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六 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莽大夫揚雄卒。
」【莽大夫揚雄卒 「卒」,諸本作「死」。
】莽之行如狗彘,三尺童子知惡之,雄肯附之乎?劇秦美新,不過言孫以免禍耳。
然既受其爵祿,則是甘為之臣僕矣,獨得辭「莽大夫」之名乎!文公此筆,與春秋爭光,麟當再出也。
劉潛夫詩雲:「執戟浮沉計未遂,無端著論美新都。
區區所得能多少,枉被人書莽大夫。
」餘謂名義所在,【名義所在 「在」,陸鈔本作「存」。
】豈當計所得之多少!若以所得之少,枉被惡名為恨,則三公之位,萬鍾之祿,所得倘多,可以甘受惡名而為之乎!此詩頗礙理,【此詩頗礙理 「理」,陸鈔本於此上有一「義」字。
】餘不可以不辨。
李杜 李太白當王室多難、海宇橫潰之日,作為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
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胸,【曾不繫其心胸 「胸」,原作「膂」,於義不可通,據陸鈔本改。
】其視杜少陵之憂國憂民,豈可同年語哉!唐人每以李、杜並稱,韓退之識見高邁,亦惟曰:「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無所優劣也。
至本朝諸公,始至推尊少陵。
【始至推尊少陵 「至」,陸鈔本作「知」。
】東坡雲:「古今詩人多矣,而惟以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飢寒流落,而一飯未嘗忘君也與?」又曰:「北征詩識君臣大體,忠義之氣,與秋色爭高,可貴也。
」朱文公雲:「李白見永王璘反,便從臾之,詩人沒頭腦至於如此。
杜子美以稷、契自許,未知做得與否,然子美卻高,其救房琯亦正。
」 交情世態 漢翟公為廷尉,既罷,門可設雀羅。
乃書門曰:「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唐李適之罷相,作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蓋炎而附,寒而棄,從古然矣。
灌夫不負竇嬰於擯棄之時,任安不負衛青於衰落之日,徐晦越鄉而別臨賀,後山出境而見東坡,宜其足以響千載之齒頰也。
劉元城之事司馬公,當其在朝,書問削牘,及其閒居,亟問無虛月,此又高矣。
至於巢谷年逾七十,徒步萬裡訪二蘇於瘴海之上,死而不悔,節士也。
山居上梁文 孫仲益山居上梁文雲:「老蟾駕月,上千崖紫翠之間;一鳥呼風,嘯萬木丹青之表。
」又雲:「衣百結之衲,捫虱自如;拄九節之笻,送鴻而去。
」奇語也。
聽讒詩 世傳聽讒詩雲:「讒言謹莫聽,聽之禍殃結。
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
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不知何人作,詞意明切,類白樂天。
畫馬 唐明皇令韓幹觀禦府所藏畫馬,【唐明皇令韓幹觀禦府所藏畫馬 「畫」字原無,詳審文意,當有,據稗海本補。
】幹曰:「不必觀也,陛下駝馬萬疋,皆臣之師。
」李伯時工畫馬,曹輔為太僕卿,【曹輔為太僕卿 「為」,此字原在「曹輔」上,義不可通,據諸本乙正。
】太僕廨舍國馬皆在焉,伯時每過之,必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
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
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俊,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信意落筆,自然超妙,【自然超妙 「然」,諸本無此字,亦通。
】所謂用意不分乃凝於神者也。
山谷詩雲:「李侯畫骨亦畫肉,筆下馬生如破竹。
」「生」字下得最妙,蓋胸中有全馬,故由筆端而生,初非想像模畫也。
東坡文與可竹記雲:【文與可竹記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九此記題作「篔簹谷偃竹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自蜩腹蛇跗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坡公善於畫竹者也,【坡公善於畫竹者也 「善」,原作「喜」,諸本作「善」,似「善」字於義為長,據改。
