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六 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後光明天皇的年號,慶安元年相當於我國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而「慶元間」(日本慶長--元和年間)則較此至少晚三十餘年。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9。
日本寬文二年刊活字本。
十八卷。
分天、地、人三集。
每集六卷,各為目錄,並各存一羅氏小序。
天集卷首還收有閩人黃貞昇重梓鶴林玉露題詞,每卷前有「新刊鶴林玉露卷之×」諸字。
版式為白口,雙魚尾,四周雙邊。
半葉八行,行十九字。
每條前列有標題,文內多有日本假名注音,內容次第與慶安本無異。
人集卷末白頁印有「寬文二、壬寅仲秋日,中野市右衛門梓行」等諸字。
寬文為日本後西天皇和靈元天皇的年號。
寬文二年是後西天皇在位的最後一年,相當於我國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
此本今藏中華書局圖書館,其他大圖書館亦間有收藏。
10。
明鈔本。
六卷。
卷首有羅氏自序,同慶安本丙編和寬文本人集序。
卷末有記款:「嘉靖甲子,長洲陸師道手錄。
」此鈔本是訖今所能見到的標出明確時間的鶴林玉露最早本子。
每條前列有標題。
目錄及正文內容次第與慶安本丙編、寬文本人集基本相同。
惟卷一漏抄「飛吟亭詩」一條,但被陸氏錄於卷六之後,並注一「補」字;卷五無二日本本之「嬾婦」、「梅溪二端」、「多景樓詩」、「廣右丁錢」、「胡忠簡上書」五條;卷六無「光堯福德」、「文章性理」二條,蓋亦當屬漏抄。
此本卷五之末白頁有徐大臨題識,字跡與鈔本異。
據此,知此本在清代曾為徐昂發所收藏。
徐昂發,字大臨,號畏壘山人。
江蘇長洲人。
康熙三十九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江西學政。
有畏壘山人文集、詩集、筆記行於世。
晚年居家,尤喜野史雜說。
大臨題識,自記寫於「戊辰夏五月」,考其生平,當為乾隆十三年戊辰。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11。
明刊活字本。
六卷。
卷首有羅氏自序,同寬文本地集序。
目錄及內容次第與寬文本地集、慶安本乙編全同。
每條前列有標題。
版式為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此本字跡模糊,闆框█多已不清,是一個印製粗劣的活字本。
此本除羅序外,前後無序跋及牌記,惟一清人於嘉慶間手寫跋語,將此本目為明初活字本。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另外,筆記小說大觀、宋人小說等一些叢書中也收有鶴林玉露,然其版本系統均未出上述範圍,故不贅述。
二 考察以上十一種鶴林玉露現存版本,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即以明萬曆本為代表的十六卷本系統和以日本慶安本為代表的十八卷本系統。
雖然上述版本中有個十二卷本,但實際上是十六卷的殘本,而另外兩個六卷本則可歸為十八卷本系統。
通過進一步考察明清以來的各種目錄的著錄,可以說畫分為兩個系統是符合鶴林玉露版本流傳的實際情況的。
當然,在繁多的各種目錄中,雖說十六卷本和十八卷本的著錄是通例,但也偶有變例。
如清錢曾所編述古堂書目就著錄一種十卷本,又如日本濉江全善氏在經籍訪古志卷四亦雲「通行本凡九卷」。
但通過考察現存鶴林玉露版本及著錄,基本可以斷定,這兩個十卷或九卷的版本,大概與上述北大所藏的明十二卷本情況相似,屬於殘本。
而不大有可能超出上述兩個系統。
另外,日本京都大學漢籍目錄著錄一種敦古齋十七卷刊本,估計就是十六卷本加上補遺一卷,仍未出十六卷本系統。
需要指出的是,鶴林玉露流傳的兩個系統,是就明以後情況畫分的。
明以前的情況,由於未見記載,就祇好暫付闕如了。
下面,我們看一下兩個系統版本的流傳情況:十六卷本系統。
自明代以來在國內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個系統的本子,而十八卷本則甚為罕見。
