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録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南紙用豎簾,紋必豎。
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
葢[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
其紙止高一寸許而長尺有半。
葢晉人所用大率如此,驗之蘭亭押縫可見。
○ 硬黃紙 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蘗,取其辟蠧。
以其紙如漿,澤瑩而滑。
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
今世所有二王真跡或有硬黃紙,皆唐人倣書,非真跡也。
○ 建安帖真跡 王氏所蔵右軍建安帖真跡,今在長沙士夫家。
其帖末雲:“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胡世將”。
曾以此帖勒於豫章,其建安靈柩字提起别作一行,葢古人簡帖寫至它人事或稱尊長耆,舊處皆如今人提空,此常事也。
予屢見硬黃倣書,亦然今長沙所見建安二字,乃與羲之報字相連而不提空。
豈有硬黃提空而真跡反不提空。
此乃搨淳化閣帖,贗作無疑。
葢太宗朝刻淳化閣帖,乃侍書待詔王著。
勒者小人不學,故於古人提空處皆聫屬之,此猶可也。
至於蟲鼠侵蝕,與字之漫滅者,皆不空缺而強率聫之,故多讀不成,鬻書者多以故紙浸汁染舊跡墨,又以雜朱作為印章,令昏闇。
殊不知塵水浸紙,表裏俱透,若自然舊者,其表故色,其裏必新,微掲視之則見之矣。
古人印章必用上等硃,譬如古畫著色,愈久愈新初,未嘗昏闇也。
○ 魯公真跡 顔魯公之後寓居永嘉。
好事者守郡,聞其家有魯公真跡一筐,以獄事羅織之而擇其尤者摹郡齋,筐書遂歸泉南,晚年蔔居武夷之下,以聲妓自隨,一夕暴雨洪水發漂,所居無蹤跡,其人暴屍溪側,筐不知所在。
○ 宋朝名賢書 朝中名賢書,惟蔡莆陽、蘇許公、易簡、蘇東坡、黃山谷、蘇子美、秦淮海、李龍眠、米南宮、吳練塘、傳朋、王逸老,皆比肩古人。
莆陽典重有法度。
許公無愧楊法華。
東坡草聖得意,咄咄逼顔魯公。
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亭風韻,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
子美乃許公之孫,自有家法,草聖可亞張長史。
淮海專學鍾王,小楷姿媚遒勁可愛。
龍眠於規矩中特飄逸,綽有晉人風度。
南宮本學顔,後自成一家,於側掠拿趯動,循古法度,無一筆妄作。
練塘深入太史之室,時作鍾體。
逸老殆欲欺淩懷素,或謂過矣。
● 古今石刻辨 ○ 北碑紙 北紙用橫簾,其質鬆而厚,不甚滲墨。
以手拂之,如薄雲之過青天,猶隱隱見白紙處。
凡北碑皆然,且不用油蠟,可辨。
○ 禦府珍儲 徽宗禦府所儲書,其前必有禦筆金書小楷標題,後有宣和玉瓢禦寶。
[淳祐]壬寅於臨安客舍,見永嘉一士人蔵一法帖,乃唐人硬黃倣右軍書。
前有金字禦筆雲:“王右軍書長者帖”。
後有宣和玉瓢様禦寶。
今售墨跡者或雲:“古人真跡皆筆勢相聫屬,後世贗作者,必逐字為之,殊不知此論行草者也。
若楷書則此説難用”。
古人真字跡,書雖不連而意實相聫屬,觀其意可也。
若泥其説誤矣。
○ 古人用墨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汁滿硯池中,以供一日之用。
用不盡則棄去,來朝再作。
故,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髮,其墨亦濃。
近世,獨吳傳朋深得古人筆法,其它不然也。
○ 響搨僞墨迹 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遊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然圏隱隱猶存,其字亦無精采,易見。