】故其論精確如此。
曾雲巢無疑工畫草蟲,年邁愈精。
餘嘗問其有所傳乎,無疑笑曰:「是豈有法可傳哉?【是豈有法可傳哉 「是」,原誤作「既」,據諸本改。
】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
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
於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也。
此與造化生物之機緘蓋無以異,豈有可傳之法哉!」 風水 古人建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擇地者。
如書所謂達觀於新邑,營蔔瀍澗之東西。
詩所謂升虛望楚,降觀於桑,度其隰原,觀其流泉。
蓋自三代時已然矣。
餘行天下,凡通都會府,山水固皆翕聚。
至於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帶溪,氣象回合。
若風氣虧疏,山水飛走,則必無人煙之聚,此誠不可不信,不可不擇也。
乃若葬者,藏也。
藏者,欲人之不得見也。
古人之所謂蔔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孫之心,謹重親之遺體,使其他日不為城邑道路溝渠耳。
借曰精擇,亦不過欲其山水回合,【亦不過欲其山水回合 「合」,原誤作「舍」,據諸本改。
】草木茂盛,使親之遺體得安耳,豈藉此以求子孫富貴乎?郭璞謂本骸乘氣,遺體受蔭,此說殊不通。
夫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生於山,栗牙於室,此乃活氣相感也。
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癢,積日累月,化為朽壤,蕩蕩遊塵矣,豈能與生者相感,以緻禍福乎?此決無之理也。
世之人惑璞之說,有貪求吉地未能愜意,至十數年不葬其親者。
有既葬以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
有因買地緻訟,棺未入土,而家已蕭條者。
有兄弟數人,惑於各房風水之說,至於骨肉化為仇讎者。
凡此數禍,皆璞之書為之也。
且人之生也,【且人之生也 「生」,原誤作「主」,據諸本改。
】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稟性賦分,各自有定,謂之天命,不可改也,豈冢中枯骨所能轉移乎?若如璞之說,上帝之命,反制於一抔之土矣。
楊誠齋素不信風水之說,嘗言郭璞精於風水,宜妙選吉地,以福其身,以利其子孫,然璞身不免於刑戮,而子孫卒以衰微,則是其說已不驗於其身矣。
而後世方且誦其遺書而尊信之,不亦惑乎!今之術者,言墳墓若有席帽山,則子孫必為侍從官,蓋以侍從重戴故也。
然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乃舉子所戴 「乃」原作「山」,與上句「席帽」連讀,誤,據諸本改。
】故有「席帽何時得離身」之句。
至本朝都大梁,地勢平曠,每風起,則塵沙撲面,故侍從跨馬,許重戴以障塵。
夫自有宇宙,則有此山,何賤於唐而貴於今耶?近時京丞相仲遠,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無墳墓,每寒食則野祭而已,是豈因風水而貴哉! 南軒辨梅溪語 南軒以內機入奏,引至東華門。
孝宗因論人才,問王十朋如何。
對曰:「天下莫不以為正人。
」上曰:「當時出去,有少說話待與卿說。
十朋向來與史浩書,稱古則伊、周,今則閣下,是何說話?」對曰:「十朋豈非謂浩當伊、周之任而責之乎?」上曰:「更有一二事,見其有未純處。
」對曰:「十朋天下公論歸之,更望陛下照察主張。
臣父以為陛下左右豈可無剛明腹心之臣,庶幾不至孤立。
」上曰:「剛患不中,奈何?」對曰:「人貴夫剛,剛貴夫中。
剛或不中,猶勝於柔懦。
」上默然。
蓋史直翁與張魏公議論不同,梅溪則是張而非史者也。
故上因直翁之說而有是言。
上又嘗曰:「難得仗節死義之臣。
」【難得仗節死義之臣 「仗」,原誤作「伏」,據稗海本改。
】南軒對曰:「陛下欲得仗節死義之臣,當於犯顏敢諫中求之。
」亦指梅溪而言也。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
」有尼悟道詩雲:「盡日尋春不見春,芒?蹈遍隴頭雲。
【芒?蹈遍隴頭雲 「蹈」,諸本作「踏」。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亦脫灑可喜。
