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卒
關燈
小
中
大
夏侯惇早已成了蜀軍俘虜。
魏主曹睿得到警報,吓得要命,忙問:“誰能給我打退蜀兵?”魏國朝臣互相推诿,最後由曹真任大都督,王朗任軍師,調集20萬大軍前去迎戰蜀軍。
結果,第一次對陣,諸葛亮就在陣前罵死了王朗,接着又将計就計,利用魏軍前來劫寨的機會,大敗魏軍。
以後又經幾番較量,諸葛亮指揮蜀軍兵将,連敗魏軍及魏軍千方百計請來的15萬羌兵。
曹真一籌莫展,趕忙派人回朝求援。
曹睿得報,毫無主意,還是太傅鐘繇奏請重新起用司馬懿,才算有了轉機。
司馬懿受封平西都督後,一面調集南陽軍馬趕赴長安,一面先斬後奏,及時處理了孟達謀反事變,避免了孟達歸降蜀國抄魏軍後路的嚴重局面。
曹睿得報,又對司馬懿表示一番歉意,并授予見機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權。
不久,司馬懿利用諸葛亮誤用馬谡的錯誤,攻下街亭,迫使諸葛亮退軍。
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權以及将領指揮的關鍵作用,當司馬懿被罷官後,魏軍統帥不善指揮,接連吃敗仗,而司馬懿複出後,馬上扭轉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進一步惡化,而且退了蜀軍。
這不僅有司馬懿善用兵,指揮得當的因素,還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權問題。
試想,如果司馬懿不敢先斬後奏,及時平息盂達謀反,那将會出現如下局面:等孟達直接插入魏國都城時,恐怕司馬懿也無回天之力了。
由此可見,軍隊的指揮權是多麼重要。
在這裡,我們不禁會聯想到我國許多國營企業的危機問題,其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沒有充分的自主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這和軍隊的指揮權問題,在本質上不是一樣的嗎?二是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問題,其中将領之間的團結和諧更加重要。
國家也是如此。
人們都知道曆史故事《将相和》,廉頗和蔺相如消除誤解和隔閡,同心協力輔佐趙王,才使趙國這樣一個弱國能抗住強秦的各種壓力,粉碎秦國的各種陰謀,保衛國家的獨立完整。
至于領軍将領因同心協力而戰勝強敵,或因不和因而敗給弱敵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見。
而在這裡,人們還不得不進一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團結同心或不和的現象呢?鄙人以為,關鍵是當事者以什麼為重。
蔺相如之所以對廉頗的歧視侮辱一忍再忍,是為了國家利益;廉頗之所以去向蔺相如負荊請罪,也是出于對蔺相如一心為國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樣是為了國家利益。
将相同為國家利益,自然就和了。
再看當今我國的一些單位、企業,往往也由于領導不團結而使得工作無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個人利益的糾纏。
本文附錄的殘簡中論述了“信”、“忠”和“敢”三個字,說明這三條也是帶兵中極其重要的。
文章說,做不到這三條就不能得到廣大軍兵的敬畏、信任和擁護,那結果将是統兵将領的災難。
這三條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和“忠”是人們談論最多的,本書其他篇章也談到。
而“敢”字,孫膑将其界定為“敢去不善”,值得作點分析。
“敢”的含義很廣,且都和統兵用兵大有關系,但孫膑全不涉及,唯獨提出“去不善”,這說明孫膑确有過人的獨到見解。
作為統兵将領,勇敢、敢做敢為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承認錯誤、改正諸誤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更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在統兵中的重要,把這一條當做一個關鍵因素提出來。
孫膑将這一條和“信”與“忠”并列,值得深思。
有這樣一個事例,那是曹操帶兵去讨伐張繡路上發生的事。
曹軍進兵之時,正當麥熟季節,但行軍路上,曹操卻不見百姓收麥。
他了解到這是怕兵,不敢下地收割。
于是,曹操派人到遠近各村傳谕百姓及各處地方官員:“我奉天子诏命,出兵讨伐叛逆,為民除害。
現在正當麥子成熟的時候,我因不得已的原因現在起兵,為保護百姓,我命令官兵凡是經過麥田,有踐踏麥子的,一律斬首!我的軍法很嚴,衆百姓不用驚疑。
”百姓聽了傳谕,無不歡呼稱頌,遙望塵土遮天的行軍道路跪拜。
曹軍官兵嚴格遵守曹操的命令,經過麥田時,全部下馬行走,用手扶住麥子,相互傳遞通過,無人敢踐踏麥子。
當曹操騎馬行進時,忽然田裡一隻斑鸠驚飛起來,曹操騎的馬受驚竄進了麥田,踩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當即叫來行軍主簿,議處自己踐踏麥田的罪。
主簿說,“怎麼能議丞相的罪呢?”曹操說:“我自己制訂法規,我又自己違犯了法規,怎麼能讓衆人心服呢?”當即抽出佩劍要自殺,衆人急忙勸止。
謀士郭嘉說:“古時《春秋》上有記載,‘法不加于尊’。
丞相總領大軍,怎麼能自戕呢?”曹操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這一說法,那我就姑且免死吧!”随即用劍割下自己的頭發,扔在地上說:“割下頭發權且代替首級!”又派人把頭發傳給三軍将士看,并告之:“丞相踐踏麥田,本來應該斬首,以便執行号令,現在割下頭發代替。
”全軍将士全都十分敬畏,無人敢不遵守軍令。
這個故事正好說明統帥“敢去不善”的作用。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産黨章程規定的黨員必須遵守的一條準則,但願所有的共産黨員,擔任領導職務的共産黨員,切實做到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去掉“不善”,帶領全國人民,搞好改革、開放,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繁榮昌盛的強國。
