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録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銅之精者並無砂顆一也。
良工精妙二也。
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
今設有古器欵識稍或模糊,必是僞作。
顔色臭味亦自不同。
○ 蠟模 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爲模。
如此,器様又加欵識刻畫畢然後,以小桶加大而畧寛入模於桶中,其桶底之縫微令有絲線漏,處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澆之,候乾再澆,必令周足遮護訖,解桶縛,去桶闆,急以細黃土,多用鹽并紙筋固濟,於元澄泥之外,更加黃土二寸留竅中,以銅汁瀉入,然一鑄未必成此,所以為之貴也。
○ 句容器 句容器非古物。
蓋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後主時,於昇州句容縣置官塲以鑄之。
故其上多有監官花押,其輕薄、漆黒、欵細,雖可愛然要非古器,歲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見天寶時大鳳環瓶,此極品也。
○ 僞古銅器 其法以水銀雜錫汞,即今磨境藥是也。
先上在新銅器上令勻,然後以釅醋調細碙砂末,筆蘸勻上,候如蠟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蠟茶色。
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
浸稍緩則變色矣。
若不入水則成純翠色。
三者並以新布擦令光瑩,其銅腥為水銀所匱,並不發露。
然古銅聲徹而清,新銅聲洪而濁,不能逃識者之鑒。
○ 古銅瓶鉢養花果 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
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
若水銹、傳世古則爾,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 古銅器靈異 古銅器多能辟祟,人家宜畜之。
葢山精木魅之能為祟者,以歴年多耳。
三代鍾鼎彛器,歴年又過之,所以能辟祟。
範文正公家有古鏡,背具十二時,如博棊子,每至此時則博棊子明如月,循環不休。
又:有士人家五十二鐘能應時自鳴,非古器之靈異乎。
○ 古印章 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帶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銅環相綰。
漢印多用五字,不用孹窠篆、上移篆,畫停勻。
故左有三字右有二字者,或左二字右三字者。
其四字印則畫,多者占地多,少者占地少,三代以前尚如此,今則否。
○ 古器無識文 古人惟鐘鼎祭器稱功頌徳,則有識。
盤盂寓戒則有識,它器亦有。
無識者不可遽以為非古,但辨其體質、欵文、顔色、臭味,則無餘藴矣。
○ 刁鬥、鐫鬥 字書曰刁鬥,以行軍晝炊夕擊,今世所見古刁鬥,柄長尺四五寸,其鬥僅可容勺,合如此,則恐非炊具擊之,則可此物乃王莽時鑄,威鬥厭勝家所用耳。
或於上刻貳師將軍字及其它官號,尤表其僞。
大抵刁鬥如世所用有柄銚子,宜可炊一人食。
即古之刁鬥,訛刁鬥字為銚字,《爾(雅)》字書以銚,為田器,不言可知也。
若鐫鬥亦如今有柄鬥而加三足,予嘗見之,辨其質與色,真三代物。
葢刁、鐫皆有柄,故皆謂之鬥,刁無足而鐫有足,《爾(雅)》又字書以鐫為溫器,葢古以鼎烹,夫鼎大卒難至熱,故溫已烹之冷物,今一二人食則用鐫,餘所見者正然。
○ 鼎大小 予猶及見漢館陶侯鼎,可容今之鬥。
則三代可知矣。
然近世所存古鼎,或有容一升半升者,考其欵識,則真古物也。
亦謂之鼎。
鼎乃大烹之器,豈爾耶此?葢古之祭器,名曰從、彞、曰從則其品不一,葢以貯已熟之物以祭宗廟。
象鼎之器,形而實非鼎也。
猶今人食器亦有象鉎釡者。
凡,曰鬲、曰■〈匚外〈拖去扌〉內〉、曰獻、曰尊,其形有甚小者,皆然,故小尊或識曰寶、尊、彞。
