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
關燈
小
中
大
憋得快受不住了。
忽然,一員敵将帶領幾百名敵軍前來請降。
李世民下令召入帳中問話,敵将叫梁胡郎,說是他們軍中缺乏糧食,免不了被擒,所以來投降。
唐軍諸将怕敵将有詐,紛紛進帳勸阻李世民。
李世民斥責說:“梁将軍是見機行事的君子,不要多疑。
”随即用好言安慰梁胡郎,讓其住在後營。
随後派行軍總管梁實把軍營移到淺水原去,引誘敵軍來進攻。
宗羅喉見唐軍移營,高興極了,以為有機可乘了,把所有的精兵全派去攻打梁實的營地。
梁實據險堅守,仍不出戰,但營中缺水,軍中人馬一連幾天都沒有喝水。
宗羅喉圍攻緊急。
這時,李世民才召集衆将,說道,“今天可以出戰了!”右武侯大将軍龐玉奮起請戰,李世民對他說:“龐将軍可以從淺水原南面去列陣,如果賊兵全力來攻,你們要堅持頂住,不許後退!我自會領兵接應救援。
”龐玉奉命領兵到淺水原南面,選好地形,擺成陣勢。
唐軍陣勢剛列好,宗羅喉已領兵前來攻打,敵将仗恃人馬衆多,把龐玉的軍隊團團圍注,四面猛攻。
龐玉抖擻精神,督促衆軍士苦戰,但敵軍實在太多了,層層進逼,任憑唐軍奮勇拼殺,仍不能打退敵軍,唐軍反而死傷一些兵士。
龐玉見形勢危急,大聲高喊:“元帥料敵如神,一定會有精兵來援助我們,大家千萬不可退縮,必須拼死殺敵!我決心拼上性命,決不貪生!”唐軍兵将聽了龐玉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大為振奮,再接再勵,拼死奮戰,血肉相搏,直殺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正在十分吃緊之時,忽見宗羅喉陣腳大亂,敵軍紛紛奔逃。
隻見一員大将,手持長矛率先突入敵陣,後面幾員勇将緊緊跟随。
唐軍一見為首來援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們的元帥李世民,立時歡聲雷動,勇氣倍增,裡應外合,内外夾攻,殺聲震天,宗羅喉的疲困軍兵哪是對手,立時潰散,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哪還有抵抗之力。
李世民揮軍追擊,斬殺敵軍數千人。
李世民又選出健壯騎兵兩千人,由他親自帶領,窮追逃敵。
李世民的舅舅窦軌攔在馬前苦谏,“薛仁杲還據守着防衛堅固的城池。
我軍雖然打敗了宗羅喉,但還是不可輕率進兵。
應該暫且收回軍兵,休息以後再決定進退。
”李世民卻說:“我早已策劃過了,今天作戰的形勢,我軍已是勢如破竹,絕不能失去良機!舅舅不可再說了!”使即領兵直撲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
薛仁杲把軍兵擺在城外,隔着泾水和李世民對峙。
兩軍剛列陣相對,還沒有交鋒,薛仁杲部下骁将渾幹等數人,已渡河去投降李世民了。
薛仁杲見狀,知道已不能與李世民争戰了,急忙領兵退回城中。
這時已是傍晚時分,唐軍大隊人馬相繼到達,把敵城團團圍了起來。
到半夜時分,敵軍将領紛紛從城頭缒落城外,向唐軍投降。
到這時,薛仁杲已是計窮力竭,隻好送上降表,打開城門迎接李世民率軍入城。
李世民進城,收編精兵一萬多人,得到全城五萬多人口。
諸将上前向李世民祝賀,并且問道:“大王一戰而打敗敵軍,當即舍棄步兵,僅帶兩千騎兵,又沒有攻城用具,便直撲敵軍城下。
大家都說這座城攻不下來,可是不到一天就拿下了,事情偏巧就全如大王預料的一樣。