魏主曹睿得到警報,吓得要命,忙問:“誰能給我打退蜀兵?”魏國朝臣互相推诿,最後由曹真任大都督,王朗任軍師,調集20萬大軍前去迎戰蜀軍。
結果,第一次對陣,諸葛亮就在陣前罵死了王朗,接着又将計就計,利用魏軍前來劫寨的機會,大敗魏軍。
以後又經幾番較量,諸葛亮指揮蜀軍兵将,連敗魏軍及魏軍千方百計請來的15萬羌兵。
曹真一籌莫展,趕忙派人回朝求援。
曹睿得報,毫無主意,還是太傅鐘繇奏請重新起用司馬懿,才算有了轉機。
司馬懿受封平西都督後,一面調集南陽軍馬趕赴長安,一面先斬後奏,及時處理了孟達謀反事變,避免了孟達歸降蜀國抄魏軍後路的嚴重局面。
曹睿得報,又對司馬懿表示一番歉意,并授予見機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權。
不久,司馬懿利用諸葛亮誤用馬谡的錯誤,攻下街亭,迫使諸葛亮退軍。
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權以及将領指揮的關鍵作用,當司馬懿被罷官後,魏軍統帥不善指揮,接連吃敗仗,而司馬懿複出後,馬上扭轉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進一步惡化,而且退了蜀軍。
這不僅有司馬懿善用兵,指揮得當的因素,還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權問題。
試想,如果司馬懿不敢先斬後奏,及時平息盂達謀反,那将會出現如下局面:等孟達直接插入魏國都城時,恐怕司馬懿也無回天之力了。
由此可見,軍隊的指揮權是多麼重要。
在這裡,我們不禁會聯想到我國許多國營企業的危機問題,其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沒有充分的自主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這和軍隊的指揮權問題,在本質上不是一樣的嗎?二是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問題,其中将領之間的團結和諧更加重要。
國家也是如此。
人們都知道曆史故事《将相和》,廉頗和蔺相如消除誤解和隔閡,同心協力輔佐趙王,才使趙國這樣一個弱國能抗住強秦的各種壓力,粉碎秦國的各種陰謀,保衛國家的獨立完整。
至于領軍将領因同心協力而戰勝強敵,或因不和因而敗給弱敵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見。
而在這裡,人們還不得不進一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團結同心或不和的現象呢?鄙人以為,關鍵是當事者以什麼為重。
蔺相如之所以對廉頗的歧視侮辱一忍再忍,是為了國家利益;廉頗之所以去向蔺相如負荊請罪,也是出于對蔺相如一心為國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樣是為了國家利益。
将相同為國家利益,自然就和了。
再看當今我國的一些單位、企業,往往也由于領導不團結而使得工作無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個人利益的糾纏。
本文附錄的殘簡中論述了“信”、“忠”和“敢”三個字,說明這三條也是帶兵中極其重要的。
文章說,做不到這三條就不能得到廣大軍兵的敬畏、信任和擁護,那結果将是統兵将領的災難。
這三條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和“忠”是人們談論最多的,本書其他篇章也談到。
而“敢”字,孫膑将其界定為“敢去不善”,值得作點分析。
“敢”的含義很廣,且都和統兵用兵大有關系,但孫膑全不涉及,唯獨提出“去不善”,這說明孫膑确有過人的獨到見解。
作為統兵将領,勇敢、敢做敢為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承認錯誤、改正諸誤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更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在統兵中的重要,把這一條當做一個關鍵因素提出來。
孫膑将這一條和“信”與“忠”并列,值得深思。
有這樣一個事例,那是曹操帶兵去讨伐張繡路上發生的事。
曹軍進兵之時,正當麥熟季節,但行軍路上,曹操卻不見百姓收麥。
他了解到這是怕兵,不敢下地收割。
于是,曹操派人到遠近各村傳谕百姓及各處地方官員:“我奉天子诏命,出兵讨伐叛逆,為民除害。
現在正當麥子成熟的時候,我因不得已的原因現在起兵,為保護百姓,我命令官兵凡是經過麥田,有踐踏麥子的,一律斬首!我的軍法很嚴,衆百姓不用驚疑。
”百姓聽了傳谕,無不歡呼稱頌,遙望塵土遮天的行軍道路跪拜。
曹軍官兵嚴格遵守曹操的命令,經過麥田時,全部下馬行走,用手扶住麥子,相互傳遞通過,無人敢踐踏麥子。
當曹操騎馬行進時,忽然田裡一隻斑鸠驚飛起來,曹操騎的馬受驚竄進了麥田,踩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當即叫來行軍主簿,議處自己踐踏麥田的罪。
主簿說,“怎麼能議丞相的罪呢?”曹操說:“我自己制訂法規,我又自己違犯了法規,怎麼能讓衆人心服呢?”當即抽出佩劍要自殺,衆人急忙勸止。
謀士郭嘉說:“古時《春秋》上有記載,‘法不加于尊’。
丞相總領大軍,怎麼能自戕呢?”曹操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這一說法,那我就姑且免死吧!”随即用劍割下自己的頭發,扔在地上說:“割下頭發權且代替首級!”又派人把頭發傳給三軍将士看,并告之:“丞相踐踏麥田,本來應該斬首,以便執行号令,現在割下頭發代替。
”全軍将士全都十分敬畏,無人敢不遵守軍令。
這個故事正好說明統帥“敢去不善”的作用。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産黨章程規定的黨員必須遵守的一條準則,但願所有的共産黨員,擔任領導職務的共産黨員,切實做到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去掉“不善”,帶領全國人民,搞好改革、開放,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繁榮昌盛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