○ 真迹難存世 言紙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纔八百餘年而片紙無存。
不獨晉人,如唐世善書之跡,甫三百餘年亦希如星鳳,何也?嘗攷其故,葢物之竒異者,常聚於富貴有力之家。
一經大盜、水火則舉羣失之。
非若它物散落諸處,猶有存者。
桓玄之敗,取法書名畫一夕盡焚,所喪幾何哉,良可悲也。
● 古今紙花印色辨 ○ 淳化閣帖 太宗朝捜訪古人墨跡,令王著銓次,用棗木闆摹刻十張于秘閣。
故時有銀錠紋,前有界行目録者是也。
當時,用李廷珪墨拓打,手揩之不汙手。
惟親王宰執使相拜除,乃賜一本,人間罕得,當時每本價已百貫文。
至[慶厯]問禁中火災,其闆不存。
今所見閣帖多乏精神焉。
有絳帖以閣本重摹,而袐閣反不如絳帖精神乎?則此可以觀也。
○ 絳帖 絳州法帖二十卷,乃潘舜臣用淳化帖重模而參入别帖,然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
舜臣事力單微而自能鐫石,雖井闌堦砌背,徧刻無餘。
所以段數最多或長尺餘者。
舜臣死,二子析而為二。
長者負官錢,沒入(幹/十)卷于絳州。
絳守重模下,十卷足之。
幼者復重摹上十卷,亦足成一部。
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
[靖康]兵火,石並不存,金人百年之間重模,至再[慶元]間,予官長沙嘗見舊宰執家,有南渡初親自北方攜得舜臣元所刻,未分析時二十卷。
其家珍蔵,非得千緍(官/百)陌,不肯與人。
乃北紙北墨,精神煥發,視金時所摹者,天淵矣。
○ 潭帖 淳化閣帖既頒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謂之潭帖。
予嘗見其初本,當與舊絳帖鴈行。
至[慶厯]八年,石已殘缺。
永州僧希白,重摹東坡,猶嘉其有晉人風度。
[建炎]敵騎至長沙,守城者以為砲,石無一存者。
紹興初,第三次重摹,失真逺矣。
○ 臨江帖 劉次莊模閣帖于臨江,用工頗精緻且石堅,至今不曾重模。
獨二卷略殘缺,然拓本既多,頗失鋒芒。
今若得初本鋒芒未失者,當在舊絳帖之次,新潭帖之上。
然其釋文間有訛處。
○ 蔡州帖 上蔡臨模絳帖上十卷,雖比舊絳帖少下十卷。
而迥出臨江之上。
予嘗見于長沙兩府劉轙家。
○ 武岡帖 武岡軍重摹絳帖二千卷,殊失真,石且不堅,易失精神。
後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采,令匠者即舊畫存刻,謂之洗碑,遂愈不可觀,其釋文尤舛謬。
然武岡紙類北紙,今東南所見絳帖,多武岡初本耳。
驗其殘缺處自可見, ○ 武陵帖 武陵帖亦二十卷。
雜取諸帖重摹,而參以人間未見者。
其間,惟右軍小字黃庭最妙。
他帖無所用也。
○ 彭州帖 彭州帖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采,紙色類北紙,人多以為北帖。
○ 元祐秘閣續帖 [元祐]中,奉旨以淳化閣帖之外續,所得真跡刻續法帖。
元本在禁中,後過太清樓。
今會稽重摹本,無不減古絳帖也。
○ 又名太清樓帖 淳化閣帖闆雖禁中,火災不存而真跡皆藏禦府。
至[徽宗]朝,奉■〈上上日下〉以禦府所藏真跡重刋於太清樓,而參入他竒跡甚多,其中間有蘭亭者是也。
名曰太清樓帖。
○ 淳熙秘閣續法帖 高宗聖學天成,奎文煥發,肆筆成書。
埀法萬世夀皇,重規疊矩,宸畫尤妙。
南朝訪遺書多得晉唐舊迹,至[淳熙]間,奉旨以禦府珍儲,摹勒入石,名淳熙秘閣續帖,置秘書省。
寶慶火災,其石不存。
○ 汝州帖 汝州帖,乃王宷輔道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
每卷後有汝州印,為黃伯思所掊擊,不值一文。
今會稽又以汝帖重開,謂之蘭亭帖,真實侈靡耳。
宋宣獻公刻賜書堂帖,于山陽金鄉,首載古鐘鼎器,識文絶妙。
但二王帖詮擇未精,今苦不存。
胡龍學世將刻豫章法書,種種精妙。
今已重模,後有小字隷書。
