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六 丙編

關燈
梓之凡二十餘闆,是書煥然如新刻矣。

    夫覽者獲覩全書於斯,時重思修葺於異日,則是書之傳,其未艾也。

    時萬曆七年首夏之望,莆田林大黼識。

     (三)明南京都察院刊本孫鑛題識 餘家舊有鶴林玉露四帙,頗精好,常珍護之。

    後承乏行間,抵遼陽臬司。

    以刊籍來玉露在焉。

    闆適與家藏同,然稍模糊矣。

    近起南臺,臺亦有玉露刻,而字較瘦,似從遼翻出者,蠹蝕尤甚。

    前此臺僚林君曾為補葺,稍可讀。

    餘時刻□擕所藏本來正之。

    然邢子才有言,誤書思之,更是一適。

    繙數過,稍加雌黃。

    會餘轉南兵,而臺僚趙君如白來。

    如白者,少宰定宇公子也。

    雅好博古,所積宋諸說家甚多。

    餘乃以校本託之。

    君因與僚友趙君元茂逐字刊正,以付刻工。

    如白又有宋活字闆玉露,止六卷。

    而內二十條近刻無之,今亦摘刻於後焉。

    景綸蓋積學好修之士,詩文席歐蘇,議論依程朱,而其筆力亦足以發之。

    所記述大約勁快可人意。

    第十三卷內熙寧紹興士大夫肺腸骨髓之說,尤為中的。

    惜其事業不顯,微此籍則幾無傳矣。

    然範旂叟帥嶺西,景綸在幕,不數月即畀以一職狀。

    嗟乎,南渡後亦有鍾期如此哉!至謂聖賢或不豪傑,餘每讀至此,輒黯然低迴者久之。

     萬曆戊申二月甲子,餘姚孫鑛識。

     (四)明南京都察院刊本趙琦美跋 說郛載鶴林玉露三十卷,分甲乙丙三集,美家藏元本六卷,正說郛所謂甲集也,復脫其後四卷。

    乙巳之夏於吳門徐氏見此書鈔本,宛然三十卷俱存。

    其家復多秘帙,必欲舉而售之。

    其價昂甚,非三十金不可。

    美丁家難,囊底青蚨子母飛去殆盡,烏能勝之哉!悒悒者三年餘矣。

    今茲大司馬孫老先生欲重修留臺舊本,美實承先生之命暨堂翁丁老先生之委,董其雙對。

    凡增若幹條,正其為脫亦若幹條,雖略可句,訖不得為全書。

    豈離合顯晦亦有冥冥者宰之,如所謂求有道而得有命不可緻然歟! 時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四月之吉,南京都察院照磨所照磨海虞趙琦美謹跋。

