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緻集
關燈
小
中
大
峰峭壁,而鬥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于霞雲之表。
如華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縱有渾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出地中也。
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
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擁腫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裡之外。
介丘有頂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廬、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仙聖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窮,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遊饫看,曆曆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此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聖益佳,張颠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
今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衆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煙霞之表,發興于溪山之颠哉!後主妄語,其病可數。
何謂所養欲擴充?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于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于岩前,此不擴充之病也。
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樂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圖》,水中之樂饒給也。
仁智所樂豈隻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何謂所覽欲淳熟?近世畫工,畫山則峰不過三五峰,畫水則波不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
畫水,齊者、淚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态富贍也。
何謂所經之不衆多?近世畫手生于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鹹秦者,貌關隴之壯;浪學範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同之風骨。
凡此之類,咎在于所經之不衆多也。
何謂所取之不精粹?千裡之山不能盡奇,萬裡之水豈能盡秀。
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泰山占齊魯而勝絕者,龍岩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
故專于坡陀失之粗,專于幽閑失之薄,專于人物失之俗,專于樓觀失之冗,專于石則骨露,專于土則肉多。
筆迹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
水潺氵爰則謂之死水,雲不自在則謂之凍雲,山無明晦則謂之無日影,山無隐見則謂之無煙霭。
今山日到處明,日不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
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
今山煙霭到意隐,煙霭不到處見,山因煙霭之常态也。
隐見不分焉,故日無煙霭。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下遊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
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
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什。
下者血脈在上,其颠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
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洩。
高山而孤,體幹有什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洩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滞。
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
山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颠,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
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數十裡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頭。
木葉若幹可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幹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
非無也,如無耳。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
山因藏其腰則高,水因斷其灣則遠。
蓋山盡出不唯無秀撥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唯無盤折之遠,兼何異畫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也。
傍邊平遠,峤嶺重疊,鈎連缥缈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
畫意 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
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
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适,如所謂
如華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縱有渾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出地中也。
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
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擁腫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裡之外。
介丘有頂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廬、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仙聖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窮,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遊饫看,曆曆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此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聖益佳,張颠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
今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衆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煙霞之表,發興于溪山之颠哉!後主妄語,其病可數。
何謂所養欲擴充?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于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于岩前,此不擴充之病也。
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樂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圖》,水中之樂饒給也。
仁智所樂豈隻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何謂所覽欲淳熟?近世畫工,畫山則峰不過三五峰,畫水則波不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
畫水,齊者、淚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态富贍也。
何謂所經之不衆多?近世畫手生于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鹹秦者,貌關隴之壯;浪學範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同之風骨。
凡此之類,咎在于所經之不衆多也。
何謂所取之不精粹?千裡之山不能盡奇,萬裡之水豈能盡秀。
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泰山占齊魯而勝絕者,龍岩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
故專于坡陀失之粗,專于幽閑失之薄,專于人物失之俗,專于樓觀失之冗,專于石則骨露,專于土則肉多。
筆迹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
水潺氵爰則謂之死水,雲不自在則謂之凍雲,山無明晦則謂之無日影,山無隐見則謂之無煙霭。
今山日到處明,日不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
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
今山煙霭到意隐,煙霭不到處見,山因煙霭之常态也。
隐見不分焉,故日無煙霭。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下遊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
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
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什。
下者血脈在上,其颠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
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洩。
高山而孤,體幹有什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洩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滞。
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
山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颠,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
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數十裡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頭。
木葉若幹可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幹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
非無也,如無耳。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
山因藏其腰則高,水因斷其灣則遠。
蓋山盡出不唯無秀撥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唯無盤折之遠,兼何異畫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也。
傍邊平遠,峤嶺重疊,鈎連缥缈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
畫意 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
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
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适,如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