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戰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談到戰争勝敗與日、月、星的關系。
古人認為月主陰,象征刑殺,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時。
篇中雖然涉及此類流行于當時的迷信說法,但篇首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特别強調了人的作用。
月戰(1) 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2),莫貴于人。
戰□□□□不單。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是以必付與而□戰,不得巳而後戰。
故撫時而戰,不複使其衆。
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磿者也。
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
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
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
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将善而生過者也(3)。
一單……***……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
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4)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軍者,有覆軍殺将者。
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猶言介于天地之間。
(3)過,疑借為禍。
古代軍事家多認為屢次打勝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吳子·圖國》說:“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 (4)得,疑是俘獲之意。
[原文]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戰囗囗囗囗不單。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是以必付與而囗戰,不得已而後戰。
故撫時而戰,不複使其衆。
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
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
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
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
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将善而生過者也。
一單..(以下為散簡、缺文)..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
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軍者,有覆軍殺将者。
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譯文]孫膑說,“世上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
..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
所以,必須三項條件齊備才能作戰。
如果不能三項條件齊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作戰。
能夠把握時機出戰。
可以一戰而勝,不必讓士兵打第二仗。
沒有計劃就去作戰,卻又能取得小勝利,那是由于天時符合。
”孫膑說:“打十仗能取得六次勝利,那是掌握了星辰變化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陽運行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運行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九次,那是..。
打十仗而能取勝十次,那則是将領善于用兵,而士兵的素質又勝過敵軍的緣故了。
..”..不能取勝的情況有五種,而且這五種之中有任何一種,都不能取勝。
所以說,用兵作戰是有一定規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殺死許多敵軍,卻不能俘獲敵軍将領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獲敵軍将領,卻不能占據敵軍營房;有的人用兵能占據敵軍營房,卻不能捉住敵軍統帥;有的人用兵遭緻全軍覆沒的失敗,卻能殺死敵軍将領。
所以說,隻要掌握了用兵的規律,敵軍想要生存也就不可能了。
[解析]這篇文章名叫《月戰》,是說明戰争如同月亮運行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啟發用兵的人要掌握戰争的規律,按照戰争自身固有的規律去用兵作戰,隻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這篇文章從宏觀上論述了戰争勝敗的基本規律,一開頭就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接着又進一步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這些見解,說明孫膑确實深谙用兵的規律,他把人的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時、地利、人和綜合提出,這無疑是精明的見解。
從古至今,許多軍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認識,許多戰争的實例也證明了孫膑的論述是正确的。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有一節專門論述《兵民是勝利之本》。
在1938年5月,抗日戰争爆發還不到一年之際,正當日本帝國主義猖狂進攻,我
古人認為月主陰,象征刑殺,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時。
篇中雖然涉及此類流行于當時的迷信說法,但篇首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特别強調了人的作用。
月戰(1) 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2),莫貴于人。
戰□□□□不單。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是以必付與而□戰,不得巳而後戰。
故撫時而戰,不複使其衆。
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磿者也。
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
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
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
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将善而生過者也(3)。
一單……***……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
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4)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軍者,有覆軍殺将者。
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猶言介于天地之間。
(3)過,疑借為禍。
古代軍事家多認為屢次打勝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吳子·圖國》說:“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 (4)得,疑是俘獲之意。
[原文]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戰囗囗囗囗不單。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是以必付與而囗戰,不得已而後戰。
故撫時而戰,不複使其衆。
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
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
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
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
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将善而生過者也。
一單..(以下為散簡、缺文)..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
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軍者,有覆軍殺将者。
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譯文]孫膑說,“世上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
..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
所以,必須三項條件齊備才能作戰。
如果不能三項條件齊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作戰。
能夠把握時機出戰。
可以一戰而勝,不必讓士兵打第二仗。
沒有計劃就去作戰,卻又能取得小勝利,那是由于天時符合。
”孫膑說:“打十仗能取得六次勝利,那是掌握了星辰變化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陽運行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運行的規律。
打十仗能取勝九次,那是..。
打十仗而能取勝十次,那則是将領善于用兵,而士兵的素質又勝過敵軍的緣故了。
..”..不能取勝的情況有五種,而且這五種之中有任何一種,都不能取勝。
所以說,用兵作戰是有一定規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殺死許多敵軍,卻不能俘獲敵軍将領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獲敵軍将領,卻不能占據敵軍營房;有的人用兵能占據敵軍營房,卻不能捉住敵軍統帥;有的人用兵遭緻全軍覆沒的失敗,卻能殺死敵軍将領。
所以說,隻要掌握了用兵的規律,敵軍想要生存也就不可能了。
[解析]這篇文章名叫《月戰》,是說明戰争如同月亮運行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啟發用兵的人要掌握戰争的規律,按照戰争自身固有的規律去用兵作戰,隻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這篇文章從宏觀上論述了戰争勝敗的基本規律,一開頭就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接着又進一步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這些見解,說明孫膑确實深谙用兵的規律,他把人的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時、地利、人和綜合提出,這無疑是精明的見解。
從古至今,許多軍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認識,許多戰争的實例也證明了孫膑的論述是正确的。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有一節專門論述《兵民是勝利之本》。
在1938年5月,抗日戰争爆發還不到一年之際,正當日本帝國主義猖狂進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