     (五)日本寬文本覆明黃貞升重梓鶴林玉露題詞 士君子達則龍翔,舍則鴻舉,總之抽繹千古,旁采藝林而已。

    不佞幼讀博士家書,雅無所好。

    一日,購鶴林玉露一書,取而讀之,則忘食忘寢,奚獲拱璧哉?寒可無衣,飢可無食,陸可無車,水可無楫,而是籍不可一日廢也,辟之手足耳目焉。

    餘誠何心哉?怒讀之則喜,愁讀之則驩,困讀之則蘇,悲讀之則平。

    徐而讀之,則萬慮以澄,百節以融,耳目以通,肺腑以清;急而讀之,則蘭桂倏馨,雲霞倏生,鳳鳥倏翔,蛟龍倏鳴;遠而讀之,則天以之青,日以之明,江以之流,海以之停。

    洸洸洋洋,總總鱗鱗。

    是書何書哉?信哉!大有益於人世,而非徒流連光景日露風雲而已也。

    景綸羅君,博雅君子也。

    當宦成之後,勒一家之言。

    皇王帝伯,罔不精研;山川人物,罔不品題;歌詞詩騷,無不備採;至諸史群書散而未備者,皆悉心攻究。

    令後之讀者,披浮雲而觀青天,迴狂瀾而赴巨海,功不淺淺哉!功不淺淺哉!餘不佞,沉潛翫味,蓋亦有年,今因剞劂氏之懇,用僭數言,以彰羅君之美。

    後之學語者,真雀噪簷前耳,烏能如景綸君鶴舞雲中哉!謹序。

     萬曆甲申一陽月下浣之吉,閩後學黃貞升撰。

     (六)葉潤山先生全書冊一六詩譚續集題識 鶴林玉露,乃宋儒羅大經景綸所著也。

    其言以紫陽為鵠,學術治道多有發明,而不離王道。

    甚矣,其有補於詩教也。

    原編不盡譚詩,茲輯其譚詩之有用者,附詩譚後,俱仍元本,但附僭評雲。

     東魯謙齋葉廷秀識。

     (七)徐大臨識陸師道鈔本 此書談山居閑適之趣,可以動悟,政恐纓緌之流以為不情語耳。

    餘自出春明十餘年,日涉此境,深解其趣,所謂一日清福,上帝所靳,吾輩不可□知足,為達者笑也。

     戊辰夏五月徐大臨識。

     【案,此識手書於陸鈔本卷五之末白頁,字跡與鈔本異。

    】 (八)明謝偉重刻鶴林玉露小引 不佞髫年侍王父彭澤公,嘗見乎一編曰鶴林玉露也者,不佞因得而寓目焉。

    若奇花麗卉,不忍捨去。

    時且以攻經生言,亟不交睫。

    又若而年矣,家弟天瑞,翩翩慕古,尤工聲律。

    嘗訂玉屑、韻語諸編,以為騷場旗鼓,復有味乎斯編也,親校讎其亥豕,將授之剞劂,而問言於不佞。

    不佞觀今詞翰家,奚翅塚壁無遺藏,即梵音鬼狀、俚語淫章種種,出而災之木矣。

    蛩韻蛙鳴,都成鼓吹,矧奇花麗卉獨缺然也乎哉!今其書俱在,即分錦碎綺合麝和芸句之必有炫其華而襲其香者,且其彈射處盡堪箴銘,是宜永其傳矣。

    然廬陵所財多宋事,家弟復彙采己所嘗見聞,以補廬陵之不逮,題之曰補,以並行於世。

    苦心哉!苦心哉!不佞嘉家弟之嗜古而因動手澤之感也,乃呼毛穎氏而為之引其端。

     萬曆辛醜中秋,越人謝偉譔。

     【案,此引刻於謝天瑞校本卷首。

    】 (九)明車任遠鶴林玉露補? 鶴林玉露一編,乃宋廬陵羅大經氏所作,為卷凡十有六,靡所遺失,宜若無補焉。

    補之自會稽謝天瑞甫始。

    於意雲何?貴有傳書也。

    觚翰之士,慕尚各殊。

    上焉者,務弔詭以傲人,以其所不知必抉汲冢之藏策、採靈威之秘文以為快;其下者,句披字角,第染指於四庫之餘,輒津津自負為邊笥鄴架,奈何不朽立言者哉!餘以所覩,亡論丘索以還,西京以上,即偏記一家,動靡竹素者,奚啻億計!大要田百氏以供掃除之役而已。

    又其文多不雅馴,不足以揚於千古。

    若羅氏之編,博而匪濫,醇而寡疵,有所論刺而不傷於掊擊,有所援敘而不流於浮誇。

    大者足以紀名賢諸君子之行業文章,鹹可楷式;而小者搜奇剔幽,以極夫花木昆蟲之緻,可謂美愛而傳者矣。

    謝天瑞雅意復古,多所博列家言,其於是編而務為補之者,將無食大官之饍,而雋永其味,倘亦有加餐意乎?即未知其所補者作何語,然著述之理,古今一輒,譬其善導水者,流合成川;接木者,根移而生幹。

    問其為玉露可居,何必盡廬陵氏也哉!洛誦之孫闇於擬議,謂蛇固無足珍而亦局局者耳。

    餘知其飛以纍瓦談也,漫為之題識如此。

     柅齋車任遠。

     (一0)明六卷活字本清人跋語 鶴林玉露,餘舊藏明萬曆間謝天瑞校本,共補遺計廿四卷。

    此明初活字闆,吳人顧元慶藏本,止六卷,首尾完備。

    與謝本校勘,即謝本七卷起至十二卷止。

    內謝本所不錄者,陳子衿傳、轉丸鳴鏑二則。

    謝本句語脫佚藉以補足,舊刻之可珍如是。

    不知當初何以止六卷,或羅公初刻本如是了?陳子衿傳全用詩經,亦羅君之戲筆耶! 嘉慶丙子九月朔柯溪□刈稻跋。

     【案,此跋係手書於明六卷活字本之後。

    】 (一一)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一0元版子部 鶴林玉露一函四冊,宋羅大經撰。

    大經字景綸,廬陵人,登第,曾為容州法曹掾,餘未詳。

    書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五條。

    雜紀時事,議論詩文,多本宋時諸儒語錄。

    無序跋刊刻年月。

     (一二)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九 鶴林玉露十六卷,舊鈔本,廬陵羅大經景綸。

     卷端有景綸自序,時淳祐戊申正月望日。

    乾隆辛未,花溪許昂霄為門人張芷齋校正,後有乾隆癸巳臘月八日張載華勘畢題字。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萬曆刊修本。

