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
山多茶樹。
” 《括地圖》(51):“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裡有茶溪(52)。
” 山謙之《吳興記》(53):“烏程縣西二十裡有溫泉山(54),出禦荈。
” 《夷陵圖經》(55):“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57)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裡有茶坡。
”(58) 《茶陵圖經》:“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
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瘘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
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
《注》雲:‘春采之’。
”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
三月三日采幹。
《注》雲:‘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
’《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61),又雲:“堇荼如饴(62)",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
茗,春采謂之苦[木茶]荄[原注]:“遲途遐反]。
’” 《枕中方》:“療積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幹草湯洗,以敷之。
”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茶、蔥須煮服之。
” [注釋] (46)桐君錄:全名《桐君采藥錄》,已佚。
(47)西陽、武昌、廬江、晉陵: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均為晉郡名,治所分别在今湖北黃岡、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蘇常州一帶。
(48)巴東:晉郡名。
治所在今四川萬縣一帶。
(49)交廣:交州和廣州。
交州,在今廣西合浦、北海市一帶。
(50)坤元錄:古地學書名,已佚。
(51)括地圖:即《地括志》,诏肖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輯存一卷。
(52)臨遂:晉時縣名,今湖南衡東縣。
(53)吳興記:南朝宋山謙之著,共三卷。
(54)烏程縣:縣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55)夷陵圖經: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區,這是陸羽從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書名。
(下同) (56)黃牛、荊門、女觀、望州:黃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裡處。
荊門山在今宜昌市東南三十裡處。
女觀山在今宜都縣西北。
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57)永嘉縣:州治在今浙江溫州市。
(58)山陽縣:今稱淮安縣。
(59)茶陵:即今湖南茶陵縣。
(60)本草、木部:《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或《唐英本草》,因唐英國公徐勣任該書總監。
下文《本草》同。
(61)誰謂荼苦:語出《詩經.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荠。
”周秦時,荼作二解,一為茶,一為野菜。
這裡是野菜。
(62)堇荼如饴:語出《詩經.綿》:“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饴”。
荼也是野菜。
八之出 山南(1):以峽州上(2),[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3)。
]襄州、荊州次(4),[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5),荊州生江陵縣山谷。
]衡州下(6),[原注:生衡山、茶陵二縣山谷(7)。
]金州、梁州又下(8)[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9)。
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10)。
] 淮南(11):以光州上(12),[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
]義陽郡(13)、舒州次(14),[原注:生義陽縣鐘山者(15),與襄州同。
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16),與荊州同。
]壽州下(17),[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18),與衡州同。
]蕲州(19)、黃州又下(20)。
[原注:蕲州生黃梅縣山谷,黃州生麻城縣山谷,并與金州、梁州同也。
] 浙西(21):以湖州上(22),[原注:湖州生長城縣(23)顧渚山谷(24),與峽州、光州同;若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25),與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飛雲曲水二寺(26)、啄木嶺(27),與壽州同。
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
]常州次(28),[原注:常州義興縣(29)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30),與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嶺善權寺(31)、石亭山,與舒州同。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32),[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33),與蕲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34),與黃州同;杭州臨安、于潛(35)二縣生天目山(36),與舒州同。
錢塘生天竺、靈隐二寺(37);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與衡州同。
]潤州(38)、蘇州又下(39)。
[原注:潤州江甯縣生傲山(40),蘇州長洲生洞庭山(41),與金州、蕲州、梁州同。
] 劍南(42):以彭州上(43),[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44),與襄州同。
]綿州、蜀州次(45),[原注:綿州龍安縣生松嶺關(46),與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47),并佳;有過松嶺者,不堪采。
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48),與綿州同。
青城縣有散茶、末茶。
]邛州次(49),雅州、泸州下(50),[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51),泸州泸川者(52),與金州同也。
]眉州(53)、漢州又下(54)。
[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55),與潤州同。
] 浙東(56):以越州上(57),[原注: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明州(58)、婺州次(59),[原注:明州鄮縣生榆莢村(60),婺州東陽縣東白山(61),與荊州同。
]台州下(62),[原注:台州始豐縣(63)生赤城者(64),與歙州同。
] 黔中(65):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66)。
江西(67):生鄂州、袁州、吉州(68)。
嶺南(69):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70)。
[原注:福州生閩方山山陰(71)。
] 其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注釋] (1)山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唐貞觀元年,劃全國為十道,道轄郡州,郡轄縣。
(2)峽州:又稱夷陵郡,治所在今湖北宜賓市。
(3)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即今湖北遠安縣、宜都縣、宜昌市。
(4)襄州、荊州: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荊州,今湖北江陵縣。
(5)南漳縣:今仍名南漳縣。
以下遇古今同名都不再加注。
(6)衡州:今湖南衡陽地區。
(7)衡山縣:縣治所在今衡陽朱亭鎮對岸。
(8)金州、梁州:金州,今陝西安康一帶;梁州,今陝西漢中一帶。
(9)西城、安康:西城,今陝西安康市;安康,治所在今安康市城西五十裡漢水西岸。
(10)褒城、金牛:褒城,今漢中褒