附錄一 羅大經生平事跡考 鶴林玉露作為一部饒有名氣的南宋筆記,許多治宋史和研究古典文學的人對此書都頗感興趣。
然而對於這部筆記的作者羅大經,其生平事跡?很少為人所知。
近五百卷的宋史和各種流傳至今的南宋史書,都沒有給這位八品芝麻官以一席之地。
清人所修四庫提要也隻說:「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跡無考。
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知嘗登第。
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
」現以鶴林玉露所載,並參稽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略考其生平事跡如下。
一 羅大經的生年 鶴林玉露乙編卷四月下傳杯詩條載:「餘年十許歲時,侍家君竹谷老人謁誠齋,親聞誠齋誦此詩(月下傳杯詩),且曰:『老夫此作,自謂仿佛李太白。
』」考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楊萬裡因政見不同,屢忤宋孝宗意,並幾經貶謫,後即辭官歸鄉。
直至開禧二年(一二0六)去世,居家凡十五年。
楊萬裡與羅大經同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從鶴林玉露中多次記載楊萬裡的長子楊東山(伯子)對羅大經的教誨以及羅大經之父竹谷老人與楊東山的詩文酬唱看,楊萬裡大約比羅大經年長兩輩。
因此上引鶴林玉露記載羅大經謁見楊萬裡事,當在誠齋晚年辭官家居之時。
所以,羅大經謁誠齋的時間,最遲不應晚於開禧二年。
大經自雲當時「十許歲」,我們姑且把這年羅大經算作十一歲,由開禧二年逆推十一年,則羅大經生年當不應晚於宋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
二 羅大經的家世 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低級官僚之家。
羅大經曾入太學讀書,而考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太學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
」依宋制,如果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七品以上的官僚之家,那麼,其所入則是國子監而非太學了。
其父號竹谷老人,名不詳。
吉水縣志卷三六儒林傳稱其為「高尚士也」,大約是個曾做過一般小官、被鄉裡認為是節操高尚的士人。
他與同鄉的楊萬裡、周必大、曾三異等名流有過交往。
這可見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古人稱字」條和卷四「月下傳杯詩」條、卷五「二老相訪」條。
他與楊萬裡的長子楊東山是同輩朋友,有過詩文酬唱,並曾一同入閩。
這從鶴林玉露甲編卷四「清廉」條可見。
由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卷六「象郡送行詩」條和乙編卷五「二老相訪」條所記,竹谷老人還作有一些詩文。
其他則已不可詳考。
三 羅大經的登第 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有「餘同年歐陽景顏」之語,又丙編卷一「三溪詩詞」條和卷三「茶瓶湯候」條有「餘同年李南金」之語,都可證明羅大經曾應試登第。
今查吉水縣志卷二八選舉志,在「寶慶二年丙戌進士」下,列是科吉水縣登進士第者六人,中有羅大經。
可知羅大經登進士第是在寶慶二年(一二二六)。
又卷二九選舉志,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壬午解試」下,亦列有羅大經名,可知羅大經是在登進士第的前四年中舉的。
查江西通志選舉志也記載羅大經為寶慶二年進士。
根據前面對羅大經生年的推算,羅大經這一年約為三十一歲。
關於羅大經登進士第的時間,清人陸心源在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雲:「羅大經,寶祐二年進士。
」寶祐二年與寶慶二年,相差二十八年,寶慶在前,寶祐在後。
寶祐二年(一二五四),根據前面推算的羅大經生年計,大經已六十歲。
陸氏所記「寶祐」當為「寶慶」之誤。
另外,根據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對太學所見所聞之事的一些零星記載,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登第之前,嘗就讀於太學。
