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城鎮;金牛,今四川廣元。

     (11)淮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12)光州:又稱弋陽郡。

    今河南潢川、光山縣一帶。

     (13)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市及其邊圍。

     (14)舒州:又名同安郡。

    今安徽太湖安慶一帶。

     (15)義陽縣鐘山:義陽縣,今河南信陽。

    鐘山,在信陽市東八十裡。

     (16)太湖縣潛山:潛山,在安徽潛山縣西北三十裡。

     (17)壽州:又名壽春郡。

    今安徽壽縣一帶。

     (18)盛唐縣霍山:盛唐縣,今安徽六安縣。

    霍山,在今霍山縣境。

     (19)蕲州:又名蕲州郡。

    今湖北蕲春一帶。

    蕲,讀qi。

     (20)黃州:又名齊安郡。

    今湖北黃岡一帶。

     (21)浙西:唐貞觀十道之一。

     (22)湖州:又名吳興郡。

    今浙江吳興一帶。

     (23)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

     (24)顧渚山:在長興縣西三十裡。

     (25)白茅山懸腳嶺:在長興縣渚顧山東面。

     (26)鳳亭山:在長興縣西北四十裡。

    伏翼閣、飛雲寺、曲水寺,都是山裡的寺院。

     (27)啄木嶺:在長興縣北六十裡,山中多啄木鳥。

     (28)常州:又名晉陵郡。

    今江蘇常州市一帶。

     (29)義興縣:今江蘇宜興縣。

     (30)君山:在宜興縣南二十裡。

     (31)圈嶺善權寺:善權,相傳是堯時隐士。

     (32)宣州、杭州、睦州、歙州:宣州,又稱宣城郡。

    今安徽宣城、當塗一帶。

    杭州,又名餘杭郡。

    今浙江杭州、餘杭一帶。

    睦州,又稱新定郡。

    今浙江建德、桐廬、淳安一帶。

    歙州,又名新安郡。

    今安徽歙縣、祁門一帶。

     (33)雅山:又稱鴉山、鴨山、丫山。

    在甯國縣北。

     (34)目睦、臨睦:太平縣二鄉名。

     (35)于潛縣:現已并入臨安縣。

     (36)天目山:又名浮玉山。

    山脈橫亘于浙江西、皖東南邊境。

     (37)錢塘生天竺、靈隐二寺: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靈隐寺在市西靈隐山下。

    天竺寺分上、中、下三寺。

    下天竺寺在靈隐飛來峰。

     (38)潤州:又稱丹陽郡。

    今江蘇鎮江、丹陽一帶。

     (39)蘇州:又稱吳郡。

    今江蘇蘇州、吳縣一帶。

     (40)江甯縣傲山:江甯縣在今南京市及江甯縣。

    傲山在南京市郊。

     (41)長州縣洞庭山:長洲縣在今蘇州一帶。

    洞庭山是太湖是的一些小島。

     (42)劍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43)彭州:又叫濛陽郡。

    今四川彭縣一帶。

     (44)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九隴縣,今彭縣。

    馬鞍山,即今至德山,在鼓城西。

    堋口,在鼓城西。

     (45)錦州、蜀州:錦州,又稱巴西郡,今四川綿陽、安縣一帶。

    蜀州,又稱唐安郡,今四川崇慶、灌縣一帶。

     (46)龍安縣、松嶺關:龍安縣,今四川安縣。

    松嶺關,在今龍安縣西五十裡。

     (47)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西昌,在今四川安縣東南花荄鎮。

    昌明,在今四川江油縣附近,神泉縣,在安縣南五十裡。

    西山,岷山山脈之一部分。

     (48)青城縣、丈人山:今四川灌縣南四十裡。

    因境内有青城山而得名。

    丈人山為青城山三十六峰之主峰。

     (49)邛州:又稱臨邛郡。

    今四川邛峽、大邑一帶。

     (50)雅州、泸州:雅州又稱盧山郡,今四川雅安一帶。

    泸州,又稱泸川郡,今四川泸州市及其周邊。

     (51)百丈山、名山:百丈山,在今四川名山縣東四十裡。

    名山,在名山縣北。

     (52)泸州縣:今四川泸縣。

     (53)眉州:又名通義郡,今四川眉山、洪雅一帶。

     (54)漢州:又稱德陽郡,今四川廣漢、德陽一帶。

     (55)鐵山、竹山:鐵山,又名鐵桶山,在四川丹陵縣境内。

    竹山,即綿竹山,在四川綿竹縣境内。

     (56)浙東:浙江東道節度使方鎮的簡稱。

    節度使駐地浙江紹光。

     (57)越州:又稱會稽郡。

    今浙江紹興、嵊縣一帶。

     (58)明州:又稱餘姚郡。

    今浙江甯波、奉化一帶。

     (59)婺州:又稱東陽郡。

    今浙江金華、蘭溪一帶。

     (60)鄮縣:今浙江甯波市東南的東錢湖畔。

    鄮,讀音mao。

     (61)東白山:在今浙江東陽縣巍山鎮北。

     (62)台州:又名臨海郡。

    今浙江臨海,天台一帶。

     (63)始豐縣:今浙江天台縣。

     (64)赤城:山名。

    天台山十景之一。

     (65)黔中:唐開元十五道之一。

     (66)思州、播州、費州、夷州:思州,又稱甯夷郡。

    今貴州沿河一帶。

    播州,又名播川郡,今貴州遵義一帶。

    費州,又稱涪川郡,今貴州思南、德江一帶。

    夷州:又名義泉郡,今貴州風岡、綏陽一帶。

     (67)江西:江西團練觀察使方鎮的簡稱。

    觀察使駐地在今江西南昌市。

     (68)鄂州、袁州、吉州:鄂州,又稱江夏郡。

    今湖北武昌、黃石一帶。

    袁州,又名宜春郡。

    今江西吉安、甯岡一帶。

     (69)嶺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70)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又名長樂郡。

    今福建福州、甫田一帶。

    建州,又稱建安郡。

    今福建建陽一帶。

    韶州,又名始興郡。

    今廣東韶關、仁化一帶。

    象州,又稱象山郡。

    今廣西象州縣一帶。

     (71)方山:在福建福州市閩江南岸。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1),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複以火幹之,則[上啟夂下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

    用槁薪、鼎[钅曆]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上竹下夾]、交床等廢。

    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

    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

    若援[上艹下三個田字]跻岩(2),引絙入洞(3),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

    既瓢、碗、筴、劄、熟盂、鹾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阙一,則茶廢矣。

     [注釋] (1)方春禁火之時:禁火,古時民間習俗。

    即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用冷食,叫“寒食節”。

     (2)援藟跻岩:藟,讀音lei,藤蔓。

    《廣雅》:“藟,藤也”。

    跻,讀音ji,登、升。

    《釋文》:“跻,升也。

    ” (3)引絙入洞,絙,讀音geng,繩索。

     十之圖(1)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2),于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注釋] (1)十之圖:第十章,挂圖。

    是指把《茶經》本文寫在素絹上挂起來。

    《四庫全書提要》說:“其曰圖者,乃謂統上九類寫絹素張之,非有别圖。

    其類十,其文實九也”。

     (2)目擊而存:擊,接觸。

    此處作看見。

    俗語有“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