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龐涓

關燈
救火”的傳統觀念,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方針,調動敵人按自己的計劃行動,從而很輕松地戰勝了強敵。

    試想,如果孫膑按常規去救趙、救韓,那會是什麼結果?且不說齊軍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恐怕也未必來得及解趙國和韓國的圍,讓兩國避免于亡國之災哩!從戰術上說,在第二次施行“圍魏救趙”計謀時,孫膑使用了“減竈計”,誘使龐涓上鈎,這又一次表現了孫膑傑出的軍事天才,其高明還不僅在于他想出了這個辦法,更在于他知己知彼,非常了解龐涓,知道龐涓自大、剛愎自用,必定不會細察。

    事實上,龐涓果然不聽太子申的提醒而中了孫膑計謀。

    孫膑和龐涓的兩次相鬥,給我們留下了兩個光輝的戰例,更給我們留下了發人深思的啟示:一個高明的軍事家不僅要熟知兵法,更要善于審時度勢,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敢于打破常規,善于出奇制勝。

    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百戰百勝的常勝将軍。

    孫膑的光輝範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古今中外,不少軍事家效法孫膑“圍魏救趙”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許多生動的戰例,在衆多的軍事家中,毛主席應該算是最傑出的一位了!他繼承和發展了孫膑的軍事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遊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思想,并用這些思想指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戰勝了強大的敵軍,解放了中國大陸及大部分海島,創建了新中國。

    為了加深認識,從中受到啟迪,我們不妨做點回憶。

    毛主席在《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有這樣的論述:“在反圍攻的作戰計劃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線的。

    但在兵力優裕的條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縣和區的遊擊隊,以至從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線,在那裡破壞敵之交通,箝制敵之增援部隊,是必要的。

    如果敵在根據地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内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裡大肆活動,引緻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這段論述具體而詳細他說明了如何把‘圍魏救趙’的戰略思想,運用于抗日遊擊戰争。

    為了說明如何運用這種戰略思想,毛主席還有如下一段論述:“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指揮員的出産品。

    靈活不是妄動,妄動是應該拒絕的。

    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于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采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

    ”毛主席這一段論述,也是對孫膑進行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剖析。

    毛主席運用機動靈活,講求實效的戰略思想,指揮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光輝業迹,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解放戰争中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了。

    這三大戰役共殲敵150餘萬,決定了中國解放戰争的結局。

    重溫毛主席關于這三大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在這三大戰役中,都明确、具體地指示了圍點打授的作戰方針,強調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首先去奪取大城市。

    這種作戰方針,正是基于對敵我形勢的準确分析,從而充分發揮我軍之長,抑制敵軍之長,戰而勝之的正确決策。

    三大戰役的進程和結局,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确定的作戰方針是完全正确的。

    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運用,正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軍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其實,孫膑在《擒龐涓》一文中所提出的軍事思想和戰略原則,不僅适用于軍事,同樣也适用于政治,經濟各領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大膽改革,獨辟蹊徑,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國家。

    細想起來,這不也是從實際出發,機動靈活的戰略思想的體現嗎!我們認為,當今的中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和衆多的企業家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和領會孫膑的戰略思想,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

    當今的世界和中國,都處于激烈的市場競争之中,這種競争實際上就是科技戰争、工業戰争、農業戰争,是整個經濟領域的沒有硝煙的戰争。

    在這種形勢下,勝利必定屬于不拘泥于常規的創新者。

    《擒龐涓》故事不長,但其内涵十分豐富,有取之不盡的營養,善于從中汲取者将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