其中丙編卷二「酒有和勁」條還明確地提到了時間:「嘉定間,餘在太學。
」嘉定凡十七年,羅大經為舉進士在太學就讀不可能在嘉定初,隻能在解試與應進士考試之時。
這個時間當大約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前後。
從鶴林玉露中,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這時還曾遊嚴子陵釣臺。
乙編卷四「釣臺詩」條,有「餘三十年前,於釣臺壁間,塵埃漫漶中得一詩」之語。
乙編羅大經自序寫於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即使此條非寫於此年,也不出淳祐八年至淳祐十二年羅大經寫作鶴林玉露之時。
從淳祐十一年上推三十年,恰在嘉定十四年。
嚴子陵釣臺在今浙江桐廬縣富春山,去大經家鄉廬陵甚遠,而距離南宋京都臨安?很近。
故此次遊釣臺,當為羅大經自家鄉赴太學途中,或乘太學之餘暇而遊至。
四 羅大經的仕履 羅大經嘗官於嶺南容州。
這在鶴林玉露中曾多次提到。
如甲編卷四「朱文公詞」條有「後官於容南」之語,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有「餘初任為容州法掾」之語,卷四「物產不常」條有「勾漏縣隸容州,餘嘗為法曹」之語,卷四「酒有和勁」條有「厥後官於容南」之語,等等。
另外,筆記中還有許多羅大經遊覽容州以及有關嶺南風土人情的記載。
如丙編卷五「南中巖洞」條記載遊覽容州勾漏洞天之事。
又如丙編卷一「檳榔」條記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餘始至不能食」之事。
考之容縣志,在職官志中果然列有羅大經之名。
然而在任什麼官的問題上,容縣志的記載前後是矛盾的。
卷十四職官志在「宋代各朝容州職官表」後,列「年次無考十八人(原注:以下均據舊志及通志)」,這十八人中有羅大經之名,並在「羅大經、莫仲通、王輔佑、楊亨、周嵂」五人後,以小字注雲:「以上俱知容州,見舊志。
」由此觀之,羅大經似乎曾知容州。
但在同書卷十五職官志流寓附下,卻又記載為:「羅大經,字景綸,廬陵人。
初為容州掾,後為範旂叟幕客。
」接下並有「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等語。
同一志書,前為知州,後為州掾,官秩品級,相去甚遠。
哪個記載正確呢?我認為當以後者為是,前者為誤。
因為後者為州掾的記載,是與羅大經本人在鶴林玉露中的許多記載吻合的。
其實,容縣志的這一記載就是抄自鶴林玉露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
我們不妨摘錄幾句以與上引容志略加比較:「範旂叟為廣西憲,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
』」這裏的「不談風月」句與容志所載一字不差。
根據容縣志屢引舊志和抄錄前人筆記的現象,不難考查出所以緻誤的原因。
容縣志係光緒十三年所修。
據此志例言雲:「邑乘創於明永樂間知縣彭清,修於萬曆初知縣禎區,皆散失無存。
」前代的志書皆「散失
」
】莽之行如狗彘,三尺童子知惡之,雄肯附之乎?劇秦美新,不過言孫以免禍耳。
然既受其爵祿,則是甘為之臣僕矣,獨得辭「莽大夫」之名乎!文公此筆,與春秋爭光,麟當再出也。
劉潛夫詩雲:「執戟浮沉計未遂,無端著論美新都。
區區所得能多少,枉被人書莽大夫。
」餘謂名義所在,
】豈當計所得之多少!若以所得之少,枉被惡名為恨,則三公之位,萬鍾之祿,所得倘多,可以甘受惡名而為之乎!此詩頗礙理,
】餘不可以不辨。
李杜 李太白當王室多難、海宇橫潰之日,作為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
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胸,
】其視杜少陵之憂國憂民,豈可同年語哉!唐人每以李、杜並稱,韓退之識見高邁,亦惟曰:「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無所優劣也。
至本朝諸公,始至推尊少陵。
】東坡雲:「古今詩人多矣,而惟以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飢寒流落,而一飯未嘗忘君也與?」又曰:「北征詩識君臣大體,忠義之氣,與秋色爭高,可貴也。
」朱文公雲:「李白見永王璘反,便從臾之,詩人沒頭腦至於如此。
