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卒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論述關系戰争勝負的一些重要因素。
篡卒(1) 孫子曰:兵之勝在于篡卒(2),其勇在于制(3),其巧在于勢(4),其利在于信(5),其德在于道(6),其富在于亟歸(7),其強在于休民(8),其傷在于數戰(9)。
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10)。
信者,兵[之](11)明賞也。
惡戰者,兵之王器也(12)。
取衆者,勝□□□也。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13)。
知道,勝。
得衆,勝。
左右和,勝。
量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禦将,不勝(14)。
不知道,不勝。
乖将,不勝(15)。
不用間(16),不勝。
不得衆,不勝。
孫子曰:勝在覺,明賞,選卒,乘敵之□。
是謂泰武之葆。
孫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17)忠?忠王。
安信?信賞。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
不信于賞,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二百卅五(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篡借為選,篡卒即選卒,參看《威王問》注(51)。
(2)軍隊打勝仗在于選用強卒。
(3)士卒作戰勇敢在于軍法嚴明。
(4)軍隊作戰機動靈活,在于利用形勢。
(5)利,銳。
意謂軍隊戰鬥力強,在于将帥言而有信。
一說“利”即利害之利,此句意謂将帥有信,為軍隊的利之所在。
(6)軍隊具有好的素質,在于将帥明白用兵的道理。
(7)軍用不绌,在于速戰速決。
亟(ji及),急。
(8)軍隊戰鬥力強,在于養精蓄銳。
(9)軍隊戰鬥力挫傷,在于頻繁作戰。
(10)厚積,豐富的儲備。
意謂德行是軍隊的憑藉。
(11)“之”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2)惡(wu勿),厭惡。
惡戰,不好戰。
王器,王者之器。
意謂不好戰才是用兵的根本。
(13)将帥得到君主信任,有指揮作戰的全權,可以勝利。
(14)禦,駕馭,控制。
意謂将帥受君主牽制,不能自主,就不能勝利。
(15)乖,離異。
意謂将帥不和,不能勝利o(16)間,間諜。
(17)安,疑問代詞,相當于現代語的“哪裡”。
[原文]孫子曰:兵之勝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勢,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歸;其強在于休民,其傷在于數戰。
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
信者,兵[之]明賞也。
惡戰者,兵之王器也。
取衆者,勝囗囗囗也。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
知道,勝,得衆,勝。
左右和,勝。
量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禦将不勝。
不知道不勝。
乖将不勝。
不用間不勝。
不得衆不勝。
孫子曰:勝在盡囗,明賞,選卒,乘敵之囗。
是謂太武之葆。
孫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以下為散簡、缺文)..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忠?忠王。
安信?信賞。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
不信于賞,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譯文]孫膑說:“用兵取勝的關鍵在于選拔士兵。
士兵的勇敢在于軍紀嚴明,士兵的作戰技巧在于指揮得當,士兵的戰鬥力強在于将領的信用,士兵的品德在于教導。
軍需充足在于速戰速決,軍隊的強大在于百姓休養生息,軍隊受損傷在于作戰過多。
”孫膑說:“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礎。
講信用,就是要對士兵明确頒示獎賞。
能夠進行殊死戰鬥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孫膑說:“常勝辦法有五條:将領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權指揮軍隊時,可以取勝;将領懂得用兵規律,可以取勝;将領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可以取勝;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勝;将領能夠充分了解敵情,并能利用地形,可以取勝!”孫膑說:“常敗的原因也有五條:将領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獨立指揮,不能取勝;将領不懂用兵規律,不能取勝:将領不和,不能取勝;将領不能得到廣大士兵擁護,不能取勝。
”孫膑說:“取勝在于..明确賞格,選拔士兵,趁敵軍..這是用兵取勝建立奇功的法寶。
”孫膑說,“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無法統兵作戰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
什麼是忠?就是忠于君王。
什麼是信?就是對懸賞講信用。
什麼是敢?就是敢于抛棄不正确的東西。
如果不忠于君王,就不敢領君王的兵打仗。
如果對獎賞不講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擁護。
如果不能抛棄錯誤的東西,士兵就不會敬服。
[解析]這篇文章不長,子數不多,但内容十分豐富,論述了帶兵用兵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問題,可謂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細細品味。
該文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兵之勝在于選卒”這一觀點,在進行了一系列論述之後,孫膑又突出強調“明賞、選卒..是謂太武之葆”。
孫膑在兩于多年前就提出這一主張,并将其突出為用兵取勝的法寶,這确實了不起,十分難能可貴。
那時,雖然中國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不像漢朝開始獨尊儒術以後那樣,把人嚴格分成“治人”和“治于人”兩大類,突出少數統領人物的決定作用,但畢竟還不是都能認識和承認廣大人民群