請問大王是根據什麼建立了這樣的奇功?”李世民說:“宗羅喉的部下,全都是隴外的慓悍軍兵,我出其不意把他打敗後,他的軍兵四處潰散,而死傷的并不多,我如果拖延追擊,他們就會逃進城去,再被薛仁杲收攏,加以撫慰,就會再次成為勁旅,他們堅守城池,那必定十分難于攻占了。
我軍隻有乘勝急攻,敵軍潰散的軍兵才不能回城去,隻好散回隴外去了。
薛仁杲占據的折墌城十分虛弱,薛仁杲又吓破了膽,沒有時間去想辦法,他不投降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我得以成功的原因。
”衆将無不心悅誠服。
從李世民大破薛仁杲,平定隴西這個事例,我們更容易領會到什麼是“智”,什麼是“勇”,什麼是“知道”。
李世民把敵我都分析得很透,從實際情況出發,采用最恰當的謀略,為了驕敵,他可以忍受辱罵,五六十天不出戰,而當戰機出現時,他又能不顧一切,甚至置自己舅舅的苦谏于不顧,敢于孤軍追敵,一往無前,終于大獲全勝。
在唐軍被圍攻,形勢十分危急時,李世民敢于身先士卒,手持長槍,沖入敵陣,拼死沖殺。
這些正生動地表現出了李世民的超過常人的大智大勇。
勝利後李世民的一席話,更充分說明他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
他所以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絕非偶然,他可以稱得上“王者之将”,無愧于一代明君的贊頌。
與這個事例截然相反的事例也有一個,那是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交兵中發生的一件事。
司馬懿複出,迅速平息了孟達反叛後,帶領20萬大軍離開長安,前去與蜀兵交戰。
他分析了當時的态勢,決定出奇兵直取街亭,以直達陽平關,一舉而戰勝諸葛亮。
而諸葛亮卻早已看出司馬懿的意圖,及時部署了街亭的防禦。
他對衆将說:“這是我軍的咽喉要道,關系重大
忽然,一員敵将帶領幾百名敵軍前來請降。
李世民下令召入帳中問話,敵将叫梁胡郎,說是他們軍中缺乏糧食,免不了被擒,所以來投降。
唐軍諸将怕敵将有詐,紛紛進帳勸阻李世民。
李世民斥責說:“梁将軍是見機行事的君子,不要多疑。
”随即用好言安慰梁胡郎,讓其住在後營。
随後派行軍總管梁實把軍營移到淺水原去,引誘敵軍來進攻。
宗羅喉見唐軍移營,高興極了,以為有機可乘了,把所有的精兵全派去攻打梁實的營地。
梁實據險堅守,仍不出戰,但營中缺水,軍中人馬一連幾天都沒有喝水。
宗羅喉圍攻緊急。
這時,李世民才召集衆将,說道,“今天可以出戰了!”右武侯大将軍龐玉奮起請戰,李世民對他說:“龐将軍可以從淺水原南面去列陣,如果賊兵全力來攻,你們要堅持頂住,不許後退!我自會領兵接應救援。
”龐玉奉命領兵到淺水原南面,選好地形,擺成陣勢。
唐軍陣勢剛列好,宗羅喉已領兵前來攻打,敵将仗恃人馬衆多,把龐玉的軍隊團團圍注,四面猛攻。
龐玉抖擻精神,督促衆軍士苦戰,但敵軍實在太多了,層層進逼,任憑唐軍奮勇拼殺,仍不能打退敵軍,唐軍反而死傷一些兵士。
龐玉見形勢危急,大聲高喊:“元帥料敵如神,一定會有精兵來援助我們,大家千萬不可退縮,必須拼死殺敵!我決心拼上性命,決不貪生!”唐軍兵将聽了龐玉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大為振奮,再接再勵,拼死奮戰,血肉相搏,直殺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正在十分吃緊之時,忽見宗羅喉陣腳大亂,敵軍紛紛奔逃。
隻見一員大将,手持長矛率先突入敵陣,後面幾員勇将緊緊跟随。