杜子美以稷、契自許,未知做得與否,然子美卻高,其救房琯亦正。
」 交情世態 漢翟公為廷尉,既罷,門可設雀羅。
乃書門曰:「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唐李適之罷相,作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蓋炎而附,寒而棄,從古然矣。
灌夫不負竇嬰於擯棄之時,任安不負衛青於衰落之日,徐晦越鄉而別臨賀,後山出境而見東坡,宜其足以響千載之齒頰也。
劉元城之事司馬公,當其在朝,書問削牘,及其閒居,亟問無虛月,此又高矣。
至於巢谷年逾七十,徒步萬裡訪二蘇於瘴海之上,死而不悔,節士也。
山居上梁文 孫仲益山居上梁文雲:「老蟾駕月,上千崖紫翠之間;一鳥呼風,嘯萬木丹青之表。
」又雲:「衣百結之衲,捫虱自如;拄九節之笻,送鴻而去。
」奇語也。
聽讒詩 世傳聽讒詩雲:「讒言謹莫聽,聽之禍殃結。
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
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不知何人作,詞意明切,類白樂天。
畫馬 唐明皇令韓幹觀禦府所藏畫馬,
】幹曰:「不必觀也,陛下駝馬萬疋,皆臣之師。
」李伯時工畫馬,曹輔為太僕卿,
】太僕廨舍國馬皆在焉,伯時每過之,必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
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
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俊,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信意落筆,自然超妙,
】所謂用意不分乃凝於神者也。
山谷詩雲:「李侯畫骨亦畫肉,筆下馬生如破竹。
」「生」字下得最妙,蓋胸中有全馬,故由筆端而生,初非想像模畫也。
東坡文與可竹記雲: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自蜩腹蛇跗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坡公善於畫竹者也,
】故其論精確如此。
曾雲巢無疑工畫草蟲,年邁愈精。
餘嘗問其有所傳乎,無疑笑曰:「是豈有法可傳哉?
】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
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
於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也。
此與造化生物之機緘蓋無以異,豈有可傳之法哉!」 風水 古人建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擇地者。
如書所謂達觀於新邑,營蔔瀍澗之東西。
詩所謂升虛望楚,降觀於桑,度其隰原,觀其流泉。
蓋自三代時已然矣。
餘行天下,凡通都會府,山水固皆翕聚。
至於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帶溪,氣象回合。
若風氣虧疏,山水飛走,則必無人煙之聚,此誠不可不信,不可不擇也。
乃若葬者,藏也。
藏者,欲人之不得見也。
古人之所謂蔔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孫之心,謹重親之遺體,使其他日不為城邑道路溝渠耳。
借曰精擇,亦不過欲其山水回合,
】草木茂盛,使親之遺體得安耳,豈藉此以求子孫富貴乎?郭璞謂本骸乘氣,遺體受蔭,此說殊不通。
夫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生於山,栗牙於室,此乃活氣相感也。
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癢,積日累月,化為朽壤,蕩蕩遊塵矣,豈能與生者相感,以緻禍福乎?此決無之理也。
世之人惑璞之說,有貪求吉地未能愜意,至十數年不葬其親者。
有既葬以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
有因買地緻訟,棺未入土,而家已蕭條者。
有兄弟數人,惑於各房風水之說,至於骨肉化為仇讎者。
凡此數禍,皆璞之書為之也。
且人之生也,