這一點,首先我們從前面列舉的現存版本看,在國內流傳的明刻本基本上都是十六卷本。
第二,從著錄鶴林玉露的明代目錄看,焦竑國史經籍志、王圻續文獻通考?經籍考、高儒百川書志、陳第世善堂藏書目、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徐勃紅雨樓書目、朱睦萬卷堂書目以及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書目都著錄為十六卷,而絲毫未提及十八卷本。
第三,從清前期修四庫全書看,乾隆時設四庫館,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搜求古籍,規模之大,用力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考察四庫採進目錄,各地進呈鶴林玉露凡三次。
三次的版本,一個是十六卷鈔本(此見西江第一次書目),二個是二十四卷本(即謝校本,此見浙江省第五次曝書亭呈送書目和浙江省採進遺書總錄簡目),均未出十六卷本系統。
以四庫搜求之廣,尚未發見十八卷本,其罕見可知。
第四,從清代幾個著名學者和藏書家的書目題跋看,如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繆荃孫藝風藏書記、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等,均記作十六卷。
其中繆荃孫雖記載了十八卷本,但他特別指出係日本翻刻本。
第五,從全國部分大圖書館的善本書目看,如北京、北大、上海、南京、浙江等,除日本傳入的十八卷本外,所著錄的均為十六卷系統的版本。
第六,從明代人對鶴林玉露的引用看,葉廷秀的詩譚續集摘引羅書凡三十七條,經過與兩類版本一一對勘,發現文字與十六卷本基本相同,凡十六卷本誤者,葉氏所引亦誤。
由此斷定,葉氏所採來自十六卷本,並未見到十八卷本。
另外,明人車任遠在鶴林玉露補?中也說:「鶴林玉露一編,乃宋廬陵羅大經氏所作,為卷凡有十六,靡所遺失。
」從他認為十六卷就是足本,也可知十八卷本之稀睹。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十八卷本在明清以來確為罕見之本。
十八卷本系統。
這個系統的本子在國內雖屬罕見,但在日本卻頗為流行。
主要流傳的就是兩個本子,即慶安本和寬文本。
這兩個本子的刊行時間均在清初,慶安本稍前。
從日本人所編的一些善本書目看,似寬文本流傳較廣,而慶安本則較為稀見。
關於寬文本,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加以解釋。
寬文本的扉頁印有「覆明萬曆刻本」諸字,並在卷首附有閩人黃貞昇於明萬曆十二年寫的重梓鶴林玉露題詞,這就給人一個印象:寬文本是在明萬曆時傳到日本去的。
其實並非如此。
第一,從黃貞昇的題詞看,並未提及鶴林玉露的卷數,較多談到的是羅書的意義。
所以極有可能是日本的刊行者為了附益有關的資料來介紹羅書,而把當時流傳到日本的十六卷本中的黃氏題詞加入十八卷本的。
第二,從慶安本與寬文本的關係看,寬文很明顯是來自慶安本。
對勘二書,凡慶安本訛誤脫文,寬文本必如之。
慶安本題為新刊鶴林玉露,寬文本亦如之。
但是慶安本卻無黃貞昇題,可知寬文本非來源於明萬曆本。
從慶安本題為「新刊」二字看,似十八卷本在日本流傳已久,此本是在舊刊本的基礎上重新校訂刊印的。
題識曾記載:「如白又有宋活字版玉露,止六卷,而內二十條近刻無之,今亦摘刻於後焉。
」這就是明萬曆本後附一卷補遺的來歷。
從這二十條補遺看,孫鑛所提到的六卷宋活字本,屬於十八卷本的甲編,並不是今存的這個六卷活字本乙編。
但「近刻無之」之語,說明了當時流行的是十六卷本。
因此,估計這個六卷活字本是明代人很少見到的明初甚至更早的刻本,並不是一種臆測。
?十八卷本在國內雖屬罕見,但並非沒有,前面所述北圖藏的明六卷活字本和明陸師道六卷鈔本,就屬於十八卷本系統。
明活字本刊印時間及刊行者均不詳,一清人跋語確定為「明初活字本」,我認為這是較為正確的。
此本盡管刊印粗劣,但估計刊行時間至少在明初,甚至更早些,否則十八卷本就不會如此稀睹。
明南京都察院刊本孫 陸師道鈔本錄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比今存明刻本均早出許多。
這種十八卷本的鈔本在明代更是罕見。