○ 香爐 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
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
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毬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亦有僞者,當以物色辨之。
○ 古器不知名 餘姚一達官家有古銅盆,大如火爐而週迴有十二環。
婺州馬鋪嶺人家,掘得古銅盆,而兩環在腹下足之上。
此二器文字所不載,或以環低者為古敧器。
○ 追蠡 禹之聲尚文王之,聲以追蠡,趙岐注:“以追為鐘紐”。
於義未安“追者琢也”。
詩雲:“追琢其章”。
今畫家滴粉令凸起,猶謂之追粉。
所謂追蠡,葢古銅器欵文追起處,漫滅也。
趙氏釋蠡為絶亦非絶,葢剝蝕也。
今人亦以器物用久而剝蝕者為蠡。
○ 舂陵塜鏡 道州民,於舂陵侯塜得一古鏡,於背上作菱花四朶極精巧,其鏡靣背用水銀,即今所謂磨鏡藥也。
鏡色畧昏而不黑,並無青緑色及剝蝕處。
此乃西漢時物,入土千餘年,其質並未變,信知古銅器有青緑剝蝕者,非三代時物無此也。
○ 晉塜古器 或傅:嵊縣僧舍治地得磚,上有永和字。
及得銅器,如今香爐而有葢。
上仰三足如小竹筒空而透。
上筒端各有一飛鶴,爐下亦三足,别有銅盆承之。
● 怪石辨 恠石小而起峯,多有岩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亦竒物也。
其餘有靈璧、英石、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與其它雜石,亦出多等。
今列於其後。
○ 靈璧石 靈璧石出絳州靈璧縣。
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見,色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然不起峯,亦無巖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聲清越如金玉,以利刁刮之畧不動,此石能收香,齋閣中有之則香雲終日盤旋不散,不取其有峯也。
僞者多以太湖石染色為之,葢太湖石亦微有聲,亦有白脈,然以利刀刮之則成屑。
○ 英石 英州出此石。
如銅鑛,聲亦如銅。
倒懸生岩下,以鋸取之。
故底有鋸痕,大者或長七八尺,起峯至二三寸,亦幾案竒玩。
然色潤者可愛,枯燥者不足貴也。
○ 道石 道州石亦起峯可愛,但石麄又枯燥之甚,且體脆不任衝撞。
○ 融石 融州老君洞所出。
亦起峯,麄燥體脆又甚於道州石。
○ 川石 竒聳高大可愛,然多人力雕刻後,置急水中舂撞之,其色枯燥。
○ 桂川石 靖江府所出。
雖出自然,然石麄而色不佳,或有玲瓏者雅,宜置之花檻中,它無用也。
○ 邵石 寶慶府所出。
色黒,多以作博棊子刻作筆架,並無自然峯巒。
○ 太湖石 出平江太湖。
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
或用煙薫或染之,色亦能黒,微有聲,宜作假山用。
○ 怪石有水自出 紹興一士大夫家有異石,起峯峯之趾有一穴,中有水應潮自生,以之供研滴。
嘉定間,越帥以重價得之。
○ 東坡小有洞天 東坡小有洞天石。
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蔵香爐,引數竅正對岩岫間,每焚香則煙雲滿岫。
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與谷身同置一匣。
● 研屏辨 ○ 山谷烏石硯屏 古有研屏或銘硯,多鐫於硯之底與側。
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銘於硯,又刻於屏,以表而出之。
山谷有烏石、研石屏,今在婺州義烏一士夫家。
南康軍烏石,葢烏石堅耐,它石不可用也。
○ 宣和玉屏 洪景盧《夷堅志》雲:“一士夫赴官就道,其子婦方懷妊,轎夫顛僕而半産,乃翁呼轎夫欲治之,夫曰:‘逼曉不辨道路,為一石所礙’。
翁不信,親往視之,匾濶微吐,良玉璞也。
擕諸玉工解作三片。
青質白章成山林、雲月、飛鳥象歴歴分明,自取其二,以一謝工。
工治作屏,因貴璫以獻禦府,惜其無對。
