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威王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
本篇記孫膑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争的看法。
孫膑認為隻有通過戰争才能禁止争奪,對春秋戰國以來儒家所鼓吹的以“仁義”去戰的說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1)。
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3)。
戰不勝,則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樂兵(5)者亡,而利勝(6)者辱。
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
事備(7)而後動。
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國(10)四,……素佚而緻利也(11)。
戰勝而強立,效天下服矣。
昔者,神戎戰斧遂(12);黃帝戰蜀祿(13);堯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湯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淺之(19)。
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責(22)仁義,式(23)禮樂,垂衣裳(24),以禁争奪。
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舉兵繩(25)之。
” (1)士,借為恃。
意謂軍事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有利形勢可以依賴。
(2)傅,借為敷,布,施。
意謂這是先王所傳布的道理。
一說“傅”為“傳”宇之誤。
(3)在,存。
孫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争的勝負關系到國家的存亡,與孔丘複辟奴隸制的反動綱領“興滅國,繼絕世”的含義不同。
(4)社,士神。
稷(ji既),谷神。
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
(5)樂兵,好戰。
(6)利勝,貪圖勝利。
(7)事備,做好戰争的準備。
(8)委,委積,即物資儲備。
(9)夷,指古代我國東方地區的部族。
(10)中國,指中原地區。
(11)此句上文殘缺,原文大概是說帝王不能無所作為而緻利。
佚,同逸,安閑。
(12)神戎,即神農。
斧遂,或作補遂。
《戰國策·秦策》:“昔者神農伐補遂。
” (13)蜀祿,即涿鹿,地名。
《戰國策·秦策》:“黃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癡)尤。
” (14)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15)并,借為屏,屏除,放逐。
傳說舜曾征伐過南方部落三苗。
(16)湯,商朝開國國君。
桀,夏朝最後的國君。
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
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後一個王。
(18)帝,疑是商宇之誤。
奄,商的同盟國,在今山東曲阜東。
(19)周公,周武王弟。
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輔政。
淺,借為踐,毀、滅之意。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後,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聯合奄、徐等國叛周,被周公征服。
(20)關于五帝,曆來說法不一。
據《史記》,指黃帝、颛顼(zhuanxu專恤)、帝喾(ku酷)、堯、舜。
簡文似以神農為五帝之一。
(2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的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22)責,借為積。
(23)式,用。
(24)譬喻雍容禮讓,不進行戰争。
(25)繩,糾正。
意謂以戰争解決問題。
[原文]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
此先王之傅道也。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
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
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
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素佚而緻利也。
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昔者,神戌戰斧遂;黃帝戰蜀祿;堯伐共工;舜代劂□□而并三苗,□□..管;湯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淺之。
故
本篇記孫膑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争的看法。
孫膑認為隻有通過戰争才能禁止争奪,對春秋戰國以來儒家所鼓吹的以“仁義”去戰的說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1)。
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3)。
戰不勝,則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樂兵(5)者亡,而利勝(6)者辱。
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
事備(7)而後動。
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國(10)四,……素佚而緻利也(11)。
戰勝而強立,效天下服矣。
昔者,神戎戰斧遂(12);黃帝戰蜀祿(13);堯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湯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淺之(19)。
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責(22)仁義,式(23)禮樂,垂衣裳(24),以禁争奪。
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舉兵繩(25)之。
” (1)士,借為恃。
意謂軍事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有利形勢可以依賴。
(2)傅,借為敷,布,施。
意謂這是先王所傳布的道理。
一說“傅”為“傳”宇之誤。
(3)在,存。
孫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争的勝負關系到國家的存亡,與孔丘複辟奴隸制的反動綱領“興滅國,繼絕世”的含義不同。
(4)社,士神。
稷(ji既),谷神。
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
(5)樂兵,好戰。
(6)利勝,貪圖勝利。
(7)事備,做好戰争的準備。
(8)委,委積,即物資儲備。
(9)夷,指古代我國東方地區的部族。
(10)中國,指中原地區。
(11)此句上文殘缺,原文大概是說帝王不能無所作為而緻利。
佚,同逸,安閑。
(12)神戎,即神農。
斧遂,或作補遂。
《戰國策·秦策》:“昔者神農伐補遂。
” (13)蜀祿,即涿鹿,地名。
《戰國策·秦策》:“黃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癡)尤。
” (14)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15)并,借為屏,屏除,放逐。
傳說舜曾征伐過南方部落三苗。
(16)湯,商朝開國國君。
桀,夏朝最後的國君。
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
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後一個王。
(18)帝,疑是商宇之誤。
奄,商的同盟國,在今山東曲阜東。
(19)周公,周武王弟。
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輔政。
淺,借為踐,毀、滅之意。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後,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聯合奄、徐等國叛周,被周公征服。
(20)關于五帝,曆來說法不一。
據《史記》,指黃帝、颛顼(zhuanxu專恤)、帝喾(ku酷)、堯、舜。
簡文似以神農為五帝之一。
(2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的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22)責,借為積。
(23)式,用。
(24)譬喻雍容禮讓,不進行戰争。
(25)繩,糾正。
意謂以戰争解決問題。
[原文]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
此先王之傅道也。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
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
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
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素佚而緻利也。
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昔者,神戌戰斧遂;黃帝戰蜀祿;堯伐共工;舜代劂□□而并三苗,□□..管;湯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淺之。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