明南都院刊本載有當時著名藏書家趙琦美跋雲: 說郛載鶴林玉露三十卷,分甲乙丙三集,美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所謂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
乙巳之夏於吳門徐氏見此書鈔本,宛然三十卷俱存。
其家復多秘帙,必欲舉而售之。
其價昂甚,非三十金不可。
美丁家難,囊底青蚨子母飛去殆盡,烏能勝之哉!悒悒者三年餘矣。
由此可見明代人由於稀睹而對這種十八卷系統的鈔本之珍視。
陸氏所本大概宋元舊刻,而抄後又藏諸篋底,未加刊刻,故世未之見。
從十八卷本在明初基本無刊本、明人稀睹這一點看,十八卷本至遲在明初便已傳到日本。
晚清時,又以日本刊本的形式傳回中國。
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相比,哪一種較為接近羅書原貌呢?我認為,十八卷本比較接近原貌。
第一,從篇幅上說,十八卷本多於十六卷本凡四十條。
這多出的四十條,經過與書中其他條目比較,從行文風格和史實的準確性來看,皆不類後人偽托。
這就說明十六卷本有散佚。
第二,從編次上說,十八卷本分為甲乙丙三編,符合羅書原貌。
這可以十八卷本現存羅大經寫自三個不同時期的小序為內證。
而這三個小序決非後人偽托,因為小序所言羅氏經歷皆可以找到資料相印證。
如羅氏在淳祐十二年寫的丙編小序中雲「餘為臨川郡從事」,而考之同治九年臨川縣志職官志,在「軍事推官」欄下列有羅大經名,並注雲:「俱淳祐年任。
」另外,羅氏在鶴林玉露中也幾次提到了「乙編」、「丙編」。
除此之外,還可找到三條外證。
外證之一,明王叔承校訂本前有羅氏三小引,即十八卷本的三編自序。
如果羅氏原書不分編,那又有何必要在不同時間寫三篇自序呢?外證之二,前面引述的趙琦美跋,亦雲「分甲乙丙三集」。
外證之三,趙琦美跋雲其家藏元本六卷,孫鑛跋亦提到有宋活字本六卷,今又存六卷鈔本、六卷活字本,若非以六卷分編為書,那麼,即使原書散佚殘闕,為何皆以六卷獨存? 第三,比較兩類本子的文字,除去個別字誤不計,從史實、年號、人名、地名以及脫誤等情況看,十八卷本優於十六卷本。
如甲編卷四「紹熙內禪」條,十六卷本從標題到內文均作「紹興內禪」。
考之宋史光宗本紀和續資治通鑑卷一五二,孝宗病篤及升遐而光宗拒不往視,群臣於是推寧宗即位這一事件,當發生在紹熙五年。
十六卷系統本整整錯出一個甲子。
再如丙編卷四「日本國僧」條,十六卷本的文字祇有十八卷本的一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有關古代日漢語對音的部分全脫。
這些例子都說明十八卷本較之十六卷本更多地保持著原貌。
第四,從明初編輯的永樂大典尚存卷帙所援引的十九條鶴林玉露看,凡十八卷與十六卷兩類版本文字差異處,文字除個別外,均同於十八卷本。
由此,也看出鶴林玉露在明初是以十八卷本流行的。
其實,分編本為羅書原貌這一點,近人李盛鐸在他所收藏的小字本鶴林玉露跋語中早已指出。
其雲:「記萬曆本有趙琦美一跋,謂曾見友人藏本,分五帙三十卷,以此見分帙之本,實為羅氏原書。
」 那麼,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之間具有什麼關係呢?仔細將二者加以對照,就會發現這兩類版本在卷次分合上是極為接近的,請看下表: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甲編卷一【注一:十八卷本甲編卷一 乙編卷一 卷七 丙編卷一 卷一
凡二十九條,其中有十六卷本
補遺十五條,卷四有七條,卷
五有五條,卷十一有二條。
】 甲編卷二【注二:十八卷本甲編卷二 乙編卷二 卷八 丙編卷二 卷二
凡三十三條,其中有十六卷本
補遺一條,卷五有六條,卷六
有十一條,卷九有五條,卷十
一有一條,卷十二有四條,卷
十三有四條,卷十五有一條。
】 甲編卷三 卷十三 乙編卷三 卷九 丙編卷三 卷三 甲編卷四 卷十四 乙編卷四 卷十 丙編卷四 卷四 甲編卷五 卷十五 乙編卷五 卷十一 丙編卷五 卷五 甲編卷六 卷十六 乙編卷六 卷十二 丙編卷六 卷六 兩類版本卷次分合基本相應,但並不完全相同,還有當在相應的此卷而見於彼卷的個別條目。
但總的來看,十八卷與十六卷兩個系統的本子,關係是很密切的。