範忠宣公子弟戒者是初本。
許提學閑刻二王帖於臨江,模勒極精,誠少詮擇。
廬江李氏刻甲秀堂帖,前有王顔書,多世所未見,但繼以本朝名公書頗多,大抵今人書自當作一等耳。
曹尚書彥約刻星鳳樓帖于南康軍,雖以衆刻重模,精善不茍,並無今人書。
韓郡王侂胄刻羣玉堂帖,所載前代遺跡多有未見者。
後亦多本朝人書,韓敗後入秘書省。
○ 蘭亭帖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冠。
自薛珦作帥,别刻石,易去於元石,鐫損清流映帶四字以惑人。
然元本亦有法可辨鐫損四字,一也。
管絃之盛上,不損處若八行小龜形,二也。
是日也觀宇宙兩行之間,界行最肥,而直界伸腳十字下出橫闌外,三也。
管絃之盛,盛字之刀,鋸利如鈎,四也。
痛字改筆處勁不模糊,五也。
興感之由,由字類申,列叙之列,其堅如鐵釘,此其大畧也。
然定武又自有肥痩二本,而鐫損者乃痩本,為真定武無疑。
何以知之?今復州本以真定武本重模,亦鐫損四字,其字極痩,王順伯尤延之爭辨如聚訟,然痩本風韻竟勝,豈能逃識者之鍳。
其痩本之石,宣和間就薛珦家宣取收入禁中,龕於睿思殿東壁。
[建炎]南渡,宗澤遣人護送此石至維揚,兵入維揚,不知所在。
或雲:金人以氊裘裹之車載而去。
○ 樂毅論 世傳二王帖皆以真跡摹勒。
獨樂毅論就石書丹,其石在高學士紳家,已殘缺。
至海字後轉屬趙立之處。
今重摹者,猶有趙立之印。
予[嘉熙]庚子自嶺右回至宜春,見元本於一士人家。
用北紙北墨,無一殘缺而清勁遒媚,正類蘭亭字形,比今世所見重摹本幾小一倍。
此葢齊梁間拓本,真人間希世之寶。
○ 鍾元常帖 鍾元常力命帖,惟此本。
與潭州本佳,它無足取。
○ 顔碑 顔碑在南北者尚多。
麻姑壇記、吳興石柱誌、舊本幹祿寺妙喜寺記、西林題名,皆絶品也。
○ 歐陽小字千文 歐陽小字千文在邢州。
溫彥博墓志在東京。
九成宮碑、仲夏蘭若二帖、化度寺碑、丹州刺史碑,並在北方會稽。
高續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
○ 鴈塔題名 此帖有北本、彭州本,然北本為上,彭本頗失真。
○ 徐騎省小篆
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
葢[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
其紙止高一寸許而長尺有半。
葢晉人所用大率如此,驗之蘭亭押縫可見。
○ 硬黃紙 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蘗,取其辟蠧。
以其紙如漿,澤瑩而滑。
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
今世所有二王真跡或有硬黃紙,皆唐人倣書,非真跡也。
○ 建安帖真跡 王氏所蔵右軍建安帖真跡,今在長沙士夫家。
其帖末雲:“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胡世將”。
曾以此帖勒於豫章,其建安靈柩字提起别作一行,葢古人簡帖寫至它人事或稱尊長耆,舊處皆如今人提空,此常事也。
予屢見硬黃倣書,亦然今長沙所見建安二字,乃與羲之報字相連而不提空。
豈有硬黃提空而真跡反不提空。
此乃搨淳化閣帖,贗作無疑。
葢太宗朝刻淳化閣帖,乃侍書待詔王著。
勒者小人不學,故於古人提空處皆聫屬之,此猶可也。
至於蟲鼠侵蝕,與字之漫滅者,皆不空缺而強率聫之,故多讀不成,鬻書者多以故紙浸汁染舊跡墨,又以雜朱作為印章,令昏闇。
殊不知塵水浸紙,表裏俱透,若自然舊者,其表故色,其裏必新,微掲視之則見之矣。
古人印章必用上等硃,譬如古畫著色,愈久愈新初,未嘗昏闇也。
○ 魯公真跡 顔魯公之後寓居永嘉。
好事者守郡,聞其家有魯公真跡一筐,以獄事羅織之而擇其尤者摹郡齋,筐書遂歸泉南,晚年蔔居武夷之下,以聲妓自隨,一夕暴雨洪水發漂,所居無蹤跡,其人暴屍溪側,筐不知所在。
○ 宋朝名賢書 朝中名賢書,惟蔡莆陽、蘇許公、易簡、蘇東坡、黃山谷、蘇子美、秦淮海、李龍眠、米南宮、吳練塘、傳朋、王逸老,皆比肩古人。
