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
關燈
小
中
大
。
街亭一失,我們大軍就完了。
”馬谡自告奮勇,願意前去守衛。
諸葛亮告誡他:“這裡沒有城郭,又沒有險阻,防守非常困難。
”馬谡卻說:“我自幼熟讀兵書,懂得兵法,難道連一個街亭都守不住嗎?”諸葛亮說:“司馬懿可不是一般的人,還有張當先鋒,你恐怕不是對手。
”馬谡卻若無其事地說:“不要說司馬懿、張,就是曹睿親自來,又有什麼可怕呢?如有差錯,請斬我全家!”随即立了軍令狀。
諸葛亮本來還不放心,但想到他在平南時出謀劃策,表現還可以,現在又立了軍令狀,就讓他領兵去了。
為防止意外,又另派王平去助戰,并叮囑王平小心謹慎,要在要道上紮寨,讓賊兵無法偷過,并要求王平,安好營立即畫出地圖送回。
諸葛亮知道街亭的守衛關系實在重大,又另派高翔帶一萬人馬去守列柳城,如果街亭危急,可以就近救授。
接着又派魏延到街亭後面屯紮。
除此之外,還派趙雲、鄧芝領兵出箕谷設疑兵,以牽制魏軍。
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後,諸葛亮才以姜維任先鋒,親自統領大軍由斜谷去攻打墌城。
再說馬谡帶2.5萬精兵到達街亭後,看了看地勢,就笑諸葛亮太多心了,他料定魏軍絕不敢來。
于是,把諸葛亮的諄諄囑咐全抛到腦後去了。
王平要在五路總口當道下寨,馬谡卻要上土山屯軍。
王平說:“如果魏軍來圍住土山怎麼辦?”馬谡不屑地大笑說道:“你真是女人的見解!兵法不是早就說了‘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嗎?魏軍如果來,我一定殺他一個片甲不回!”王平又說:“我多次随丞相出征,每到一處,丞相都盡心指教。
我看這座山是個絕地。
如果魏軍切斷我軍水道,我軍将會不戰自亂。
”馬谡說:“你不要亂說!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魏軍斷我水道,蜀兵還能不拼命死戰嗎!我軍定可以一當百!我一向多讀兵書,丞相還事事問計于我,你憑什麼攔阻我?”王平說服不了他,又請求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山下紮一個小寨,成為犄角之勢,可互相呼應。
就連這一主張,馬谡也不同意。
這時逃難的百姓已紛紛擁來,說魏軍到了。
王平仍堅持分兵紮寨,馬谡才勉強撥給五千人,還說:“等我破了魏軍,你可别到丞相面前去分享功勞!”王平不理他,自去山下紮寨,并畫好地圖,派人給諸葛亮送去。
再說司馬懿聽到司馬昭探路回報說,街亭已有守軍,隻得歎息道:“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
”司馬昭又笑着說,蜀軍屯兵山上,司馬懿這才放下心來。
随後,司馬懿又親自去察看。
馬谡見了,竟大笑說:“他們如果要命,就不要來圍山!”司馬懿察看完畢,命張去攔住王平,派申儀、申耽去圍山、斷水道。
司馬懿随即指揮大軍把土山四面圍住。
蜀軍衆兵一見滿山遍野都是魏軍,十分嚴整,早已吓得魂飛魄散,哪裡還敢下山。
馬谡連連搖動紅旗指揮沖殺,可蜀軍兵将誰敢去沖呀!馬谡勃然大怒,親自殺了兩員将領,衆蜀軍害怕,才奮力往山下沖擊。
但在魏軍嚴密圍困下,哪裡沖得動呀!蜀軍兵将隻好退回山上。
馬谡這才知道事情不妙,下令堅守待援。
但王平被張攔住。
蜀軍被困了一天,滴水皆無,吃不上飯,嚷嚷不止。
到了半夜,山南的蜀軍就打開寨門,下山投降魏軍去了。
司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軍更是大亂。
馬谡一看守不住了,就什麼也不管了。
驅趕殘兵沖殺下山,往西逃跑。
司馬懿放他過去,張卻帶兵追來,虧得魏延擋住,張才退去。
由于馬谡瞎指揮,蜀軍大吃敗仗,魏延、王平、高翔也無力回天,隻好退到陽平關去。
馬谡的夫敗,使諸葛亮不得不冒險唱了一出“空城計”,方才僥幸退了魏軍,避免了更大損失。
馬谡自恃精通兵法,剛愎自用,實則大大不“智”。
再者,事到臨頭,他一見不妙,又慌忙逃跑,說明他不勇。
馬谡違背軍事常識部署軍隊,說明他根本不懂用兵之“道”。
不智、不勇、不知“道”,不敗才怪!什麼是真“智”、真“勇”、真“知道”,從上述兩個事例不難看出。
和用兵打仗一樣,要幹好任何一領事業,同樣需要從事該項事業的人,尤其是其領導人,必須有真“智”、真“勇”,真知“道”。
現今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對領導人的素質要求,仍可概括為“智、勇、道”,“智”者,是要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能夠掌握國内外各方面的情況,審時度勢地作出正确的決策和指揮,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和虛僞。
“勇”是敢于及時正确決斷,那種“研究研究”,久拖不決,不敢負責的作風隻會誤事,要勇于決斷,敢于負責。
知“道”,就是要真正掌握事物的固有規律,精通業務,會領導,善管理。
時代需要有真知的見的、大智大勇的、真正懂行的領導人,但願在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王者之将。
”文章的後一部分講的是統兵将領應該具備的排兵布陣的基本素質和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當然都很重要,統兵将領必須懂得。
這些問題其他篇章還有專門論述,這裡不再多作分析。