估計十六卷本是在十八卷本編次散亂並佚失一些條目後,重行編次而成的。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作為比較接近原貌的十八卷本,有否散佚呢?經初步考察,尚未發現這種情況。
首先,從文人引用看,如明代葉廷秀在詩譚續集中引用的三十七條,均未超出今本鶴林玉露。
其次,從各種類書看,如在殘存的七百九十五卷永樂大典中,引鶴林玉露凡十九條,亦無一條超出今本。
由此可見,這部宋人筆記基本沒有散佚,起碼從明初以來如此。
然而,也許有人會問:前面所引趙琦美跋說到的「三十卷」又怎樣解釋?我想,正如十八卷可以並為十六卷一樣,如果編次不同,同樣多的內容也是可以分為三十卷以至更多的。
因此說,三十卷本大概是與今本編次不同的一個亡佚本。
也許,三十卷本純屬「子虛烏有」,因為第一,從各種書目中沒有反映;第二,今本說郛記載為「甲乙丙集十八卷」,與趙氏所雲不同。
而趙氏雲「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這句話,除去「脫其後四卷」大概是他見到所謂三十卷本之後的臆測外,恰恰說明鶴林玉露在元代就是以六卷為編的十八卷本。
附錄三 諸書題跋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子部雜家類 鶴林玉露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宋羅大經撰。
大經字景綸,廬陵人。
事蹟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顏」語,知嘗登第。
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
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間,詳於議論而略於考證。
所引多朱子、張栻、真德秀、魏了翁、楊萬裡語,而又兼推陸九淵。
極稱歐陽脩、蘇軾之文,而又謂司馬光資治通鑑且為虛費精力,何況呂祖謙文鑑。
既引張栻之說謂詞科不可習,又引真德秀之說謂詞科當習。
大抵本文章之士而兼慕道學之名,故每持兩端,不能歸一。
然要其大旨,固不謬於聖賢也。
陳耀文學林就正譏其載馮京偷狗賦乃捃摭滕元發事,偽託於京。
今檢侯鯖錄所載滕賦,信然。
蓋是書多因事抒論,不甚以記事為主。
偶據傳聞,不復考核,其疏漏固不足異耳。
(二)明南京都察院刊本林大黼識 院齋中舊藏有鶴林玉露刻闆,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頗為全書之累。
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鍰黼,為重校而
此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9。
日本寬文二年刊活字本。
十八卷。
分天、地、人三集。
每集六卷,各為目錄,並各存一羅氏小序。
天集卷首還收有閩人黃貞昇重梓鶴林玉露題詞,每卷前有「新刊鶴林玉露卷之×」諸字。
版式為白口,雙魚尾,四周雙邊。
半葉八行,行十九字。
每條前列有標題,文內多有日本假名注音,內容次第與慶安本無異。
人集卷末白頁印有「寬文二、壬寅仲秋日,中野市右衛門梓行」等諸字。
寬文為日本後西天皇和靈元天皇的年號。
寬文二年是後西天皇在位的最後一年,相當於我國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
此本今藏中華書局圖書館,其他大圖書館亦間有收藏。
10。
明鈔本。
六卷。
卷首有羅氏自序,同慶安本丙編和寬文本人集序。
卷末有記款:「嘉靖甲子,長洲陸師道手錄。
」此鈔本是訖今所能見到的標出明確時間的鶴林玉露最早本子。
每條前列有標題。
目錄及正文內容次第與慶安本丙編、寬文本人集基本相同。
惟卷一漏抄「飛吟亭詩」一條,但被陸氏錄於卷六之後,並注一「補」字;卷五無二日本本之「嬾婦」、「梅溪二端」、「多景樓詩」、「廣右丁錢」、「胡忠簡上書」五條;卷六無「光堯福德」、「文章性理」二條,蓋亦當屬漏抄。
此本卷五之末白頁有徐大臨題識,字跡與鈔本異。
據此,知此本在清代曾為徐昂發所收藏。
徐昂發,字大臨,號畏壘山人。
江蘇長洲人。
康熙三十九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江西學政。
有畏壘山人文集、詩集、筆記行於世。
晚年居家,尤喜野史雜說。