莆陽典重有法度。
許公無愧楊法華。
東坡草聖得意,咄咄逼顔魯公。
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亭風韻,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
子美乃許公之孫,自有家法,草聖可亞張長史。
淮海專學鍾王,小楷姿媚遒勁可愛。
龍眠於規矩中特飄逸,綽有晉人風度。
南宮本學顔,後自成一家,於側掠拿趯動,循古法度,無一筆妄作。
練塘深入太史之室,時作鍾體。
逸老殆欲欺淩懷素,或謂過矣。
● 古今石刻辨 ○ 北碑紙 北紙用橫簾,其質鬆而厚,不甚滲墨。
以手拂之,如薄雲之過青天,猶隱隱見白紙處。
凡北碑皆然,且不用油蠟,可辨。
○ 禦府珍儲 徽宗禦府所儲書,其前必有禦筆金書小楷標題,後有宣和玉瓢禦寶。
[淳祐]壬寅於臨安客舍,見永嘉一士人蔵一法帖,乃唐人硬黃倣右軍書。
前有金字禦筆雲:“王右軍書長者帖”。
後有宣和玉瓢様禦寶。
今售墨跡者或雲:“古人真跡皆筆勢相聫屬,後世贗作者,必逐字為之,殊不知此論行草者也。
若楷書則此説難用”。
古人真字跡,書雖不連而意實相聫屬,觀其意可也。
若泥其説誤矣。
○ 古人用墨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汁滿硯池中,以供一日之用。
用不盡則棄去,來朝再作。
故,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髮,其墨亦濃。
近世,獨吳傳朋深得古人筆法,其它不然也。
○ 響搨僞墨迹 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遊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然圏隱隱猶存,其字亦無精采,易見。
○ 真迹難存世 言紙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纔八百餘年而片紙無存。
不獨晉人,如唐世善書之跡,甫三百餘年亦希如星鳳,何也?嘗攷其故,葢物之竒異者,常聚於富貴有力之家。
一經大盜、水火則舉羣失之。
非若它物散落諸處,猶有存者。
桓玄之敗,取法書名畫一夕盡焚,所喪幾何哉,良可悲也。
● 古今紙花印色辨 ○ 淳化閣帖 太宗朝捜訪古人墨跡,令王著銓次,用棗木闆摹刻十張于秘閣。
故時有銀錠紋,前有界行目録者是也。
當時,用李廷珪墨拓打,手揩之不汙手。
惟親王宰執使相拜除,乃賜一本,人間罕得,當時每本價已百貫文。
至[慶厯]問禁中火災,其闆不存。
今所見閣帖多乏精神焉。
有絳帖以閣本重摹,而袐閣反不如絳帖精神乎?則此可以觀也。
○ 絳帖 絳州法帖二十卷,乃潘舜臣用淳化帖重模而參入别帖,然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
舜臣事力單微而自能鐫石,雖井闌堦砌背,徧刻無餘。
所以段數最多或長尺餘者。
舜臣死,二子析而為二。
長者負官錢,沒入(幹/十)卷于絳州。
絳守重模下,十卷足之。
幼者復重摹上十卷,亦足成一部。
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
[靖康]兵火,石並不存,金人百年之間重模,至再[慶元]間,予官長沙嘗見舊宰執家,有南渡初親自北方攜得舜臣元所刻,未分析時二十卷。
其家珍蔵,非得千緍(官/百)陌,不肯與人。
乃北紙北墨,精神煥發,視金時所摹者,天淵矣。
○ 潭帖 淳化閣帖既頒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謂之潭帖。
予嘗見其初本,當與舊絳帖鴈行。
至[慶厯]八年,石已殘缺。
永州僧希白,重摹東坡,猶嘉其有晉人風度。
[建炎]敵騎至長沙,守城者以為砲,石無一存者。
紹興初,第三次重摹,失真逺矣。
○ 臨江帖 劉次莊模閣帖于臨江,用工頗精緻且石堅,至今不曾重模。
獨二卷略殘缺,然拓本既多,頗失鋒芒。
今若得初本鋒芒未失者,當在舊絳帖之次,新潭帖之上。