街亭一失,我們大軍就完了。
”馬谡自告奮勇,願意前去守衛。
諸葛亮告誡他:“這裡沒有城郭,又沒有險阻,防守非常困難。
”馬谡卻說:“我自幼熟讀兵書,懂得兵法,難道連一個街亭都守不住嗎?”諸葛亮說:“司馬懿可不是一般的人,還有張當先鋒,你恐怕不是對手。
”馬谡卻若無其事地說:“不要說司馬懿、張,就是曹睿親自來,又有什麼可怕呢?如有差錯,請斬我全家!”随即立了軍令狀。
諸葛亮本來還不放心,但想到他在平南時出謀劃策,表現還可以,現在又立了軍令狀,就讓他領兵去了。
為防止意外,又另派王平去助戰,并叮囑王平小心謹慎,要在要道上紮寨,讓賊兵無法偷過,并要求王平,安好營立即畫出地圖送回。
諸葛亮知道街亭的守衛關系實在重大,又另派高翔帶一萬人馬去守列柳城,如果街亭危急,可以就近救授。
接着又派魏延到街亭後面屯紮。
除此之外,還派趙雲、鄧芝領兵出箕谷設疑兵,以牽制魏軍。
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後,諸葛亮才以姜維任先鋒,親自統領大軍由斜谷去攻打墌城。
再說馬谡帶2.5萬精兵到達街亭後,看了看地勢,就笑諸葛亮太多心了,他料定魏軍絕不敢來。
于是,把諸葛亮的諄諄囑咐全抛到腦後去了。
王平要在五路總口當道下寨,馬谡卻要上土山屯軍。
王平說:“如果魏軍來圍住土山怎麼辦?”馬谡不屑地大笑說道:“你真是女人的見解!兵法不是早就說了‘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嗎?魏軍如果來,我一定殺他一個片甲不回!”王平又說:“我多次随丞相出征,每到一處,丞相都盡心指教。
我看這座山是個絕地。
如果魏軍切斷我軍水道,我軍将會不戰自亂。
”馬谡說:“你不要亂說!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魏軍斷我水道,蜀兵還能不拼命死戰嗎!我軍定可以一當百!我一向多讀兵書,丞相還事事問計于我,你憑什麼攔阻我?”王平說服不了他,又請求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山下紮一個小寨,成為犄角之勢,可互相呼應。
就連這一主張,馬谡也不同意。
這時逃難的百姓已紛紛擁來,說魏軍到了。
王平仍堅持分兵紮寨,馬谡才勉強撥給五千人,還說:“等我破了魏軍,你可别到丞相面前去分享功勞!”王平不理他,自去山下紮寨,并畫好地圖,派人給諸葛亮送去。
再說司馬懿聽到司馬昭探路回報說,街亭已有守軍,隻得歎息道:“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
”司馬昭又笑着說,蜀軍屯兵山上,司馬懿這才放下心來。
随後,司馬懿又親自去察看。
馬谡見了,竟大笑說:“他們如果要命,就不要來圍山!”司馬懿察看完畢,命張去攔住王平,派申儀、申耽去圍山、斷水道。
司馬懿随即指揮大軍把土山四面圍住。
蜀軍衆兵一見滿山遍野都是魏軍,十分嚴整,早已吓得魂飛魄散,哪裡還敢下山。
馬谡連連搖動紅旗指揮沖殺,可蜀軍兵将誰敢去沖呀!馬谡勃然大怒,親自殺了兩員将領,衆蜀軍害怕,才奮力往山下沖擊。
但在魏軍嚴密圍困下,哪裡沖得動呀!蜀軍兵将隻好退回山上。
馬谡這才知道事情不妙,下令堅守待援。
但王平被張攔住。
蜀軍被困了一天,滴水皆無,吃不上飯,嚷嚷不止。
到了半夜,山南的蜀軍就打開寨門,下山投降魏軍去了。
司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軍更是大亂。
馬谡一看守不住了,就什麼也不管了。
驅趕殘兵沖殺下山,往西逃跑。
司馬懿放他過去,張卻帶兵追來,虧得魏延擋住,張才退去。
由于馬谡瞎指揮,蜀軍大吃敗仗,魏延、王平、高翔也無力回天,隻好退到陽平關去。
馬谡的夫敗,使諸葛亮不得不冒險唱了一出“空城計”,方才僥幸退了魏軍,避免了更大損失。
馬谡自恃精通兵法,剛愎自用,實則大大不“智”。
再者,事到臨頭,他一見不妙,又慌忙逃跑,說明他不勇。
馬谡違背軍事常識部署軍隊,說明他根本不懂用兵之“道”。
不智、不勇、不知“道”,不敗才怪!什麼是真“智”、真“勇”、真“知道”,從上述兩個事例不難看出。
和用兵打仗一樣,要幹好任何一領事業,同樣需要從事該項事業的人,尤其是其領導人,必須有真“智”、真“勇”,真知“道”。
現今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對領導人的素質要求,仍可概括為“智、勇、道”,“智”者,是要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能夠掌握國内外各方面的情況,審時度勢地作出正确的決策和指揮,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和虛僞。
“勇”是敢于及時正确決斷,那種“研究研究”,久拖不決,不敢負責的作風隻會誤事,要勇于決斷,敢于負責。
知“道”,就是要真正掌握事物的固有規律,精通業務,會領導,善管理。
時代需要有真知的見的、大智大勇的、真正懂行的領導人,但願在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王者之将。
”文章的後一部分講的是統兵将領應該具備的排兵布陣的基本素質和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當然都很重要,統兵将領必須懂得。
這些問題其他篇章還有專門論述,這裡不再多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