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縣)。

    文學家,有《張孟陽集》傳世。

    遠祖納,即陸讷(320?--395),字祖言,吳郡吳人(今江蘇蘇州)。

    東晉時任吏部尚書等職。

    陸羽與其同姓,故尊為遠祖。

    謝安(319--385),字安石,陳國陽夏人(今河南太康縣)。

    東晉名臣。

    曆任太保、大都督等職。

    左思(250?--305?),字太沖,山東臨淄人。

    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三都賦》、《詠史》詩等。

     (9)兩都并荊俞間:兩都,長安和洛陽。

    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俞,當作渝。

    渝州。

    治所在今四川重慶一帶。

     (10)痷茶:痷,讀an,病。

    《博雅》:“病也”。

     (11)飛湍壅潦:飛湍,飛奔的急流。

    壅潦,停滞的積水。

    潦,雨後積水。

     (12)操艱攪遽:操作艱難、慌亂。

    遽,讀音ju,惶恐、窘急。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之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

     吳:歸命侯(1),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2),劉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3),傅司隸鹹(4),江洗馬統(5),孫參軍楚(6),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内史[亻叔],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桓揚州溫(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恺(8),餘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樂安任育長(9),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10),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内山謙之。

     後魏:琅邪王肅(11)。

     宋:宋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12),鮑昭妹令晖(13),八公山沙門譚濟(14)。

     齊:世祖武帝(15)。

     梁:劉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勣(18)。

     《神農食經》(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槚,苦荼”。

     《廣雅》雲(20):“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

    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 (1)歸命侯:即孫皓。

    東吳亡國之君。

    公元280年,晉滅東吳,孫皓啣壁投降,封“歸命侯”。

     (2)惠帝: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306年在位。

     (3)張黃門孟陽:張載字孟陽,但未任過黃門侍郎。

    任黃門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張協。

     (4)傅司隸鹹:傅鹹(239--294),字長虞,北地泥陽人(今陝西銅川),官至司隸校尉,簡稱司隸。

     (5)江洗馬統:江統(?--310),字應元,陳留縣人(今河南杞縣東)。

    曾任太子洗馬。

     (6)孫參軍楚:孫楚(?--293),字子刑,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遙縣),曾任扶風的參軍。

     (7)桓揚州溫:桓溫(312--373),字元子,龍亢人(今安徽懷遠縣西)。

    曾任揚州牧等職。

     (8)沛國夏侯恺:晉書無傳。

    幹寶《搜神記》中提到他。

     (9)樂安任育長:任育長,生卒年不詳,樂安人(今山東博興一帶)。

    名瞻,字育長,曾任天門太守待職。

     (10)敦煌單道開:晉時著名道士,敦煌人。

    《晉書》有傳。

     (11)琅琊王肅:王肅(436--501)字恭懿,琅琊人(今山東臨沂),北魏著名文士,曾任中書令待職。

     (12)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劉子鸾、劉子尚,都是南北朝時宋孝武帝的兒子。

    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

    但子尚為兄,子鸾為弟。

     (13)鮑昭妹令晖:鮑昭,即鮑昭(414--466)字明遠,東海郡人(今江蘇鎮江),南朝著名詩人。

    其妹令晖,擅長詞賦,鐘嵘《詩品》說她:“歌待往往嶄新清巧,拟古尤勝。

    ” (14)八公山沙門潭濟: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北。

    沙門,佛家指出家修行的人。

    潭濟,即下文說的“覃濟道人”。

     (15)世祖武帝:南北朝時南齊的第二個皇帝,名肖[臣責],483--493在位。

     (16)劉廷尉:劉孝綽(480--539),彭城人(今江蘇徐州)。

    為梁昭明太子賞識,任太子仆兼延尉卿。

     (17)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人(今江蘇甯縣),有《神農本草經集注》傳世。

     (18)徐英公[責力]:徐世[責力](592--667),字懋功,啟開國功臣,封英國公。

     (19)神農食經:古書名,已佚。

     (20)廣雅:字書。

    三國時張輯撰,是對《爾雅》的補作。

     《晏子春秋》(21):“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馬相如《凡将篇》(22):“鳥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蒌苓,X草,芍藥,X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 《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飨宴,坐席無不悉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

    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 《晉中興書》(23):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将軍謝安嘗欲詣納,[原注:《晉書》以納為吏部尚書。

    ]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馔。

    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

    俶遂陳盛馔,珍羞必具。

    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 《搜神記》(24):“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恺來收馬,并病其妻。

    著平上帻、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 劉琨“與兄子南兖州史演書”(25)雲:“前得安州幹姜一斤(26),桂一斤,黃岑一斤,皆所須也。

    吾體中潰[原注:潰,當作愦。

    ]悶,常仰真茶,汝可緻之。

    ”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蜀妪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 《神異記》(27):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

    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瓯犧之餘,乞相遺也’。

    因立奠祀。

    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28):“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纨素,口齒自清曆。

    有姊字蕙芳,眉目燦如畫。

    馳骛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适。

    心為荼[上艹下舛]劇,吹噓對鼎[钅曆]。

    ”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29)雲:“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

    程卓累千金,驕侈拟五侯。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鈎。

    鼎食随時進,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桔,臨江釣春魚。

    黑子過龍醢,吳馔逾蟹[蟲胥]。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 傅巽《七誨》:“蒲桃、宛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