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戰

關燈
們大片國土淪喪,而抗日力量又還很弱小的時候,毛澤東就從敵我雙方的現狀及必然的發展趨勢上,明确指出“戰争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衆之中”。

    毛澤東深刻地闡明了,隻要中國人民組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衆投入抗日戰争,中國人民必定能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日本帝國主義很快就陷入了中國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終不得不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生動地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是英明的論斷,也再一次證明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是高明的見解。

    至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差不多是每一個統兵作戰的将領都知道的基本原則。

    當然,真懂,而不是字面上懂,并且會運用的就不是很多了。

    我們不妨舉兩個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個對比分析。

    一個是諸葛亮統兵平南。

    當時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連年豐收,百姓安居于業,國富民強。

    就在蜀漢建興三年,南蠻首領卻興兵造反,攻打永昌。

    諸葛亮正想平定後方,解除後顧之憂,以便早日北伐,奪取中原,所以當即起兵50萬,帶領趙雲、魏延、王平、張翼及數十名川将,出發南征。

    諸葛亮早已對南蠻情況有了準确的分析,确定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不但要打敗南蠻,平定叛亂,更要收服南蠻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南方問題。

    出兵第一仗,蜀軍即輕而易舉戰勝了孟獲的先鋒部隊,殺死其第一洞洞主金環三結元帥,活捉第二洞洞主董荼娜和第三洞洞主阿會喃,俘虜大批蠻兵。

    諸葛亮親自給兩名洞主解綁,又賜給衣服酒食,放他們回洞。

    其他蠻兵,當然更是給予優待,一律放回。

    随後又略施小計,活捉了孟獲。

    諸葛亮照樣放了孟及其部下蠻兵,衆蠻兵感恩不盡,跪拜而去。

    孟獲不服,重振蠻兵,再與蜀軍交戰,當時天氣炎熱,正值暑季盛夏,孟獲據江死守。

    諸葛亮就來了個隔江對峙,讓士兵在軍營上面搭上涼棚,休息兵馬。

    而孟獲卻整天飲酒作樂,不理軍務。

    不久,孟獲因董荼娜敗陣,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

    董荼娜既恨孟獲殘暴,又感諸葛亮仁義,與衆酋長商議,一緻決定殺了孟獲,去投諸葛亮,以免百姓遭難。

    董荼娜手執鋼刀進入孟獲帳中,正趕上孟獲大醉不醒,帳下二将也受過諸葛亮寬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獲捆送諸葛亮帳中去了。

    孟獲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

    孟獲第三次起兵,用詐降計,企圖裡應外合,活捉諸葛亮。

    結果孟獲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将計就計,孟獲第三次被捉。

    他還是不服,但諸葛亮又放了孟獲。

    孟獲第四次湊集幾十萬蠻兵再戰,又被活捉。

    孟獲仍然說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孟獲退入秃龍洞頑抗,諸葛亮得到孟獲的哥哥孟節和銀冶洞主楊鋒的幫助,第五次活捉孟獲。

    孟獲還說不服,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

    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獲終于心悅誠服,歸順蜀漢。

    不但孟獲歸服,廣大蠻區百姓更是把諸葛亮視作神明,許多年以後還供奉他的牌位哩!第二個事例是劉備統兵伐東吳。

    當關雲長兵敗麥城,從臨沮小路逃走時,中了吳軍埋伏,被吳将馬忠捉住。

    随後關雲長的義子關平來救,也被捉住。

    關雲長父子不肯投降,被孫權下令斬首。

    劉備得報,哭得死去活來,在登基的第二天就要禦駕親征,讨伐東吳,為雲長報仇。

    趙雲等苦苦勸谏,請劉備以天下為重,應該先讨曹魏,不可先伐吳。

    可劉備一心隻以結義兄弟為重,不聽衆人勸谏。

    誰知禍不單行,劉備大軍還沒出發,張飛又被部将殺了,割下首級送到東吳去了。

    這一下,劉備更不聽勸谏了,連他一向言聽計從的諸葛孔明的勸谏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許再谏。

    劉備終于統領70多萬大軍,殺出川東,為其兄弟報仇。

    起初,蜀軍雖然連連獲勝,氣勢奪人,但也損失了老将黃忠。

    待到陸遜出任東吳大都督後,吳軍改變了策略,陸遜不許諸将出戰,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