然其釋文間有訛處。
○ 蔡州帖 上蔡臨模絳帖上十卷,雖比舊絳帖少下十卷。
而迥出臨江之上。
予嘗見于長沙兩府劉轙家。
○ 武岡帖 武岡軍重摹絳帖二千卷,殊失真,石且不堅,易失精神。
後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采,令匠者即舊畫存刻,謂之洗碑,遂愈不可觀,其釋文尤舛謬。
然武岡紙類北紙,今東南所見絳帖,多武岡初本耳。
驗其殘缺處自可見, ○ 武陵帖 武陵帖亦二十卷。
雜取諸帖重摹,而參以人間未見者。
其間,惟右軍小字黃庭最妙。
他帖無所用也。
○ 彭州帖 彭州帖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采,紙色類北紙,人多以為北帖。
○ 元祐秘閣續帖 [元祐]中,奉旨以淳化閣帖之外續,所得真跡刻續法帖。
元本在禁中,後過太清樓。
今會稽重摹本,無不減古絳帖也。
○ 又名太清樓帖 淳化閣帖闆雖禁中,火災不存而真跡皆藏禦府。
至[徽宗]朝,奉■〈上上日下〉以禦府所藏真跡重刋於太清樓,而參入他竒跡甚多,其中間有蘭亭者是也。
名曰太清樓帖。
○ 淳熙秘閣續法帖 高宗聖學天成,奎文煥發,肆筆成書。
埀法萬世夀皇,重規疊矩,宸畫尤妙。
南朝訪遺書多得晉唐舊迹,至[淳熙]間,奉旨以禦府珍儲,摹勒入石,名淳熙秘閣續帖,置秘書省。
寶慶火災,其石不存。
○ 汝州帖 汝州帖,乃王宷輔道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
每卷後有汝州印,為黃伯思所掊擊,不值一文。
今會稽又以汝帖重開,謂之蘭亭帖,真實侈靡耳。
宋宣獻公刻賜書堂帖,于山陽金鄉,首載古鐘鼎器,識文絶妙。
但二王帖詮擇未精,今苦不存。
胡龍學世將刻豫章法書,種種精妙。
今已重模,後有小字隷書。
範忠宣公子弟戒者是初本。
許提學閑刻二王帖於臨江,模勒極精,誠少詮擇。
廬江李氏刻甲秀堂帖,前有王顔書,多世所未見,但繼以本朝名公書頗多,大抵今人書自當作一等耳。
曹尚書彥約刻星鳳樓帖于南康軍,雖以衆刻重模,精善不茍,並無今人書。
韓郡王侂胄刻羣玉堂帖,所載前代遺跡多有未見者。
後亦多本朝人書,韓敗後入秘書省。
○ 蘭亭帖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冠。
自薛珦作帥,别刻石,易去於元石,鐫損清流映帶四字以惑人。
然元本亦有法可辨鐫損四字,一也。
管絃之盛上,不損處若八行小龜形,二也。
是日也觀宇宙兩行之間,界行最肥,而直界伸腳十字下出橫闌外,三也。
管絃之盛,盛字之刀,鋸利如鈎,四也。
痛字改筆處勁不模糊,五也。
興感之由,由字類申,列叙之列,其堅如鐵釘,此其大畧也。
然定武又自有肥痩二本,而鐫損者乃痩本,為真定武無疑。
何以知之?今復州本以真定武本重模,亦鐫損四字,其字極痩,王順伯尤延之爭辨如聚訟,然痩本風韻竟勝,豈能逃識者之鍳。
其痩本之石,宣和間就薛珦家宣取收入禁中,龕於睿思殿東壁。
[建炎]南渡,宗澤遣人護送此石至維揚,兵入維揚,不知所在。
或雲:金人以氊裘裹之車載而去。
○ 樂毅論 世傳二王帖皆以真跡摹勒。
獨樂毅論就石書丹,其石在高學士紳家,已殘缺。
至海字後轉屬趙立之處。
今重摹者,猶有趙立之印。
予[嘉熙]庚子自嶺右回至宜春,見元本於一士人家。
用北紙北墨,無一殘缺而清勁遒媚,正類蘭亭字形,比今世所見重摹本幾小一倍。
此葢齊梁間拓本,真人間希世之寶。
○ 鍾元常帖 鍾元常力命帖,惟此本。
與潭州本佳,它無足取。
○ 顔碑 顔碑在南北者尚多。
麻姑壇記、吳興石柱誌、舊本幹祿寺妙喜寺記、西林題名,皆絶品也。
○ 歐陽小字千文 歐陽小字千文在邢州。
溫彥博墓志在東京。
九成宮碑、仲夏蘭若二帖、化度寺碑、丹州刺史碑,並在北方會稽。
高續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
○ 鴈塔題名 此帖有北本、彭州本,然北本為上,彭本頗失真。
○ 徐騎省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