篡卒(1) 孫子曰:兵之勝在于篡卒(2),其勇在于制(3),其巧在于勢(4),其利在于信(5),其德在于道(6),其富在于亟歸(7),其強在于休民(8),其傷在于數戰(9)。
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10)。
信者,兵[之](11)明賞也。
惡戰者,兵之王器也(12)。
取衆者,勝□□□也。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13)。
知道,勝。
得衆,勝。
左右和,勝。
量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禦将,不勝(14)。
不知道,不勝。
乖将,不勝(15)。
不用間(16),不勝。
不得衆,不勝。
孫子曰:勝在覺,明賞,選卒,乘敵之□。
是謂泰武之葆。
孫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17)忠?忠王。
安信?信賞。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
不信于賞,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二百卅五(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篡借為選,篡卒即選卒,參看《威王問》注(51)。
(2)軍隊打勝仗在于選用強卒。
(3)士卒作戰勇敢在于軍法嚴明。
(4)軍隊作戰機動靈活,在于利用形勢。
(5)利,銳。
意謂軍隊戰鬥力強,在于将帥言而有信。
一說“利”即利害之利,此句意謂将帥有信,為軍隊的利之所在。
(6)軍隊具有好的素質,在于将帥明白用兵的道理。
(7)軍用不绌,在于速戰速決。
亟(ji及),急。
(8)軍隊戰鬥力強,在于養精蓄銳。
(9)軍隊戰鬥力挫傷,在于頻繁作戰。
(10)厚積,豐富的儲備。
意謂德行是軍隊的憑藉。
(11)“之”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2)惡(wu勿),厭惡。
惡戰,不好戰。
王器,王者之器。
意謂不好戰才是用兵的根本。
(13)将帥得到君主信任,有指揮作戰的全權,可以勝利。
(14)禦,駕馭,控制。
意謂将帥受君主牽制,不能自主,就不能勝利。
(15)乖,離異。
意謂将帥不和,不能勝利o(16)間,間諜。
(17)安,疑問代詞,相當于現代語的“哪裡”。
[原文]孫子曰:兵之勝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勢,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歸;其強在于休民,其傷在于數戰。
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
信者,兵[之]明賞也。
惡戰者,兵之王器也。
取衆者,勝囗囗囗也。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
知道,勝,得衆,勝。
左右和,勝。
量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禦将不勝。
不知道不勝。
乖将不勝。
不用間不勝。
不得衆不勝。
孫子曰:勝在盡囗,明賞,選卒,乘敵之囗。
是謂太武之葆。
孫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以下為散簡、缺文)..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忠?忠王。
安信?信賞。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
不信于賞,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譯文]孫膑說:“用兵取勝的關鍵在于選拔士兵。
士兵的勇敢在于軍紀嚴明,士兵的作戰技巧在于指揮得當,士兵的戰鬥力強在于将領的信用,士兵的品德在于教導。
軍需充足在于速戰速決,軍隊的強大在于百姓休養生息,軍隊受損傷在于作戰過多。
”孫膑說:“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礎。
講信用,就是要對士兵明确頒示獎賞。
能夠進行殊死戰鬥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孫膑說:“常勝辦法有五條:将領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權指揮軍隊時,可以取勝;将領懂得用兵規律,可以取勝;将領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可以取勝;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勝;将領能夠充分了解敵情,并能利用地形,可以取勝!”孫膑說:“常敗的原因也有五條:将領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獨立指揮,不能取勝;将領不懂用兵規律,不能取勝:将領不和,不能取勝;将領不能得到廣大士兵擁護,不能取勝。
”孫膑說:“取勝在于..明确賞格,選拔士兵,趁敵軍..這是用兵取勝建立奇功的法寶。
”孫膑說,“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無法統兵作戰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
什麼是忠?就是忠于君王。
什麼是信?就是對懸賞講信用。
什麼是敢?就是敢于抛棄不正确的東西。
如果不忠于君王,就不敢領君王的兵打仗。
如果對獎賞不講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擁護。
如果不能抛棄錯誤的東西,士兵就不會敬服。
[解析]這篇文章不長,子數不多,但内容十分豐富,論述了帶兵用兵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問題,可謂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細細品味。
該文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兵之勝在于選卒”這一觀點,在進行了一系列論述之後,孫膑又突出強調“明賞、選卒..是謂太武之葆”。
孫膑在兩于多年前就提出這一主張,并将其突出為用兵取勝的法寶,這确實了不起,十分難能可貴。
那時,雖然中國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不像漢朝開始獨尊儒術以後那樣,把人嚴格分成“治人”和“治于人”兩大類,突出少數統領人物的決定作用,但畢竟還不是都能認識和承認廣大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