召工問之,工具以士夫姓名對,被旨以重賞。
宣輳成三屏,置之玉虛殿。
” ○ 永州石屏 永州祁陽石。
雖成紋景,叢雜不清逺,又多刻畫而成。
以手摸之,有凸凹可騐。
間有自然者,不甚佳。
○ 蜀中松林石 蜀中有石,解開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逕,描畫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研屏。
屏之式,止須連腔腳高尺一二寸許,闊尺五六寸許,方與葢小研相稱。
若髙大,非所宜。
其腔宜用黑漆并烏木,不宜用鈿花犀牛之類。
○ 畫屏 取名畫,極低小者。
嵌屏腔亦佳,但難得耳。
古人多留意作玩靣,大如小盌者亦宜,嵌背茍非名筆則不可,或用古人墨跡亦妙。
● 筆格辨 ○ 玉筆格 惟黒白琅玕二種玉。
可用須鐫刻,象山峯聳秀而不俗方可,或碾作蛟螭尤佳。
嘗見一士家用玉作二小兒交臂作戲,靣白頭黒而紅腳白腹,以之格筆竒絶。
或以小株珊瑚為之,以其有枝,可以為格也。
○ 銅筆格 銅筆格須竒古者為上,然古人少曾用筆格。
今所見銅鑄盤,螭形圓而中空者,乃古人鎮紙,非筆格也。
○ 石筆格 靈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
於石下作小漆朱座,高半寸許,竒雅可愛。
● 水滴辨 ○ 晉人水盂 餘嘗見長沙故官家有小銅器,形如桶,可容一合,號右軍硯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晉人貯水以添硯池者也。
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
○ 銅水滴 銅性猛烈,貯水久則有毒,多脆筆毫,又滴上有孔受塵,水所以不清,故銅器不用。
金銀錫者尤猥俗。
今所見銅犀牛、天祿、蟾蜍之屬,■〈行外缶內〉衘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貯油點燈。
今誤以為水滴耳,正堪作幾案玩具。
● 古翰墨真跡辨 ○ 南北紙 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
又其質鬆而厚,謂之側理紙。
桓溫問王右軍求側理紙是也。
良工精妙二也。
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
今設有古器欵識稍或模糊,必是僞作。
顔色臭味亦自不同。
○ 蠟模 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爲模。
如此,器様又加欵識刻畫畢然後,以小桶加大而畧寛入模於桶中,其桶底之縫微令有絲線漏,處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澆之,候乾再澆,必令周足遮護訖,解桶縛,去桶闆,急以細黃土,多用鹽并紙筋固濟,於元澄泥之外,更加黃土二寸留竅中,以銅汁瀉入,然一鑄未必成此,所以為之貴也。
○ 句容器 句容器非古物。
蓋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後主時,於昇州句容縣置官塲以鑄之。
故其上多有監官花押,其輕薄、漆黒、欵細,雖可愛然要非古器,歲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見天寶時大鳳環瓶,此極品也。
○ 僞古銅器 其法以水銀雜錫汞,即今磨境藥是也。
先上在新銅器上令勻,然後以釅醋調細碙砂末,筆蘸勻上,候如蠟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蠟茶色。
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
浸稍緩則變色矣。
若不入水則成純翠色。
三者並以新布擦令光瑩,其銅腥為水銀所匱,並不發露。
然古銅聲徹而清,新銅聲洪而濁,不能逃識者之鑒。
○ 古銅瓶鉢養花果 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
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
若水銹、傳世古則爾,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 古銅器靈異 古銅器多能辟祟,人家宜畜之。
