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威王

關燈
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争奪。

    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譯文]孫膑進見齊威王,說道:“用兵之道,并沒有永恒不變的模式。

    這是先王所陳述的道理。

    一個國家取得戰争的勝利,就可以避免亡國,把江山世代延續下去。

    如果不能取勝,就會割讓土地,以至危及國家生存了。

    所以,用兵不可不慎重對待。

    那些輕率用兵的人常遭失敗,貪圖勝利者常遭屈辱。

    所以說,用兵絕不能輕率,勝利也不是靠貪求而能得到,用兵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才能付諸行動。

    這樣,哪怕城池很小,也能夠堅持,這是因為有充足的儲備;兵力不足,而戰鬥力強,是因為正義在自己一方。

    如果儲備不足而守衛,沒有正義而進行戰争,那樣,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固守不敗,沒有任何人能取得戰争勝利。

    唐堯治理國家時,拒不執行王命的部落共有七個,其中蠻夷地區兩個,中原地區四個..隻因唐堯注重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才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勝了各部落,而居于強者地位,全國都歸服于他。

    從前,神農氏和斧遂作戰,黃帝和蜀祿交鋒,唐堯讨伐共工,虞舜征讨劂..及平定三苗,..商湯驅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奄反叛,周公很快就将其平定了。

    現在,有些人,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慧不如周公,卻說“我要以積蓄仁義,實行禮樂,不用武力,來制止争奪”。

    其實,這種辦法,并不是堯、舜不想實行,而是這種辦法行不通,隻好用戰争去制止戰争。

     [解析]這篇文章,孫膑以進見威王,陳述意見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戰争的看法,這是從宏觀上闡述他的戰争觀。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述了這樣幾個觀點:一、在一定形勢下,戰争是不可避免的,隻有靠戰争,并且取得勝利,才能解決問題。

    作者說得很肯定:“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

    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确,作者列舉了被列為聖賢的堯、舜、神農、黃帝、商湯、周武王等人以戰争統一國家,以戰争除暴安良,以戰争推翻暴政,建立盛世的大量事例,最後強調歸結為:“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争奪。

    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作者以被人們一緻崇敬的堯舜也不得不用兵的事例作論據,确實很有說服力,令人信服。

    以暴除暴,以戰争反對戰争,以戰争求得和平,這在古今中外,實不鮮見。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群衆曾飽受壓迫和奴役,尤其在暴君當政,權奸掌權的時候,更是民不聊生,除了起義反抗之外,别無出路,所以才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直至近代的太平天國起義..這些事例都充分說明,隻有用戰争手段才能推翻暴政。

    再有,經過三國争戰而結束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局面而歸于一統,李世民協助其父南征北戰而結束隋未的割據局面,統一全國,開創貞觀盛世。

    這類事例,也說明孫膑的觀點是正确的。

    不但古代中國如此,在近、現代中國也是這樣。

    是毛主席提出了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走農村包圍城市,建文革命根據地的道路,才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最後取得勝利,難怪毛主席把武裝鬥争列為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

    試想,當時如果按照合法鬥争的路線,靠和平手段去反對反動統治,那中國人民的解放何時才會得到,今日的中國會是什麼局面。

    就世界範圍來說,在一定時期,一定形勢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遠的不說,單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德國法西斯突然襲擊蘇聯,日本飛機偷襲珍珠港之時,這些國家如不奮起進行反侵略戰争,那又會是什麼局面?所以說,在一定形勢下,必須以戰止戰,以暴除暴,通過戰争手段求得和平。

    二、“事備而後動”,主張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才能用兵作戰。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正确,孫膑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

    ”并舉出堯能讓天下歸服的原因是“素佚而緻利”。

    孫膑這一主張,确實是用兵的一條重要原則,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