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忌問壘

關燈
原則和辦法,帶兵将領大多懂得,關鍵在于運用得當,運用得妙,方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這裡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諸葛亮博望坡火燒曹軍的戰例。

    曹操打敗袁紹,奪得冀州,又收服遼東之後,形成了獨霸北方,虎視南疆的局面。

    這時的曹操真是文官武将濟濟一堂,兵強馬壯,實力超群。

    一日,曹操召集文武衆人商議南征,夏侯惇請求領兵除去劉備。

    曹操早已把劉備看作強勁對手,正想趁其羽毛未豐時一舉剪除,于是任命夏侯惇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将,讓他們領兵10萬,到博望坡去見機行事,伺機消滅劉備。

    夏侯惇帶領10萬大軍,而劉備當時隻不過借新野小城暫時栖身,兵馬總計也不過幾千人,夏侯惇哪裡把劉備放在眼裡,隻不過視作“鼠輩”而已,諸葛亮當時還是無名之輩,在他眼中更無地位,拿他的話說,隻不過是“草芥”。

    夏侯惇帶領大軍耀武揚威,直奔新野。

    劉備得報,不免緊張、焦急,忙請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卻不慌不忙,向劉備借了印信和寶劍,召集衆将聽令。

    他一一分配任務,叫關羽、張飛、趙雲、劉備等人分頭去執行。

    這時,供他支配的兵力主要是他新近招募訓練的三千新兵。

    對他的指揮部署,連劉備都覺得沒有底,關、張二人更是不相信,不服氣。

    關羽居然質問諸葛亮:“我們都去迎敵,不知軍師卻做什麼事?”諸葛亮說:“我就坐守縣城!”張飛聽了大笑說:“我們都去拼殺,你卻在家裡閑坐,好自在喲!”可是,諸葛亮印、劍在手,關、張也不得不聽令照辦。

    再說那夏侯惇,領兵到達博望坡,分出一半精兵,由他親自帶領,加緊趕路。

    忽然看見前面塵土飛揚。

    夏候惇把人馬擺開,親自出馬到陣前迎敵。

    一看,趙雲僅帶幾百軍兵前來迎戰,不禁大笑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把諸葛亮誇成神仙,現在看他用兵,用這樣的軍馬和我對陣,這不是趕着狗和羊去與虎豹相鬥嗎?我今天定能實現在丞相面前許下的諾言,活捉劉備和諸葛亮!”說完,驅馬上前,大罵趙雲,挺槍直刺。

    趙雲沒戰幾個回合,返身“敗退”。

    夏候惇緊追不舍,跑了十多裡,趙雲回馬再戰,沒幾個回合,再次“敗逃”。

    夏侯惇更加狂傲,驅軍追趕。

    韓浩提醒他謹防埋伏,夏侯惇說:“就這樣的敵軍,就算他十面埋伏,我又怕他什麼呢?”夏侯惇放馬急追,又遇劉備接應趙雲交戰,他更樂了:“這就是埋伏的兵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罷兵!”誰知,夏侯惇剛追到博望坡左面狹窄地帶,突然兩邊蘆葦叢燃起大火,這時風正大,刹時四面八方火光沖天,燒得曹軍人喊馬嘶,自相殘踏,死傷不計其數。

    趙雲回馬殺來,夏侯惇冒煙突火飛逃而去。

    曹軍沿途又被關羽、張飛沖殺,糧草被燒毀,幾乎全軍覆沒。

    諸葛亮談笑之間,以三千新兵,戰敗曹軍10萬人馬,其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利用地形布陣。

    原來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樹林,名叫安林,道路兩邊還有濃密的蘆葦叢,正是設伏的火攻地形。

    諸葛亮又觀測算定當天必有大風,風助火勢,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氣。

    諸葛亮再命趙雲、劉備連連“敗退”,使用驕兵之計,引誘曹軍中計。

    地利、天時、人和,諸葛亮全利用了,大獲全勝也就是必然的了。

    諸葛亮博望坡大勝曹軍,和孫膑馬陵道殲滅魏軍,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時、因地、因人,巧妙布陣用兵,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其實,不僅用兵,各行各業無不這樣,一個工廠,廠長的管理水平不同,效果大不一樣。

    同樣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法,則會産生不同的效果。

    可見,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貴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巧妙運用。

    閱讀《陳忌問壘》的關鍵,不在學習布陣設壘的具體辦法,而在于領會其運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運用于各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