葢山精木魅之能為祟者,以歴年多耳。
三代鍾鼎彛器,歴年又過之,所以能辟祟。
範文正公家有古鏡,背具十二時,如博棊子,每至此時則博棊子明如月,循環不休。
又:有士人家五十二鐘能應時自鳴,非古器之靈異乎。
○ 古印章 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帶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銅環相綰。
漢印多用五字,不用孹窠篆、上移篆,畫停勻。
故左有三字右有二字者,或左二字右三字者。
其四字印則畫,多者占地多,少者占地少,三代以前尚如此,今則否。
○ 古器無識文 古人惟鐘鼎祭器稱功頌徳,則有識。
盤盂寓戒則有識,它器亦有。
無識者不可遽以為非古,但辨其體質、欵文、顔色、臭味,則無餘藴矣。
○ 刁鬥、鐫鬥 字書曰刁鬥,以行軍晝炊夕擊,今世所見古刁鬥,柄長尺四五寸,其鬥僅可容勺,合如此,則恐非炊具擊之,則可此物乃王莽時鑄,威鬥厭勝家所用耳。
或於上刻貳師將軍字及其它官號,尤表其僞。
大抵刁鬥如世所用有柄銚子,宜可炊一人食。
即古之刁鬥,訛刁鬥字為銚字,《爾(雅)》字書以銚,為田器,不言可知也。
若鐫鬥亦如今有柄鬥而加三足,予嘗見之,辨其質與色,真三代物。
葢刁、鐫皆有柄,故皆謂之鬥,刁無足而鐫有足,《爾(雅)》又字書以鐫為溫器,葢古以鼎烹,夫鼎大卒難至熱,故溫已烹之冷物,今一二人食則用鐫,餘所見者正然。
○ 鼎大小 予猶及見漢館陶侯鼎,可容今之鬥。
則三代可知矣。
然近世所存古鼎,或有容一升半升者,考其欵識,則真古物也。
亦謂之鼎。
鼎乃大烹之器,豈爾耶此?葢古之祭器,名曰從、彞、曰從則其品不一,葢以貯已熟之物以祭宗廟。
象鼎之器,形而實非鼎也。
猶今人食器亦有象鉎釡者。
凡,曰鬲、曰■〈匚外〈拖去扌〉內〉、曰獻、曰尊,其形有甚小者,皆然,故小尊或識曰寶、尊、彞。
○ 香爐 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
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
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毬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亦有僞者,當以物色辨之。
○ 古器不知名 餘姚一達官家有古銅盆,大如火爐而週迴有十二環。
婺州馬鋪嶺人家,掘得古銅盆,而兩環在腹下足之上。
此二器文字所不載,或以環低者為古敧器。
○ 追蠡 禹之聲尚文王之,聲以追蠡,趙岐注:“以追為鐘紐”。
於義未安“追者琢也”。
詩雲:“追琢其章”。
今畫家滴粉令凸起,猶謂之追粉。
所謂追蠡,葢古銅器欵文追起處,漫滅也。
趙氏釋蠡為絶亦非絶,葢剝蝕也。
今人亦以器物用久而剝蝕者為蠡。
○ 舂陵塜鏡 道州民,於舂陵侯塜得一古鏡,於背上作菱花四朶極精巧,其鏡靣背用水銀,即今所謂磨鏡藥也。
鏡色畧昏而不黑,並無青緑色及剝蝕處。
此乃西漢時物,入土千餘年,其質並未變,信知古銅器有青緑剝蝕者,非三代時物無此也。
○ 晉塜古器 或傅:嵊縣僧舍治地得磚,上有永和字。
及得銅器,如今香爐而有葢。
上仰三足如小竹筒空而透。
上筒端各有一飛鶴,爐下亦三足,别有銅盆承之。
● 怪石辨 恠石小而起峯,多有岩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亦竒物也。
其餘有靈璧、英石、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與其它雜石,亦出多等。
今列於其後。
○ 靈璧石 靈璧石出絳州靈璧縣。
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見,色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然不起峯,亦無巖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聲清越如金玉,以利刁刮之畧不動,此石能收香,齋閣中有之則香雲終日盤旋不散,不取其有峯也。
僞者多以太湖石染色為之,葢太湖石亦微有聲,亦有白脈,然以利刀刮之則成屑。