大臨題識,自記寫於「戊辰夏五月」,考其生平,當為乾隆十三年戊辰。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11。
明刊活字本。
六卷。
卷首有羅氏自序,同寬文本地集序。
目錄及內容次第與寬文本地集、慶安本乙編全同。
每條前列有標題。
版式為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此本字跡模糊,闆框█多已不清,是一個印製粗劣的活字本。
此本除羅序外,前後無序跋及牌記,惟一清人於嘉慶間手寫跋語,將此本目為明初活字本。
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另外,筆記小說大觀、宋人小說等一些叢書中也收有鶴林玉露,然其版本系統均未出上述範圍,故不贅述。
二 考察以上十一種鶴林玉露現存版本,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即以明萬曆本為代表的十六卷本系統和以日本慶安本為代表的十八卷本系統。
雖然上述版本中有個十二卷本,但實際上是十六卷的殘本,而另外兩個六卷本則可歸為十八卷本系統。
通過進一步考察明清以來的各種目錄的著錄,可以說畫分為兩個系統是符合鶴林玉露版本流傳的實際情況的。
當然,在繁多的各種目錄中,雖說十六卷本和十八卷本的著錄是通例,但也偶有變例。
如清錢曾所編述古堂書目就著錄一種十卷本,又如日本濉江全善氏在經籍訪古志卷四亦雲「通行本凡九卷」。
但通過考察現存鶴林玉露版本及著錄,基本可以斷定,這兩個十卷或九卷的版本,大概與上述北大所藏的明十二卷本情況相似,屬於殘本。
而不大有可能超出上述兩個系統。
另外,日本京都大學漢籍目錄著錄一種敦古齋十七卷刊本,估計就是十六卷本加上補遺一卷,仍未出十六卷本系統。
需要指出的是,鶴林玉露流傳的兩個系統,是就明以後情況畫分的。
明以前的情況,由於未見記載,就祇好暫付闕如了。
下面,我們看一下兩個系統版本的流傳情況:十六卷本系統。
自明代以來在國內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個系統的本子,而十八卷本則甚為罕見。
這一點,首先我們從前面列舉的現存版本看,在國內流傳的明刻本基本上都是十六卷本。
第二,從著錄鶴林玉露的明代目錄看,焦竑國史經籍志、王圻續文獻通考?經籍考、高儒百川書志、陳第世善堂藏書目、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徐勃紅雨樓書目、朱睦萬卷堂書目以及明末錢謙益絳雲樓書目都著錄為十六卷,而絲毫未提及十八卷本。
第三,從清前期修四庫全書看,乾隆時設四庫館,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搜求古籍,規模之大,用力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考察四庫採進目錄,各地進呈鶴林玉露凡三次。
三次的版本,一個是十六卷鈔本(此見西江第一次書目),二個是二十四卷本(即謝校本,此見浙江省第五次曝書亭呈送書目和浙江省採進遺書總錄簡目),均未出十六卷本系統。
以四庫搜求之廣,尚未發見十八卷本,其罕見可知。
第四,從清代幾個著名學者和藏書家的書目題跋看,如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繆荃孫藝風藏書記、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等,均記作十六卷。
其中繆荃孫雖記載了十八卷本,但他特別指出係日本翻刻本。
第五,從全國部分大圖書館的善本書目看,如北京、北大、上海、南京、浙江等,除日本傳入的十八卷本外,所著錄的均為十六卷系統的版本。
第六,從明代人對鶴林玉露的引用看,葉廷秀的詩譚續集摘引羅書凡三十七條,經過與兩類版本一一對勘,發現文字與十六卷本基本相同,凡十六卷本誤者,葉氏所引亦誤。
由此斷定,葉氏所採來自十六卷本,並未見到十八卷本。
另外,明人車任遠在鶴林玉露補?中也說:「鶴林玉露一編,乃宋廬陵羅大經氏所作,為卷凡有十六,靡所遺失。
」從他認為十六卷就是足本,也可知十八卷本之稀睹。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十八卷本在明清以來確為罕見之本。
十八卷本系統。
這個系統的本子在國內雖屬罕見,但在日本卻頗為流行。
