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威王
關燈
小
中
大
準備充分之後才能用兵,即隻有充分明了敵勢、我勢、地勢等等,才能訂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從而保證作戰勝利。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有見識的軍事家們的共同信條。
諸葛亮作為一名著名的軍事家,幫助劉備入川,建立蜀漢後,念念不忘統一中國,曾經六出祁山,和魏軍交戰。
論軍事指揮,論用兵神奇,諸葛亮确實高人一籌,連司馬懿都心悅誠服地自歎不如。
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後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幾次出祁山都是因軍糧不能及時運到而不能久戰,隻好退兵,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說明,準備對于用兵取勝是何等重要。
想當年,抗日戰争剛剛結束,國民黨反動派占據絕大部分國土,擁有裝備精良的四百多萬大軍,而我軍隻有互不相連的幾個解放區,一百萬稍多的“土八路”。
可是,僅僅三年半時間,我們卻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
準備,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經過八年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浴血奮戰,一百多萬解放軍都是打出來的精兵強将,在大後方坐山觀虎鬥、沒有實戰經驗的國民黨反動派将領和官兵,自然打不過;解放區人民多年艱苦抗戰,軍民同心,這也是極好的準備。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運籌帷幄,各級指揮員精心策劃,靈活指揮,而國民黨軍隊往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兩者的“備”就大不一樣,其結果自然也不一樣了,弱勝強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和任何戰争一樣,決定這場戰争勝負的因素很多,我們這裡是僅就一個“備”字而論。
何止用兵作戰,幹什麼事都離不開一個“備”字,千百年流傳的名言,“有備無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就以我們當今經濟建設中的許多事例來看,一些大項目,其施工難度之大,可以說世界少有,可為什麼卻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呢?這裡離下開一個“精心設計,精心施工”,這就是準備充分。
而有些項目卻久拖不成,或質量低劣,或效益很差,甚或成了賠本買賣,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準備不足,很多是憑長官意志決策,事先缺乏周密的分析論證,缺乏必要的準備。
看來,對我們的許多領導者和企業家來說,真正深刻領會“事備而後動”太重要了!另如,當今的熱門話題之一是“下海”,可有的人“下海”後能夠如魚得水,暢遊四海,而有的人卻嗆了水,甚或遭了沒頂之災,究其原因,也有一個“事備而後動”的問題。
君不見,有的人一無股票經營的常識,二無炒股風險的思想準備和承受心理,隻是見人發了就眼紅,見人賺了就跟上,結果出現了虧幾千元就自殺的悲劇。
其實,在商海中遊泳是大有學問的,要想遊得好,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預想到各種風險,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早期那種投機而一夜暴發的機會已大大減少了,代之而起的是靠科學經營。
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有必要的專業準備和心理準備,“事備而後動”,方能常盛不衰。
三、“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樂兵者亡,利勝者辱。
”這裡,孫膑又提出了一個戰争的根本原則——“義”。
戰争曆來分為正義戰争和非正義戰争。
進行正義的戰争,可以變弱小為強大,最後戰勝敵人;進行非正義戰争,即使一時強大,最終仍不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戰争的性質,是決定戰争勝負的根本條件,這是人類曆史上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真理。
就拿當今活着的中國人親自經曆的事實來說,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中朝人民戰勝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都是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而其取勝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勝者打的是正義的戰争。
戰争的性質決定戰争的勝負,所以作者進一步提出“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明确反對窮兵黩武。
孫膑關于戰争性質的觀點并不難理解,也不乏例證證明其正确,而最難能可貴的在于,是在兩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傑出的軍事家。
綜合上述三點,可見孫膑在《見威王》中完整地論述了一個戰争觀,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細心領會。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有見識的軍事家們的共同信條。
諸葛亮作為一名著名的軍事家,幫助劉備入川,建立蜀漢後,念念不忘統一中國,曾經六出祁山,和魏軍交戰。
論軍事指揮,論用兵神奇,諸葛亮确實高人一籌,連司馬懿都心悅誠服地自歎不如。
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後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幾次出祁山都是因軍糧不能及時運到而不能久戰,隻好退兵,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說明,準備對于用兵取勝是何等重要。
想當年,抗日戰争剛剛結束,國民黨反動派占據絕大部分國土,擁有裝備精良的四百多萬大軍,而我軍隻有互不相連的幾個解放區,一百萬稍多的“土八路”。
可是,僅僅三年半時間,我們卻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
準備,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經過八年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浴血奮戰,一百多萬解放軍都是打出來的精兵強将,在大後方坐山觀虎鬥、沒有實戰經驗的國民黨反動派将領和官兵,自然打不過;解放區人民多年艱苦抗戰,軍民同心,這也是極好的準備。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運籌帷幄,各級指揮員精心策劃,靈活指揮,而國民黨軍隊往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兩者的“備”就大不一樣,其結果自然也不一樣了,弱勝強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和任何戰争一樣,決定這場戰争勝負的因素很多,我們這裡是僅就一個“備”字而論。
何止用兵作戰,幹什麼事都離不開一個“備”字,千百年流傳的名言,“有備無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就以我們當今經濟建設中的許多事例來看,一些大項目,其施工難度之大,可以說世界少有,可為什麼卻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呢?這裡離下開一個“精心設計,精心施工”,這就是準備充分。
而有些項目卻久拖不成,或質量低劣,或效益很差,甚或成了賠本買賣,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準備不足,很多是憑長官意志決策,事先缺乏周密的分析論證,缺乏必要的準備。
看來,對我們的許多領導者和企業家來說,真正深刻領會“事備而後動”太重要了!另如,當今的熱門話題之一是“下海”,可有的人“下海”後能夠如魚得水,暢遊四海,而有的人卻嗆了水,甚或遭了沒頂之災,究其原因,也有一個“事備而後動”的問題。
君不見,有的人一無股票經營的常識,二無炒股風險的思想準備和承受心理,隻是見人發了就眼紅,見人賺了就跟上,結果出現了虧幾千元就自殺的悲劇。
其實,在商海中遊泳是大有學問的,要想遊得好,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預想到各種風險,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早期那種投機而一夜暴發的機會已大大減少了,代之而起的是靠科學經營。
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有必要的專業準備和心理準備,“事備而後動”,方能常盛不衰。
三、“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樂兵者亡,利勝者辱。
”這裡,孫膑又提出了一個戰争的根本原則——“義”。
戰争曆來分為正義戰争和非正義戰争。
進行正義的戰争,可以變弱小為強大,最後戰勝敵人;進行非正義戰争,即使一時強大,最終仍不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戰争的性質,是決定戰争勝負的根本條件,這是人類曆史上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真理。
就拿當今活着的中國人親自經曆的事實來說,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中朝人民戰勝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都是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而其取勝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勝者打的是正義的戰争。
戰争的性質決定戰争的勝負,所以作者進一步提出“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明确反對窮兵黩武。
孫膑關于戰争性質的觀點并不難理解,也不乏例證證明其正确,而最難能可貴的在于,是在兩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傑出的軍事家。
綜合上述三點,可見孫膑在《見威王》中完整地論述了一個戰争觀,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細心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