○ 英石 英州出此石。
如銅鑛,聲亦如銅。
倒懸生岩下,以鋸取之。
故底有鋸痕,大者或長七八尺,起峯至二三寸,亦幾案竒玩。
然色潤者可愛,枯燥者不足貴也。
○ 道石 道州石亦起峯可愛,但石麄又枯燥之甚,且體脆不任衝撞。
○ 融石 融州老君洞所出。
亦起峯,麄燥體脆又甚於道州石。
○ 川石 竒聳高大可愛,然多人力雕刻後,置急水中舂撞之,其色枯燥。
○ 桂川石 靖江府所出。
雖出自然,然石麄而色不佳,或有玲瓏者雅,宜置之花檻中,它無用也。
○ 邵石 寶慶府所出。
色黒,多以作博棊子刻作筆架,並無自然峯巒。
○ 太湖石 出平江太湖。
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
或用煙薫或染之,色亦能黒,微有聲,宜作假山用。
○ 怪石有水自出 紹興一士大夫家有異石,起峯峯之趾有一穴,中有水應潮自生,以之供研滴。
嘉定間,越帥以重價得之。
○ 東坡小有洞天 東坡小有洞天石。
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蔵香爐,引數竅正對岩岫間,每焚香則煙雲滿岫。
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與谷身同置一匣。
● 研屏辨 ○ 山谷烏石硯屏 古有研屏或銘硯,多鐫於硯之底與側。
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銘於硯,又刻於屏,以表而出之。
山谷有烏石、研石屏,今在婺州義烏一士夫家。
南康軍烏石,葢烏石堅耐,它石不可用也。
○ 宣和玉屏 洪景盧《夷堅志》雲:“一士夫赴官就道,其子婦方懷妊,轎夫顛僕而半産,乃翁呼轎夫欲治之,夫曰:‘逼曉不辨道路,為一石所礙’。
翁不信,親往視之,匾濶微吐,良玉璞也。
擕諸玉工解作三片。
青質白章成山林、雲月、飛鳥象歴歴分明,自取其二,以一謝工。
工治作屏,因貴璫以獻禦府,惜其無對。
召工問之,工具以士夫姓名對,被旨以重賞。
宣輳成三屏,置之玉虛殿。
” ○ 永州石屏 永州祁陽石。
雖成紋景,叢雜不清逺,又多刻畫而成。
以手摸之,有凸凹可騐。
間有自然者,不甚佳。
○ 蜀中松林石 蜀中有石,解開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逕,描畫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研屏。
屏之式,止須連腔腳高尺一二寸許,闊尺五六寸許,方與葢小研相稱。
若髙大,非所宜。
其腔宜用黑漆并烏木,不宜用鈿花犀牛之類。
○ 畫屏 取名畫,極低小者。
嵌屏腔亦佳,但難得耳。
古人多留意作玩靣,大如小盌者亦宜,嵌背茍非名筆則不可,或用古人墨跡亦妙。
● 筆格辨 ○ 玉筆格 惟黒白琅玕二種玉。
可用須鐫刻,象山峯聳秀而不俗方可,或碾作蛟螭尤佳。
嘗見一士家用玉作二小兒交臂作戲,靣白頭黒而紅腳白腹,以之格筆竒絶。
或以小株珊瑚為之,以其有枝,可以為格也。
○ 銅筆格 銅筆格須竒古者為上,然古人少曾用筆格。
今所見銅鑄盤,螭形圓而中空者,乃古人鎮紙,非筆格也。
○ 石筆格 靈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
於石下作小漆朱座,高半寸許,竒雅可愛。
● 水滴辨 ○ 晉人水盂 餘嘗見長沙故官家有小銅器,形如桶,可容一合,號右軍硯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晉人貯水以添硯池者也。
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
○ 銅水滴 銅性猛烈,貯水久則有毒,多脆筆毫,又滴上有孔受塵,水所以不清,故銅器不用。
金銀錫者尤猥俗。
今所見銅犀牛、天祿、蟾蜍之屬,■〈行外缶內〉衘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貯油點燈。
今誤以為水滴耳,正堪作幾案玩具。
● 古翰墨真跡辨 ○ 南北紙 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
又其質鬆而厚,謂之側理紙。
桓溫問王右軍求側理紙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