】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稟性賦分,各自有定,謂之天命,不可改也,豈冢中枯骨所能轉移乎?若如璞之說,上帝之命,反制於一抔之土矣。
楊誠齋素不信風水之說,嘗言郭璞精於風水,宜妙選吉地,以福其身,以利其子孫,然璞身不免於刑戮,而子孫卒以衰微,則是其說已不驗於其身矣。
而後世方且誦其遺書而尊信之,不亦惑乎!今之術者,言墳墓若有席帽山,則子孫必為侍從官,蓋以侍從重戴故也。
然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
】故有「席帽何時得離身」之句。
至本朝都大梁,地勢平曠,每風起,則塵沙撲面,故侍從跨馬,許重戴以障塵。
夫自有宇宙,則有此山,何賤於唐而貴於今耶?近時京丞相仲遠,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無墳墓,每寒食則野祭而已,是豈因風水而貴哉! 南軒辨梅溪語 南軒以內機入奏,引至東華門。
孝宗因論人才,問王十朋如何。
對曰:「天下莫不以為正人。
」上曰:「當時出去,有少說話待與卿說。
十朋向來與史浩書,稱古則伊、周,今則閣下,是何說話?」對曰:「十朋豈非謂浩當伊、周之任而責之乎?」上曰:「更有一二事,見其有未純處。
」對曰:「十朋天下公論歸之,更望陛下照察主張。
臣父以為陛下左右豈可無剛明腹心之臣,庶幾不至孤立。
」上曰:「剛患不中,奈何?」對曰:「人貴夫剛,剛貴夫中。
剛或不中,猶勝於柔懦。
」上默然。
蓋史直翁與張魏公議論不同,梅溪則是張而非史者也。
故上因直翁之說而有是言。
上又嘗曰:「難得仗節死義之臣。
」
】南軒對曰:「陛下欲得仗節死義之臣,當於犯顏敢諫中求之。
」亦指梅溪而言也。
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
」有尼悟道詩雲:「盡日尋春不見春,芒?蹈遍隴頭雲。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亦脫灑可喜。
附錄一 羅大經生平事跡考 鶴林玉露作為一部饒有名氣的南宋筆記,許多治宋史和研究古典文學的人對此書都頗感興趣。
然而對於這部筆記的作者羅大經,其生平事跡?很少為人所知。
近五百卷的宋史和各種流傳至今的南宋史書,都沒有給這位八品芝麻官以一席之地。
清人所修四庫提要也隻說:「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跡無考。
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知嘗登第。
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
」現以鶴林玉露所載,並參稽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略考其生平事跡如下。
一 羅大經的生年 鶴林玉露乙編卷四月下傳杯詩條載:「餘年十許歲時,侍家君竹谷老人謁誠齋,親聞誠齋誦此詩(月下傳杯詩),且曰:『老夫此作,自謂仿佛李太白。
』」考宋史卷四三三楊萬裡傳,楊萬裡因政見不同,屢忤宋孝宗意,並幾經貶謫,後即辭官歸鄉。
直至開禧二年(一二0六)去世,居家凡十五年。
楊萬裡與羅大經同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從鶴林玉露中多次記載楊萬裡的長子楊東山(伯子)對羅大經的教誨以及羅大經之父竹谷老人與楊東山的詩文酬唱看,楊萬裡大約比羅大經年長兩輩。
因此上引鶴林玉露記載羅大經謁見楊萬裡事,當在誠齋晚年辭官家居之時。
所以,羅大經謁誠齋的時間,最遲不應晚於開禧二年。
大經自雲當時「十許歲」,我們姑且把這年羅大經算作十一歲,由開禧二年逆推十一年,則羅大經生年當不應晚於宋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
二 羅大經的家世 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低級官僚之家。
羅大經曾入太學讀書,而考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太學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
」依宋制,如果羅大經出身於一個七品以上的官僚之家,那麼,其所入則是國子監而非太學了。
其父號竹谷老人,名不詳。
吉水縣志卷三六儒林傳稱其為「高尚士也」,大約是個曾做過一般小官、被鄉裡認為是節操高尚的士人。
他與同鄉的楊萬裡、周必大、曾三異等名流有過交往。
這可見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古人稱字」條和卷四「月下傳杯詩」條、卷五「二老相訪」條。