山多茶樹。
” 《括地圖》(51):“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裡有茶溪(52)。
” 山謙之《吳興記》(53):“烏程縣西二十裡有溫泉山(54),出禦荈。
” 《夷陵圖經》(55):“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57)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裡有茶坡。
”(58) 《茶陵圖經》:“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
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瘘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
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
《注》雲:‘春采之’。
”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
三月三日采幹。
《注》雲:‘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
’《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61),又雲:“堇荼如饴(62)",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
茗,春采謂之苦[木茶]荄[原注]:“遲途遐反]。
’” 《枕中方》:“療積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幹草湯洗,以敷之。
”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茶、蔥須煮服之。
” [注釋] (46)桐君錄:全名《桐君采藥錄》,已佚。
(47)西陽、武昌、廬江、晉陵: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均為晉郡名,治所分别在今湖北黃岡、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蘇常州一帶。
(48)巴東:晉郡名。
治所在今四川萬縣一帶。
(49)交廣:交州和廣州。
交州,在今廣西合浦、北海市一帶。
(50)坤元錄:古地學書名,已佚。
(51)括地圖:即《地括志》,诏肖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輯存一卷。
(52)臨遂:晉時縣名,今湖南衡東縣。
(53)吳興記:南朝宋山謙之著,共三卷。
(54)烏程縣:縣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55)夷陵圖經: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區,這是陸羽從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書名。
(下同) (56)黃牛、荊門、女觀、望州:黃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裡處。
荊門山在今宜昌市東南三十裡處。
女觀山在今宜都縣西北。
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57)永嘉縣:州治在今浙江溫州市。
(58)山陽縣:今稱淮安縣。
(59)茶陵:即今湖南茶陵縣。
(60)本草、木部:《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或《唐英本草》,因唐英國公徐勣任該書總監。
下文《本草》同。
(61)誰謂荼苦:語出《詩經.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荠。
”周秦時,荼作二解,一為茶,一為野菜。
這裡是野菜。
(62)堇荼如饴:語出《詩經.綿》:“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饴”。
荼也是野菜。
八之出 山南(1):以峽州上(2),[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3)。
]襄州、荊州次(4),[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5),荊州生江陵縣山谷。
]衡州下(6),[原注:生衡山、茶陵二縣山谷(7)。
]金州、梁州又下(8)[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9)。
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10)。
] 淮南(11):以光州上(12),[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
]義陽郡(13)、舒州次(14),[原注:生義陽縣鐘山者(15),與襄州同。
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16),與荊州同。
]壽州下(17),[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18),與衡州同。
]蕲州(19)、黃州又下(20)。
[原注:蕲州生黃梅縣山谷,黃州生麻城縣山谷,并與金州、梁州同也。
] 浙西(21):以湖州上(22),[原注:湖州生長城縣(23)顧渚山谷(24),與峽州、光州同;若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25),與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飛雲曲水二寺(26)、啄木嶺(27),與壽州同。
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
]常州次(28),[原注:常州義興縣(29)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30),與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嶺善權寺(31)、石亭山,與舒州同。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32),[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33),與蕲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34),與黃州同;杭州臨安、于潛(35)二縣生天目山(36),與舒州同。
錢塘生天竺、靈隐二寺(37);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與衡州同。
]潤州(38)、蘇州又下(39)。
[原注:潤州江甯縣生傲山(40),蘇州長洲生洞庭山(41),與金州、蕲州、梁州同。
] 劍南(42):以彭州上(43),[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44),與襄州同。
]綿州、蜀州次(45),[原注:綿州龍安縣生松嶺關(46),與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47),并佳;有過松嶺者,不堪采。
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48),與綿州同。
青城縣有散茶、末茶。
]邛州次(49),雅州、泸州下(50),[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51),泸州泸川者(52),與金州同也。
]眉州(53)、漢州又下(54)。
[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55),與潤州同。
] 浙東(56):以越州上(57),[原注: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明州(58)、婺州次(59),[原注:明州鄮縣生榆莢村(60),婺州東陽縣東白山(61),與荊州同。
]台州下(62),[原注:台州始豐縣(63)生赤城者(64),與歙州同。
] 黔中(65):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66)。
江西(67):生鄂州、袁州、吉州(68)。
嶺南(69):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70)。
[原注:福州生閩方山山陰(71)。
] 其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注釋] (1)山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唐貞觀元年,劃全國為十道,道轄郡州,郡轄縣。
(2)峽州:又稱夷陵郡,治所在今湖北宜賓市。
(3)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即今湖北遠安縣、宜都縣、宜昌市。
(4)襄州、荊州: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荊州,今湖北江陵縣。
(5)南漳縣:今仍名南漳縣。
以下遇古今同名都不再加注。
(6)衡州:今湖南衡陽地區。
(7)衡山縣:縣治所在今衡陽朱亭鎮對岸。
(8)金州、梁州:金州,今陝西安康一帶;梁州,今陝西漢中一帶。
(9)西城、安康:西城,今陝西安康市;安康,治所在今安康市城西五十裡漢水西岸。
(10)褒城、金牛:褒城,今漢中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