     前列目錄,後有木記雲:「院齋中舊有鶴林玉露刻版,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授黼,重校梓凡二十餘版,煥然如新刻矣。

    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識。

    」有張侹造無崎梧桐月諸印。

     (一三)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卷四四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禦兒呂氏舊藏,宋廬陵羅大經景綸撰。

    卷首有禦兒南城呂氏家藏印,朱文,方印。

    難尋幾世好書人,朱文,長印。

    穎冬書屋,朱文、方印。

    貝墉,白文,方印。

    簡香居士,朱文,方印。

    友墨庵書,陽文,方印。

     (一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小字本鶴林玉露後補錄清許濬手寫題識 全書為恨。

    茲獲是集,如枯吻之茗,寒體之纊。

    展讀之次,為快可知。

    且字工楮潔,非近世剞劂所及。

    宋末迄今,四百餘載,舊物希覯,尤足珍襲。

    但前失自序,後缺補遺,復於藏書家借錄,以成全壁。

    因思昔人所稱景綸詩文席歐蘇,議論依程朱,誠積學好修之士,而終沉下位,不克表見,僅得範旂叟所識,賞而莫竟其用,向非此書,遂泯泯沒世也乎!然則士之立言又曷可少哉!嗚呼,況後之學識不及景綸者,有不與艸木同腐也乎!餘又不禁自悼矣。

    ?餘嘗從類書小品見所引鶴林玉露諸則,喜其學問純正,識力典博。

    慱輒以未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懦庵許濬緻遠重為裝演補錄並識。

     (一五)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六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宋羅大經撰,并序。

    此明初覆刻宋本,失去自序,邑人許濬鈔補,間加校訂。

    卷首有夏父魏氏仲子私記二朱記。

     (一六)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五六 鶴林玉露十六卷。

    明刊本。

    宋羅大經撰。

    大經字景綸,廬陵人,嘗登第,官容州法曹掾。

    四庫全書著錄,書錄解題、通考、宋志俱不載。

    倪氏宋志補、焦氏經籍志始載之。

    是書雜記所得,或似語錄,或似詩話。

    不以考證為事,而以議論為工。

    故援引典籍,每多舛誤,敘述見聞,亦少詳核。

    其中多引朱文公、張南軒、真西山、魏鶴山之說,知其宗旨乃在道學,尚不似尋常雜家多惑溺於二氏也。

    說郛僅節錄一卷,不足以見其長。

    前後俱無序跋,恐佚脫爾。

     (一七)曾釗面城樓集鈔卷二鶴林玉露跋 鶴林玉露十六卷,補遺一卷,宋羅大經撰。

    其書持論頗正,所記瑣事亦足資考據。

    惟李泰伯不喜孟子、趙師(睪廾)犬吠二事已為前人駁正。

    至檀弓一條,又謂「梁木其壞」下,古本有「則吾將安伏」句。

    考鄭注「梁木眾木所放」,則漢經師相傳無此句矣。

    高廟配享一條謂洪容齋在翰苑以呂頤浩等四人為請。

    考朝野雜記,思陵復土,洪邁奏以四人配享。

    思陵復土在淳熙十四年。

    洪邁傳,淳熙改元,進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

    則奏請配享時,容齋非在翰苑矣。

    紹熙甲寅一條謂壽皇升遐,上不能喪,群臣牽衣至福寧殿。

    考宋史光宗本紀、留正傳皆在壽王未崩之前,為請上過宮候疾事。

    又牽裾衹留正一人,群臣但隨入寧壽宮耳。

    則牽裾亦非群臣矣。

    自古盜賊敗績脫身一條謂黃巢髡髮為僧。

    考黃巢之殺,唐書有明文。

    則「鐵衣著盡著僧衣」之句,非巢語矣。

    蓋詳於議論略於考訂,大抵宋人說部多然。

    然書中如韓平原為南尉,秦檜自金歸諸條,亦足補史之未備也。

    庚辰六月二十三日讀畢,中夜得█,挑燈記之。

     (一八)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再續錄卷二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刻本。