主要流傳的就是兩個本子,即慶安本和寬文本。
這兩個本子的刊行時間均在清初,慶安本稍前。
從日本人所編的一些善本書目看,似寬文本流傳較廣,而慶安本則較為稀見。
關於寬文本,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加以解釋。
寬文本的扉頁印有「覆明萬曆刻本」諸字,並在卷首附有閩人黃貞昇於明萬曆十二年寫的重梓鶴林玉露題詞,這就給人一個印象:寬文本是在明萬曆時傳到日本去的。
其實並非如此。
第一,從黃貞昇的題詞看,並未提及鶴林玉露的卷數,較多談到的是羅書的意義。
所以極有可能是日本的刊行者為了附益有關的資料來介紹羅書,而把當時流傳到日本的十六卷本中的黃氏題詞加入十八卷本的。
第二,從慶安本與寬文本的關係看,寬文很明顯是來自慶安本。
對勘二書,凡慶安本訛誤脫文,寬文本必如之。
慶安本題為新刊鶴林玉露,寬文本亦如之。
但是慶安本卻無黃貞昇題,可知寬文本非來源於明萬曆本。
從慶安本題為「新刊」二字看,似十八卷本在日本流傳已久,此本是在舊刊本的基礎上重新校訂刊印的。
題識曾記載:「如白又有宋活字版玉露,止六卷,而內二十條近刻無之,今亦摘刻於後焉。
」這就是明萬曆本後附一卷補遺的來歷。
從這二十條補遺看,孫鑛所提到的六卷宋活字本,屬於十八卷本的甲編,並不是今存的這個六卷活字本乙編。
但「近刻無之」之語,說明了當時流行的是十六卷本。
因此,估計這個六卷活字本是明代人很少見到的明初甚至更早的刻本,並不是一種臆測。
?十八卷本在國內雖屬罕見,但並非沒有,前面所述北圖藏的明六卷活字本和明陸師道六卷鈔本,就屬於十八卷本系統。
明活字本刊印時間及刊行者均不詳,一清人跋語確定為「明初活字本」,我認為這是較為正確的。
此本盡管刊印粗劣,但估計刊行時間至少在明初,甚至更早些,否則十八卷本就不會如此稀睹。
明南京都察院刊本孫 陸師道鈔本錄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比今存明刻本均早出許多。
這種十八卷本的鈔本在明代更是罕見。
明南都院刊本載有當時著名藏書家趙琦美跋雲: 說郛載鶴林玉露三十卷,分甲乙丙三集,美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所謂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
乙巳之夏於吳門徐氏見此書鈔本,宛然三十卷俱存。
其家復多秘帙,必欲舉而售之。
其價昂甚,非三十金不可。
美丁家難,囊底青蚨子母飛去殆盡,烏能勝之哉!悒悒者三年餘矣。
由此可見明代人由於稀睹而對這種十八卷系統的鈔本之珍視。
陸氏所本大概宋元舊刻,而抄後又藏諸篋底,未加刊刻,故世未之見。
從十八卷本在明初基本無刊本、明人稀睹這一點看,十八卷本至遲在明初便已傳到日本。
晚清時,又以日本刊本的形式傳回中國。
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相比,哪一種較為接近羅書原貌呢?我認為,十八卷本比較接近原貌。
第一,從篇幅上說,十八卷本多於十六卷本凡四十條。
這多出的四十條,經過與書中其他條目比較,從行文風格和史實的準確性來看,皆不類後人偽托。
這就說明十六卷本有散佚。
第二,從編次上說,十八卷本分為甲乙丙三編,符合羅書原貌。
這可以十八卷本現存羅大經寫自三個不同時期的小序為內證。
而這三個小序決非後人偽托,因為小序所言羅氏經歷皆可以找到資料相印證。
如羅氏在淳祐十二年寫的丙編小序中雲「餘為臨川郡從事」,而考之同治九年臨川縣志職官志,在「軍事推官」欄下列有羅大經名,並注雲:「俱淳祐年任。
」另外,羅氏在鶴林玉露中也幾次提到了「乙編」、「丙編」。
除此之外,還可找到三條外證。
外證之一,明王叔承校訂本前有羅氏三小引,即十八卷本的三編自序。
如果羅氏原書不分編,那又有何必要在不同時間寫三篇自序呢?外證之二,前面引述的趙琦美跋,亦雲「分甲乙丙三集」。
外證之三,趙琦美跋雲其家藏元本六卷,孫鑛跋亦提到有宋活字本六卷,今又存六卷鈔本、六卷活字本,若非以六卷分編為書,那麼,即使原書散佚殘闕,為何皆以六卷獨存? 第三,比較兩類本子的文字,除去個別字誤不計,從史實、年號、人名、地名以及脫誤等情況看,十八卷本優於十六卷本。
如甲編卷四「紹熙內禪」條,十六卷本從標題到內文均作「紹興內禪」。
考之宋史光宗本紀和續資治通鑑卷一五二,孝宗病篤及升遐而光宗拒不往視,群臣於是推寧宗即位這一事件,當發生在紹熙五年。