唐軍一見為首來援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們的元帥李世民,立時歡聲雷動,勇氣倍增,裡應外合,内外夾攻,殺聲震天,宗羅喉的疲困軍兵哪是對手,立時潰散,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哪還有抵抗之力。
李世民揮軍追擊,斬殺敵軍數千人。
李世民又選出健壯騎兵兩千人,由他親自帶領,窮追逃敵。
李世民的舅舅窦軌攔在馬前苦谏,“薛仁杲還據守着防衛堅固的城池。
我軍雖然打敗了宗羅喉,但還是不可輕率進兵。
應該暫且收回軍兵,休息以後再決定進退。
”李世民卻說:“我早已策劃過了,今天作戰的形勢,我軍已是勢如破竹,絕不能失去良機!舅舅不可再說了!”使即領兵直撲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
薛仁杲把軍兵擺在城外,隔着泾水和李世民對峙。
兩軍剛列陣相對,還沒有交鋒,薛仁杲部下骁将渾幹等數人,已渡河去投降李世民了。
薛仁杲見狀,知道已不能與李世民争戰了,急忙領兵退回城中。
這時已是傍晚時分,唐軍大隊人馬相繼到達,把敵城團團圍了起來。
到半夜時分,敵軍将領紛紛從城頭缒落城外,向唐軍投降。
到這時,薛仁杲已是計窮力竭,隻好送上降表,打開城門迎接李世民率軍入城。
李世民進城,收編精兵一萬多人,得到全城五萬多人口。
諸将上前向李世民祝賀,并且問道:“大王一戰而打敗敵軍,當即舍棄步兵,僅帶兩千騎兵,又沒有攻城用具,便直撲敵軍城下。
大家都說這座城攻不下來,可是不到一天就拿下了,事情偏巧就全如大王預料的一樣。
請問大王是根據什麼建立了這樣的奇功?”李世民說:“宗羅喉的部下,全都是隴外的慓悍軍兵,我出其不意把他打敗後,他的軍兵四處潰散,而死傷的并不多,我如果拖延追擊,他們就會逃進城去,再被薛仁杲收攏,加以撫慰,就會再次成為勁旅,他們堅守城池,那必定十分難于攻占了。
我軍隻有乘勝急攻,敵軍潰散的軍兵才不能回城去,隻好散回隴外去了。
薛仁杲占據的折墌城十分虛弱,薛仁杲又吓破了膽,沒有時間去想辦法,他不投降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我得以成功的原因。
”衆将無不心悅誠服。
從李世民大破薛仁杲,平定隴西這個事例,我們更容易領會到什麼是“智”,什麼是“勇”,什麼是“知道”。
李世民把敵我都分析得很透,從實際情況出發,采用最恰當的謀略,為了驕敵,他可以忍受辱罵,五六十天不出戰,而當戰機出現時,他又能不顧一切,甚至置自己舅舅的苦谏于不顧,敢于孤軍追敵,一往無前,終于大獲全勝。
在唐軍被圍攻,形勢十分危急時,李世民敢于身先士卒,手持長槍,沖入敵陣,拼死沖殺。
這些正生動地表現出了李世民的超過常人的大智大勇。
勝利後李世民的一席話,更充分說明他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
他所以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絕非偶然,他可以稱得上“王者之将”,無愧于一代明君的贊頌。
與這個事例截然相反的事例也有一個,那是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交兵中發生的一件事。
司馬懿複出,迅速平息了孟達反叛後,帶領20萬大軍離開長安,前去與蜀兵交戰。
他分析了當時的态勢,決定出奇兵直取街亭,以直達陽平關,一舉而戰勝諸葛亮。
而諸葛亮卻早已看出司馬懿的意圖,及時部署了街亭的防禦。
他對衆将說:“這是我軍的咽喉要道,關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