他與楊萬裡的長子楊東山是同輩朋友,有過詩文酬唱,並曾一同入閩。
這從鶴林玉露甲編卷四「清廉」條可見。
由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卷六「象郡送行詩」條和乙編卷五「二老相訪」條所記,竹谷老人還作有一些詩文。
其他則已不可詳考。
三 羅大經的登第 鶴林玉露甲編卷三「畏說」條有「餘同年歐陽景顏」之語,又丙編卷一「三溪詩詞」條和卷三「茶瓶湯候」條有「餘同年李南金」之語,都可證明羅大經曾應試登第。
今查吉水縣志卷二八選舉志,在「寶慶二年丙戌進士」下,列是科吉水縣登進士第者六人,中有羅大經。
可知羅大經登進士第是在寶慶二年(一二二六)。
又卷二九選舉志,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壬午解試」下,亦列有羅大經名,可知羅大經是在登進士第的前四年中舉的。
查江西通志選舉志也記載羅大經為寶慶二年進士。
根據前面對羅大經生年的推算,羅大經這一年約為三十一歲。
關於羅大經登進士第的時間,清人陸心源在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雲:「羅大經,寶祐二年進士。
」寶祐二年與寶慶二年,相差二十八年,寶慶在前,寶祐在後。
寶祐二年(一二五四),根據前面推算的羅大經生年計,大經已六十歲。
陸氏所記「寶祐」當為「寶慶」之誤。
另外,根據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對太學所見所聞之事的一些零星記載,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登第之前,嘗就讀於太學。
其中丙編卷二「酒有和勁」條還明確地提到了時間:「嘉定間,餘在太學。
」嘉定凡十七年,羅大經為舉進士在太學就讀不可能在嘉定初,隻能在解試與應進士考試之時。
這個時間當大約在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前後。
從鶴林玉露中,我們還可知羅大經在這時還曾遊嚴子陵釣臺。
乙編卷四「釣臺詩」條,有「餘三十年前,於釣臺壁間,塵埃漫漶中得一詩」之語。
乙編羅大經自序寫於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即使此條非寫於此年,也不出淳祐八年至淳祐十二年羅大經寫作鶴林玉露之時。
從淳祐十一年上推三十年,恰在嘉定十四年。
嚴子陵釣臺在今浙江桐廬縣富春山,去大經家鄉廬陵甚遠,而距離南宋京都臨安?很近。
故此次遊釣臺,當為羅大經自家鄉赴太學途中,或乘太學之餘暇而遊至。
四 羅大經的仕履 羅大經嘗官於嶺南容州。
這在鶴林玉露中曾多次提到。
如甲編卷四「朱文公詞」條有「後官於容南」之語,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有「餘初任為容州法掾」之語,卷四「物產不常」條有「勾漏縣隸容州,餘嘗為法曹」之語,卷四「酒有和勁」條有「厥後官於容南」之語,等等。
另外,筆記中還有許多羅大經遊覽容州以及有關嶺南風土人情的記載。
如丙編卷五「南中巖洞」條記載遊覽容州勾漏洞天之事。
又如丙編卷一「檳榔」條記載「嶺南人以檳榔代茶,......餘始至不能食」之事。
考之容縣志,在職官志中果然列有羅大經之名。
然而在任什麼官的問題上,容縣志的記載前後是矛盾的。
卷十四職官志在「宋代各朝容州職官表」後,列「年次無考十八人(原注:以下均據舊志及通志)」,這十八人中有羅大經之名,並在「羅大經、莫仲通、王輔佑、楊亨、周嵂」五人後,以小字注雲:「以上俱知容州,見舊志。
」由此觀之,羅大經似乎曾知容州。
但在同書卷十五職官志流寓附下,卻又記載為:「羅大經,字景綸,廬陵人。
初為容州掾,後為範旂叟幕客。
」接下並有「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等語。
同一志書,前為知州,後為州掾,官秩品級,相去甚遠。
哪個記載正確呢?我認為當以後者為是,前者為誤。
因為後者為州掾的記載,是與羅大經本人在鶴林玉露中的許多記載吻合的。
其實,容縣志的這一記載就是抄自鶴林玉露丙編卷二「不談風月」條。
我們不妨摘錄幾句以與上引容志略加比較:「範旂叟為廣西憲,會僚屬小酌曰:『今日之集,非特不談風月,亦且不論文章。
』」這裏的「不談風月」句與容志所載一字不差。
根據容縣志屢引舊志和抄錄前人筆記的現象,不難考查出所以緻誤的原因。
容縣志係光緒十三年所修。
據此志例言雲:「邑乘創於明永樂間知縣彭清,修於萬曆初知縣禎區,皆散失無存。
」前代的志書皆「散失