十六卷系統本整整錯出一個甲子。
再如丙編卷四「日本國僧」條,十六卷本的文字祇有十八卷本的一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有關古代日漢語對音的部分全脫。
這些例子都說明十八卷本較之十六卷本更多地保持著原貌。
第四,從明初編輯的永樂大典尚存卷帙所援引的十九條鶴林玉露看,凡十八卷與十六卷兩類版本文字差異處,文字除個別外,均同於十八卷本。
由此,也看出鶴林玉露在明初是以十八卷本流行的。
其實,分編本為羅書原貌這一點,近人李盛鐸在他所收藏的小字本鶴林玉露跋語中早已指出。
其雲:「記萬曆本有趙琦美一跋,謂曾見友人藏本,分五帙三十卷,以此見分帙之本,實為羅氏原書。
」 那麼,十八卷本與十六卷本之間具有什麼關係呢?仔細將二者加以對照,就會發現這兩類版本在卷次分合上是極為接近的,請看下表: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十八卷本 十六卷本 甲編卷一
】 甲編卷二
】 甲編卷三 卷十三 乙編卷三 卷九 丙編卷三 卷三 甲編卷四 卷十四 乙編卷四 卷十 丙編卷四 卷四 甲編卷五 卷十五 乙編卷五 卷十一 丙編卷五 卷五 甲編卷六 卷十六 乙編卷六 卷十二 丙編卷六 卷六 兩類版本卷次分合基本相應,但並不完全相同,還有當在相應的此卷而見於彼卷的個別條目。
但總的來看,十八卷與十六卷兩個系統的本子,關係是很密切的。
估計十六卷本是在十八卷本編次散亂並佚失一些條目後,重行編次而成的。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作為比較接近原貌的十八卷本,有否散佚呢?經初步考察,尚未發現這種情況。
首先,從文人引用看,如明代葉廷秀在詩譚續集中引用的三十七條,均未超出今本鶴林玉露。
其次,從各種類書看,如在殘存的七百九十五卷永樂大典中,引鶴林玉露凡十九條,亦無一條超出今本。
由此可見,這部宋人筆記基本沒有散佚,起碼從明初以來如此。
然而,也許有人會問:前面所引趙琦美跋說到的「三十卷」又怎樣解釋?我想,正如十八卷可以並為十六卷一樣,如果編次不同,同樣多的內容也是可以分為三十卷以至更多的。
因此說,三十卷本大概是與今本編次不同的一個亡佚本。
也許,三十卷本純屬「子虛烏有」,因為第一,從各種書目中沒有反映;第二,今本說郛記載為「甲乙丙集十八卷」,與趙氏所雲不同。
而趙氏雲「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這句話,除去「脫其後四卷」大概是他見到所謂三十卷本之後的臆測外,恰恰說明鶴林玉露在元代就是以六卷為編的十八卷本。
附錄三 諸書題跋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子部雜家類 鶴林玉露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宋羅大經撰。
大經字景綸,廬陵人。
事蹟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顏」語,知嘗登第。
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
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間,詳於議論而略於考證。
所引多朱子、張栻、真德秀、魏了翁、楊萬裡語,而又兼推陸九淵。
極稱歐陽脩、蘇軾之文,而又謂司馬光資治通鑑且為虛費精力,何況呂祖謙文鑑。
既引張栻之說謂詞科不可習,又引真德秀之說謂詞科當習。
大抵本文章之士而兼慕道學之名,故每持兩端,不能歸一。
然要其大旨,固不謬於聖賢也。
陳耀文學林就正譏其載馮京偷狗賦乃捃摭滕元發事,偽託於京。
今檢侯鯖錄所載滕賦,信然。
蓋是書多因事抒論,不甚以記事為主。
偶據傳聞,不復考核,其疏漏固不足異耳。
(二)明南京都察院刊本林大黼識 院齋中舊藏有鶴林玉露刻闆,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頗為全書之累。
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鍰黼,為重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