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卒

關燈
衆的決定作用,一般的認識和主張還是君王、将帥是戰争勝敗的決定因素。

    特别是當時武器裝備水平低,更容易突出武藝高強的将領的作用。

    而孫膑卻能獨樹一幟,旗幟鮮明地提出選拔士兵是用兵取勝的關鍵,說明他是一位高明的軍事家,他的這種主張,為後代許多卓越的軍事家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用兵作戰。

    在這裡,我們首先想到了諸葛亮,他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并有文章專門論述軍兵的訓練問題。

    把選拔和訓練士兵作為他出任劉備的軍師後抓的第一項工作。

    那是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有一天,諸葛亮問劉備:“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劉備說:“不如也。

    ”諸葛亮說:“明公之衆,不過數千人,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劉備說,“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諸葛亮說,“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

    ”随後,劉備立即召了三千民兵,諸葛亮天天從早到晚訓練這三千新兵。

    不久,十萬曹兵果然來犯,諸葛亮訓練的新兵派上了用場,在戰敗曹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國曆史上可說是出類拔萃的。

    前面已提到,他就親自挑選兩千精兵,組成敢死隊,每當戰鬥緊要關頭,他總是親自帶領這支軍隊,沖鋒陷陣,克敵緻勝。

    至于他親自在宮廷中訓練軍士射箭,那更是傳為佳話了。

    毛澤東作為共産黨的領袖,其群衆觀點當然是曆代軍事家所不能相比的了。

    他提出的“兵民是勝利之本”,是我國曆史上的軍事家同一主張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馬列主義群衆觀點和群衆路線的具體體現。

    至于兵民在我國革命戰争中發揮的作用,可說是前無古人的。

    從古至今的無數事例,一次次證明孫膑的“兵之勝在于選卒”這一主張,确确實實是“太武之葆”。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民本思想理當為各級領導所信奉,所身體力行。

    然而事實卻不盡然,我們不少領導說起群衆路線,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滔不絕,但實際上他們未必真把群衆當回事,卻往往認為可以随意擺布或者可有可無。

    考察我國許多企業經濟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術水平低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該像孫膑提的那樣“選卒”,像諸葛亮論述的那樣“習練”呢?須知工人是工廠的主人絕不應是一句空話,連西方資本家都那麼重視職工全員培訓,重視調動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們的領導又該如何認識,我們的企業家又該如何做呢?“兵之勝在于選卒”或許能開闊一下我們的思路。

    這篇文章的另一認識也十分重要,這就是“其強在于休民”,就是說一個國家在軍事上要強大,必須讓百姓休養生息,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适用于軍事方面,而且适用于一個國家的各個方面,民富才能國強,百姓是源頭。

    唐太宗登基後,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休養生息,僅僅幾年就醫治好連年戰争的創傷,百姓富足了,國家也就強盛了,貞觀盛世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

    這個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領導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就是實證。

    這篇文章除以上兩點外,還論述了軍紀、指揮、軍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問題,孫膑将這些問題列為用兵勝敗的決定因素,從而提出了“五常勝”與“五常敗”,即是做好五個方面,可以保證軍隊常勝,做不好軍隊就會常敗。

    這五個方面分别是:統兵将領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權,将領是否懂得用兵規律,将領能否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全軍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協力,将領是否了解敵情及會否利用地形。

    作者以對比的形式列出這五項,顯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這五個問題,有的後面還有專文論述,這裡隻就兩點作些概括的分析。

    關于軍隊的指揮問題,這包括将領是否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和授權以及将領本身是否善于指揮,可用一個事例恰當地予以說明。

    魏主曹丕病死之後,曹真等大臣擁立曹睿繼位,當時曹睿年幼,朝政實際靠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四位顧命大臣支掌。

    諸葛亮想趁魏主曹睿年幼,司馬懿訓練兵馬尚未成功之際,進兵伐魏,完成他統一中原的心願。

    但諸葛亮仍然擔心司馬懿領兵作戰,難于取勝。

    這時,馬谡建議乘魏國新喪,曹睿剛登基,年齡又小,朝臣争權之機,用反間計除去司馬懿。

    諸葛亮采納馬谡意見,派人去散布流言,張貼告示,說司馬懿要謀反,這一計謀果然奏效,曹睿信以為真,太尉華韶和司徒王朗又乘機進言除掉司馬懿。

    司馬懿被罷去官職,回歸故裡,他所統領的雍,涼兵馬,改由曹休統領。

    諸葛亮得報高興極了,當即上《出師表》,請求出兵伐魏。

    後主當然批準。

    諸葛亮帶領戰将數十員,大軍30萬,屯駐漢中。

    趙雲自願請戰,擔任先鋒,由鄧芝随同,帶領副将十員,精兵五千,先行進入魏國境内。

    魏主得報,大吃一驚,慌忙向群臣問計,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惇願意前去抵敵,曹睿就任命他為大都督,統領關西兵馬前去迎敵。

    蜀魏兩軍在鳳鳴山相遇,魏軍先鋒韓德的四個兒子很快敗在趙雲手下,死的、傷的、被活捉的,無一幸免。

    韓德吓破了膽,搶先逃跑,八萬軍兵潰不成軍。

    韓德回報,夏侯惇親自出戰,又是大敗而回。

    後來諸葛亮領軍到來,施用巧計,連破魏軍幾座城池,大軍直出祁山,兵臨渭水西岸,魏軍的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