征讨薛仁杲,吃了敗仗退後。
薛仁杲起兵追擊,圍住泾州。
唐軍不能抵敵,向高祖報警。
李淵任命李世民為西讨元帥,統兵前去援救。
李世民統兵進至折墌,薛仁杲派其骁将宗羅喉領兵迎戰,宗羅喉自恃勇猛無敵,直至唐軍營前,耀武揚威,指名向李世民挑戰。
一貫勇猛善戰的李世民卻下令緊閉營門堅守不出,命令全軍“不得妄動,違令立斬”。
那宗羅喉更加猖狂,天天前來挑戰,肆意謾罵。
唐軍衆将和士兵氣得要命,個個摩拳擦掌,想和敵軍決一死戰。
但李世民軍令森嚴,誰也不敢擅自出戰,于是紛紛入帳向李世民請戰。
李世民說:“我軍最近剛吃過敗仗,士氣比較低,而賊兵卻仗恃剛打勝仗,十分驕傲,輕視我軍。
我軍現在應該堅守,養足銳氣,讓敵人去驕狂,等他們一旦有所疏忽懈怠,我軍再奮起一擊,才能戰勝敵軍。
諸君請不要違反我的軍令。
”衆将聽了,仍是半信半疑,但因軍權在李世民手中,衆将不便和他争論,隻好耐着性子等待。
一天不戰,兩天不戰,一連五六十天,仍然不戰,衆将士都極其憤悶,
勇不足,将兵,自廣也。
不知道,數戰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
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侍令而動。
鬥一,守二。
以一侵敵,以二收。
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
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後。
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
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譯文]孫膑說:“智謀不足的人統兵,隻不過是自傲。
勇氣不足的人統兵,隻能自己為自己寬心。
不懂兵法,又沒有一定實戰經驗的人統兵,那就隻能靠僥幸了。
若要保證一個萬乘大國的安甯,擴大萬乘大國的統轄範圍,保全萬乘大國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隻能依靠懂得用兵規律的人了。
所謂懂得用兵規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國内深得民心。
對外要熟知敵情,布陣要懂得八種兵陣的要領,預見到必勝而出戰,沒有勝利的把握則避免出戰。
隻有這樣的人才是足當重任的将領。
”孫膑說:“用八種兵陣作戰的将領,要善于利用地形條件,選用合适的陣勢。
布陣時要把兵分為三部分,每陣要有先鋒,先鋒之後要有後續兵力,所有軍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動。
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擊,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衛。
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殲敵任務。
敵軍兵力弱而且陣勢混亂時,就先進精兵去攻擊敵軍。
敵軍強大而且陣勢嚴謹時,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誘敵。
用戰車和騎兵出戰時,把兵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側,一部分在左側,一部分斷後。
地勢平坦的地方用戰車,地勢險阻的地方則多用騎兵,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
但無論在險阻還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須先弄清楚,哪裡是生地,哪裡是險地,要占據生地,把敵軍置之死地而後消滅。
” [解析]這篇文章雖然題目是“八陣”,但并不是具體講述八種兵陣的布陣方法和具體運用的,而是從宏觀上論述用兵的基本規律,着重于對将領的要求和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論述對統兵将領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則論述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而從全文的主旨來看,還是着重于論述統兵作戰的将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軍事素養。
本文從“智、勇、道”三個方面論述統兵作戰的将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素養。
文章從反正兩方面,以對比的方法,先說明“智不足”、“勇不足”、“不知道”三者的後果,接着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強調為保證大國的安全和發展,必須而且唯有知“道”才行。
在此基礎上,再把“知道”歸結為七項具體内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诤。
最後強調說明,隻有懂得這七項的将領才是足以擔當重任,能保國安民的“王者之将”!“智”和“勇”,是統兵将領必不可少的軍事素養,可說盡人皆知,但很少有帶兵将領敢于承認自己“智”或“勇”不足。
可以說,古今中外真正足智而又勇敢的将領并不多,而智勇雙全,又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領、統帥就更加難得了。
我們可以看兩個實例。
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登基之後,便想平定隴西,以解除後顧之憂。
當時,占據隴西的薛舉也已稱帝,且有數十萬軍兵,實力很強。
他有一個兒子名叫仁杲,善于騎馬射箭,武藝高強。
他有個綽号,叫做“萬人敵”,據說有萬夫莫擋之勇,在隴西從無敵手,隻是在李世民進軍長安時,曾敗于李世民之手。
薛仁杲耿耿于懷。
唐高祖武德二年,薛舉病死,薛仁杲繼位。
唐廷派秦州總管窦軌征讨薛仁杲,吃了敗仗退後。
薛仁杲起兵追擊,圍住泾州。
唐軍不能抵敵,向高祖報警。
李淵任命李世民為西讨元帥,統兵前去援救。
李世民統兵進至折墌,薛仁杲派其骁将宗羅喉領兵迎戰,宗羅喉自恃勇猛無敵,直至唐軍營前,耀武揚威,指名向李世民挑戰。
一貫勇猛善戰的李世民卻下令緊閉營門堅守不出,命令全軍“不得妄動,違令立斬”。
那宗羅喉更加猖狂,天天前來挑戰,肆意謾罵。
唐軍衆将和士兵氣得要命,個個摩拳擦掌,想和敵軍決一死戰。
但李世民軍令森嚴,誰也不敢擅自出戰,于是紛紛入帳向李世民請戰。
李世民說:“我軍最近剛吃過敗仗,士氣比較低,而賊兵卻仗恃剛打勝仗,十分驕傲,輕視我軍。
我軍現在應該堅守,養足銳氣,讓敵人去驕狂,等他們一旦有所疏忽懈怠,我軍再奮起一擊,才能戰勝敵軍。
諸君請不要違反我的軍令。
”衆将聽了,仍是半信半疑,但因軍權在李世民手中,衆将不便和他争論,隻好耐着性子等待。
一天不戰,兩天不戰,一連五六十天,仍然不戰,衆将士都極其憤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