    庚辰小春之望日,訪友至武林,因遍觀書肆。

    於青雲街之寶書堂見插架有舊刻鶴林玉露,餘取閱之。

    主人曰:此瓶花齋故物也,卷端墨書幾行及蟬華一印,即吳公手書而加以鈐記者。

    餘雖未識其手跡,重是舊本,歸之。

    卷八尾偶失,瓶花齋已錄別紙,而俗手剜改痕跡顯然,是可歎耳。

    歸坐雨窗,復翁記。

     卷端有印長方樣者,因紙損不可識別。

    錢唐何君夢華曰:此「繡谷熏習」四字也。

    蓋吳尺鳧近在杭州,故夢華以同鄉稔知之。

    昔賢苦心購書,雖後不無散佚,而流風餘韻猶留於後人齒頰間,較諸良田美產轉換他家不復溯其主名者,何啻霄壤耶!書此,為物主一吐氣耳。

    復翁。

    辛巳二月裝成,原損失處以別本手補其字。

    卷十六葉十一行「征」字,別本模糊存「彳」旁,此本存一底,以意定為「征」字。

    俟更考之,其別本字有勝於此者,亦略識之。

    蕘夫。

     (一九)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二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南臺舊刻本。

    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補二十餘闆。

    至三十七年,餘姚孫鑛屬趙元茂、趙如白逐字刊正。

    又得宋活字六卷本,摭二十條為補遺,擅自為之跋。

    收藏有潤州蔣氏藏書朱文長印。

     鶴林玉露十八卷,日本翻明萬曆甲申刊本。

    分天地人三集,每集六卷,均有景綸小序,每卷序次亦不同,有明黃貞序。

     (二0)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八鶴林玉露跋 鶴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題曰廬陵羅大經景綸。

    愚案:南宋時,江西有兩羅大經。

    其一吉水人,嘉定十五年壬午解試,寶慶二年進士;其一鹹淳九年解試,廬陵人,未嘗第進士。

    以時代揆之,當以寶慶進士為近。

    其人累官容州法曹掾,攝校官,立高登祠於學宮,并祀吳元美,見江西通志及本書。

    其卷十六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賢」語,景賢當即歐陽瑋之字,發解稱同年,自宋已然矣。

     (二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小字本鶴林玉露前鈔配近人李盛鐸記 鶴林玉露,明刻本有萬曆中南臺修補本,有小字本。

    南臺本多補遺一卷,此本後鈔補數葉是也。

    別有日本刻本,前有淳祐壬子羅景綸一序,為各本所無。

    其書分為三帙,每帙六卷,以校此小字本,前二卷尚無大異,四卷以後,則每卷尾比此或少數條,間亦有多數條者,次序亦多顛倒。

    此書第七卷即彼第二帙之第一卷,復則以次遞推此書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彼書第三帙之三、四、五、六等卷。

    而彼書第三帙一、二兩卷則此書之補遺及他卷卷尾所多者在焉。

    二書次第如此不同,決然同出一源可知。

    記萬曆本有趙琦美一跋,謂嘗見友人藏本,分五帙三十卷,以此見分帙之本,實為羅氏原書。

    倭本所多羅序即丙編之序,但何時合併,不可考矣。

    甲寅大暑後三日盛鐸記。

     (二二)夏敬觀商務覆日本寬文本跋語 右鶴林玉露十八卷,宋羅大經撰。

    大經字景綸,廬陵人。

    吉水縣志稱其為寶慶二年進士,本書中自稱為容州法曹掾,知其以進士嘗官嶺南而已,事蹟他無可考。

    是書明武林謝天瑞起龍校刊本,萬曆七年莆田林大黼刊修本,商維濬稗海本,均十六卷,次第無異同,惟稗海多補遺一卷。

    叢書堂鈔本說郛題甲乙丙集十八卷,日本寬文二年翻刻萬曆本題天地人三集,每集六卷,皆有大經自序。

    天集序於淳祐戊申,地集序於淳祐辛亥,人集序於淳祐壬子。

    說郛、稗海惟存戊申一序,而稗海又以綴於卷終,蓋明世諸刻次序皆已顛倒,惟說郛所據,尚為原書之舊也。

    此本依日本寬文翻刻校印。

    以諸本互勘,多四十則,商本補遺,纔得其半。

    日本流傳中國典籍多得古本,驗以此書洵然。

    惟書中年號人名上率加「宋」字,疑翻刊時所妄增,然明刻諸本六卷以前及第十三卷亦如之,或元人刻本已若是歟?林本後有木記雲:「院齋中舊有鶴林玉露刻版,亦不知起於何時,顧歲久字多蠹蝕,不便觀覽,黼偶聞之臺長慕林張公,遂捐俸授黼,重校梓凡二十餘版,煥然如新刻矣。

    」涵芬樓藏有一本,與林大黼刊修本行款無異,當係未刊修以前者。

    勘與謝本、商本,無甚出入,而林氏刊修,率臆改臆補。

    故是編凡林本獨異之字,均不入校。

    錢塘丁氏書目列林刊於善本,蓋未深考也。

    己未仲夏,新建夏敬觀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